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山下开一家咖啡馆的碎碎念 07 山村里的店
这几天去了另一个跟我们咖啡店所在的村子很像的山村。一样在雪山的环抱之下,一样进出要经过又长又烂还有点险的土路,一样还处于在原始状态准备蜕变的状态,一样牛骡粪便满地,一样被简陋乃至原生的基础条件限制,一样等待着未来可能的发展,一样不知道到底要等多久。
出发前有位做文旅投资的高管朋友来了一趟,帮忙给项目给点客观的意见和判断。尽管说得很委婉,但句句在理的不乐观让人也清醒了一些。关键还是基础设施的落后和不便利,让卷也卷得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自己走了一趟类似的村庄,才三年来第一次清醒过来,的确,大环境决定个体能走多远。
那个村庄里住的民宿是很普通的当地民居,但打扫得算是特别干净。虽然如此,外置洗手间和周边的脏乱环境,的确就会影响对这个个体的判断。虽然知道干净,但还是一晚上和衣而睡,心里的小疙瘩还是不能逾越过去。那别人在体验我们的产品和空间时,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心理?我在村子里待久了对这些不符合现代城市卫生习惯的配套已经有点习惯了,也尚且如此,那普通的客人想必只能过之而无不及。之前从自身经营的角度出发,总觉得用心做好产品,总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事实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已经会有先入为主的低标准想法,也难怪会有不少客人认为村里能有什么好东西,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村庄里的一切。从自己钻研的牛角尖尖里跳出来,忽然就理解这些想法,并且因为无法短时间内改变这些负面的现实而有些泄气起来。我们的目标客群选择来店里,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因为我们能考一百分,而是因为在这里,只能考一百分。
我们一直很专注地做在地素材的整合和再生。这一次的观念冲击让我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些事情。做这样的在地活化肯定是有价值,现在各地风物都开始营销产区化,作为有优质产物的地域,这些在地文化和产品的创新融合再推广是有意义的,但,必须在当地做吗?像目前做得挺标杆的柴某多品牌,也是从大理耕耘了十年到了上海后,才真正地成为一个有普世价值的品牌。而像大理这样专业咖啡卷到不行的地方,像沙溪的渡鸦、凤阳邑的汲舍、古城的一多等等,优秀到闪闪发光的咖啡师们卷了这么多年咖啡店都还未能被广识,更何况我们的野心还大那么一点点呢。
埋头钻了三年多,才突然地惊醒,也为时未晚。只是埋首于一个又一个秘境目的地,也只能被框在这么一处山坳坳里,山谷能有多大,方寸里的第一真的就是好吗?这些种子还是要播撒下来,才能把我们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一点一点生根发芽,但远不能止步于此。多少开荒牛到第二代变革的时候就被大局抛弃,纯纯为乡村建设躺下当地基了。要让品牌真正成为一个品牌,这才是我们应该要做的,带着秘境的基因讲的传奇故事,也只会是流淌在品牌血液里的故乡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