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旅行
查看话题 >毕竟西湖六月中
锯齿状花边的黑白照,一个女孩斜坐在草地上,梳着长辫,微笑地望向拍摄者,身后是亭亭荷叶,荷花盛开,也许是一个夏日的清晨?——母亲并没有注明这张照片是拍于何时何地,是我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在西子河畔。可能是因为旁边还收集了母亲从前在杭州的照片,有三潭印月,有平湖秋月,有花港观鱼,时间是1970年。那年母亲跟同学从昆明回南京探亲,沿路旅行,去了广西、杭州。在广西的时候去看七星岩,是一个傍晚,景区也看不到人,特别荒凉。又走到附近的一个茶馆喝茶,老板说,你们两个姑娘胆子也太大了,最近武斗很厉害,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出门的。
一晃这么多年……
西湖是太有名了,有名到让人有些失去探究的兴致,毕竟古往今来,这么多的人来过看过,写过诗词歌赋,暖风熏得游人醉——多少代的游人?印象中去过杭州两次,每一次去都不是心心念念、事先做过很多功课的,可也因此每次都有惊喜。与新昌的表妹四年没见了,就选杭州聊一聊攒了四年的话。她在杭州有一位多年的好友,小卢,她为我们列了一个清单,看着有点深度游的意思了。
第一站是西溪湿地。对这个地方有印象,是看电影《非诚勿扰》,依稀记得男女主人公乘一叶小舟,船头挂一盏灯笼,晃悠悠地顺流而下,夜色如水,四周是黑黢黢的山林。沿西溪而行,经过高庄,乃是康熙近臣高士奇的旧园,想起天下长河里对高士奇的演绎,一日之内连升七级,康熙读什么书,他便偷偷读什么书,皇上觉得这人太有学问了,什么都知道……多少有些戏说了。我觉得杭州的园林比苏州的园林好看,占了西湖水网的地利,临湖造景十分方便。走过水上的一个重檐亭阁,不知何朝何代的古装美女们在反光板前拍照,回头看横额,原来叫“云心阁”。
晚上去断桥。白天下过雨,凉风习习,游人不算多。远处有雷峰塔,孤山影影绰绰。一路走来,途经苏小小墓,秋瑾像,武松墓,回去的路上也看到了岳庙。几个愣头青紧挨着苏墓拍照,似乎这样可以靠近那位传说中的南北朝才女。想到从前西湖名人墓地之劫,迁走又回迁,那些已经离开很多很多年的人,会不会觉得后人很荒诞和疯癫。夜色中的西湖,灯影朦胧,人声近而远,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去灵隐寺的那日下雨,香客众多,我在大殿前举香膜拜,从未像那一刻一样感受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又去龙井,一口古井,深绿色的井沿,水色泛青,不知还能泡一碗龙井否?晚上聊天到深夜,各自的人生际遇,原生家庭,对人事的看法。主人拿出收藏的六安瓜片,桔皮配红茶,茶喝多了也吐真言。
最惊艳的一天是在茅家埠。事先没有搜索,不知道这个土土的“茅家埠”要看什么。走到跟前才发现,有大片大片盛开的睡莲,另一边是荷花,还没开。正下雨,打着伞小心翼翼地跨过水面的一块块大青石,一面还想拍照,有点儿狼狈。雨滴打在睡莲上,有一种纷乱和雅致,清丽和模糊,山色空蒙雨亦奇,说的就是此景吧。雨小了,从后面的小路上山,上的是龙井茶山,漫山遍野的西湖龙井,叶芽儿青翠欲滴,好像随手掐一把下来就能泡一壶汤色清亮的好茶。又走到郭庄,临湖有一片荷叶,远处是依稀可见的雷峰塔。紫红色的鸡爪槭,榴花开欲燃,大片的睡莲,在青砖黛瓦之间。
最后一站是六和塔,北宋初建,毁于兵燹,南宋重建,是为了镇住汹涌的钱塘江大潮,此后又经历代的修缮。梁思成在1935年曾写过一本《杭州六和塔复原计划》,比照北宋官方的建筑规范书《营造法式》,可惜当时时局动荡,未能实现。如果实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六和塔会是什么样子呢?爬上七层,俯瞰临安城,天高云阔,阳光下的钱塘江此刻十分平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我觉得这句宋诗可以接上一句唐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样批判更直接一些。经过楼外楼,夜晚的楼外楼金碧辉煌,不像是一个“国营”饭馆。去外婆家吃正宗杭帮菜,还有一家“绿茶”,沿湖而建,窗外开着睡莲,又好看又好吃,一道江南极常见的桂花糯米藕竟然出乎意料地好吃,也许西湖的藕是特别肥美吧。
话说西湖有三怪,“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不长”,断桥为什么叫断桥呢?小卢说,乃是雪后初融,桥拱处雪先融,露出路面,远看便如断了一般。下一次,找一个下雪的日子再来看西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