他在菜市场里办书法展,也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救人
两年前的五一劳动节假期,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里举办的一场“民以食为天”的书法展一时冲上热搜榜,刷屏小红书。
近百幅与食物相关的流行语、古诗词、名言、菜谱以及商家的招牌等等,以书法的形式悬挂或张贴于三源里菜市场的各处角落,艺术与生活巧妙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比如“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比如“笋都被你夺完了”。“人生若只如水饺,我依旧选择炫彩猪肉馅”。


比如砧板上的“心如刀割”“立地成佛”。

比如商家的招牌“日进斗金,财源广进”“光盘行动”。


菜市场鲜活生猛的环境,艺术家朴拙自由的书写,看似高高在上的艺术完美融入真实的人间烟火气之中。
这场极具市井气息的书法展不仅吸引了前来购物的市民的目光,更有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拍照打卡,一时间观者如潮,媒体也蜂拥而至。
这也让这次展览的主角——艺术家与策展人邱志杰一时名声大噪、光速“出圈”。
◎“六边形战士”邱志杰
其实早在这次办展之前,邱志杰就已经“出圈”了。
在行业内,大家称他为“最活跃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涉及书法、水墨绘画、摄影、录像、装置、剧场表演等多种形式。
他的作品被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大都会美术馆等各大国际和国内美术馆收藏。

在媒体眼里,他是“天才”艺术家,被称为“六边形战士”——集艺术家、策展人、作家、教师、评论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他的主要个展包括“文字生涯”“偶像的黄昏”“破冰”等,还曾出版《总体艺术论》《影像与后现代》《万物有灵》《记忆考古》等作品,作为策展人曾策划中国首个影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第9届上海双年展等。目前他还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等职务。
对邱志杰来说,“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要充分都玩转一下,才明白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
2022年,邱志杰两度做客《圆桌派》,与大家畅聊艺术与审美。


作为一位多产的、极具创造力的中国艺术界公认的“全才”“通才”艺术家,邱志杰始终将他的作品置于庞大的社会学和文化学链条中。
他关注生活,也关注社会。
◎艺术拯救心灵——“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
对邱志杰这一代人来说,南京长江大桥意义重大。它建成于1968年,是第一座由新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公路、铁路两用桥,曾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他小时候的语文课本,第一课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第二课就是《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当时的课本、笔记本、脸盆、收音机,尤其是奖状上面,都印着南京长江大桥的图案。
邱志杰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关注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现实,尤其是特别醒目的自杀现象——很多人选择到南京长江大桥上结束生命。
他很想知道,为什么那些人在人生失败的时候要来到这样的“纪念碑”上结束生命?
2008年,邱志杰直接参与到干预轻生者的工作中,从大桥栏杆边上拉下企图轻生的人,劝解他们。
几乎每一天,他都会面对死亡,听悲惨得要命的故事,他成了人们发泄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这也让他想了很多关于生死的问题。例如,如何保持心态平衡,如何看淡胜负输赢,如何看待爱情,如何看待变化,如何等待……
和他们说话时,邱志杰不小心就会说一些重复的话,也说了很多警句。
当时他的女儿邱家瓦即将出生。他说,这些劝解别人的话,其实也是想说给女儿听的,希望她的一生理性、勇敢、从容、坚韧、超然、淡定、温柔、有耐心。
于是就有了他2009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
这三十封“信”其实就是三十张巨幅水墨画,三张一组形成十组,每组探讨一个主题;每一组都是左中右结构,三十张画连接起来,刚好是一座南京长江大桥。

这个展览也是邱志杰自2007年启动的“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是中国艺术界近年来最宏大的艺术和社会实验计划。2012年,邱志杰因该计划获得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Hugo Boss奖提名。
◎艺术家父亲给女儿的温柔寄语
13年后,女儿邱家瓦已经到了有能力回信的年纪,邱志杰以书信的形式,围绕这三十张水墨画,一边回顾当时创作的初衷,一边讲解画中所蕴含的意义,把盘桓在心底的话重述给女儿。
女儿邱家瓦同样以书信的形式,围绕着画中表达的主题:时间、生命、未来、成败、人际交往等人生诸多方面,跟爸爸对话。
就这样,《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首次结集出版了。

三十幅穿越生死的鸿篇长卷,三十封语重心长的人生箴言,邱志杰这些话不只是说给女儿听的,同时他也希望这些话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听到:
“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
“你不用在他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
“不要接受他们给你的定义”
“不要相信天长地久的誓言”
“不要让过度的表达成为自己的负担”
“不要忘记你儿时的怀疑”
“谁也无法禁止你偷着乐”
“用你的耐心战胜冷漠”
……

这你来我往的信件里,不乏两代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充满哲思,也引导作为读者的我们去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与挑战,重拾直面人生的勇气。
一封信就是一重哲学
我们来看“每一种结果都不算太坏”这封信。

邱志杰说,这张画画的是命运。
一般来说,所有人永远都会觉得自己的境遇还可以更好一些,于是总抱怨老天爷的不公平。但是这张画中邱志杰画出的“食物链”给了我们生动的启示:命运只是表面上不公平。
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你的顶端,总还有更高的掠食者,但是在你的下面,也总还有更低级的供应者,而最高级的掠食者,最终也难免成为最低级的掠食者的营养源。
这么看来,食物链呈现出来的这种循环,给了我们相当的安慰,那就是每一种结果其实都并不太坏。
“有的人会抱怨自己抓到的是一手烂牌,但也有的人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命运确实很霸道,但也给玩牌的高手留下了操作的空间。总体而言,你抽到好牌和抽到坏牌的概率应该是差不多的。”
女儿邱家瓦在回信中这样回复爸爸:“我曾对可以选择出生身份的那种游戏特别感兴趣,做了一大堆调查,发现真的有人拿到一手好牌还是打得稀巴烂。当然了,有时候命运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如果努力也改变不了的话,只好调整心态,是这个意思吗?”

在《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中,父女二人就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围绕某个深刻的人生主题展开讨论和对话。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两代人不同的人生智慧的冲突与碰撞。
在邱家瓦的身上我们看到,不管家长给的尺子有多宽,也并没有给她带来那种过于佛系的悠闲。她是一个对凡事都有自己看法的、独立思考的孩子。
不设边界的教养方式
在书中,邱志杰也会提到一些属于艺术家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方式,那是一种不设边界的教育方式。
比如邱志杰在书中提到了他和女儿从小就玩的一种游戏,他称之为“胡说八道游戏”,那是一种放纵语言感受快感的玩乐。
游戏通常是这样开始的:“瓦瓦,我们来玩胡说八道的游戏吧,现在我把灯泡当作牙刷。”“那我把牙刷当作鞋底。”
“我把鞋底当作毛笔。”
“那我把毛笔当作蚊帐。”
“我把蚊帐当作车轮。”
“那我把车轮当作眼镜。”
……
“胡说八道”让父女俩快乐得乱笑,粉碎了规矩和套路。而这种游戏产生出来的想法,有时候也会成为邱志杰创作的灵感。
邱志杰很有意地在保护女儿“胡说八道”、异想天开的能力,希望她终生都不要失去这种能力。
其实很多小朋友天生就拥有这种“胡说八道”的能力,这是他们奇异的想象力。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能力往往被成年人的逻辑、合理性所管制,从而慢慢失去了宝贵的奇思妙想。
这样一本饱含爱的箴言、人生哲学和不设边界的教养方式的思想读物,相信值得更多的人阅读。
特别定制信封装帧,颜值出众,形式感爆棚!
《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首刷特别定制了信封的包装(只有首刷这一版才有),采用120g环保白牛皮印刷,清爽干净,满满的形式感,作为送给父母或者子女的礼物也十分适宜。

书本身是裸脊锁线设计,选用特种纸印刷,拿在手里质感十足,轻盈无压迫感,易摊开,带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

书中还特别设计互动版块,鼓励大家以书信的方式把藏在心里的话说给家人听,传递对彼此的爱。

其实,这你来我往的《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不只属于邱志杰和邱家瓦,更是属于众多成长中的孩子以及很多成年人。
在我们的人生遭遇低谷时,“你不用在他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不要接受他们给你的定义”,这样的话也能点拨身处迷茫、低落的每个人。
这些像父亲一样给我们的特别经典的箴言,可以去点亮我们人生的某些黑暗时刻,或许也可以终结困扰我们许久的童年噩梦。
作家、第74届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说:“每一封信,或者说每一幅画,都是一重哲学。娓娓道来的人生智慧和爱,非常触动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所有人温暖的抚慰以及直面人生的勇气。

© 本文版权归 千寻Neveren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