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关系中的自我审视
查看话题 >如何在感情里不失去自我?
“谈恋爱谈到失去自我,还有必要继续吗?”这是找我咨询的女生问我的问题。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问我关于感情中失去自我的事,甚至找我咨询的男生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无论多爱这个人,永远不要失去自我。”这句话通过媒体的大肆传播,已经让太多年轻人吸烟刻肺。
但是亲密关系和保持全然的自我本就是悖论。
两个独立的个体产生交集,甚至是深度的链接,必然会产生自我的冲突。
那想谈好恋爱、经营好一段关系就意味着要放弃自我吗?并不是这个意思。
今天就来说说感情和自我的问题。
01
失去自我的前提是拥有自我
记得之前有一个女生来找我咨询,她也有同样的困扰。
她一直在向我控诉,在上段感情中的卑微和委屈,其中说的最多的是“我为了他已经失去了自我,可是我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
但当情绪发泄结束之后,慢慢再帮她梳理这段感情时,就会发现她所谓的失去自我不过是她认为对方没有满足她的所有需求,从而让自己一直处在委曲求全的忍让和迎合状态中。
因此,她觉得自己失去了自我。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很多人都会把在感情中累加的不满足感和失望感,认为是失去自我的一种表现。
可当我问这个女生,你觉得什么是自我?她含糊其辞,并没有回答上来。
诚然,我们总会说“不管多爱一个人,都不要失去自我”。但自我到底是什么,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
在我看来,很多人对于自我都只是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
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自我的: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这样说会比较抽象,简单来说自我应该是一个人完整化的体现,包括清晰的自我认知,坚定的价值观,符合实际的预期,以及最重要的自洽、自满能力。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也就是说要拥有真正的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当我们的自我没有建立完善的时候,很容易把“你爱我就要满足我的一切需求”当作是爱情的一个衡量标准。
没有一个人是能够完全满足另一个人的所有需求的,这是不变的事实。
但很多人简单地把没有满足需求后的委屈忍让认为是失去自我的过程。
说到拥有自我,就不得不提一个词叫做框架。
我们常常说,在感情中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框架,但其实自我不完善的人,是没有能力树立框架的,结果就是很容易被带偏,也就是被“牵着鼻子走”。
所以我们在谈论感情中不失去自我或保持自我的这个话题时,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真的已经拥有了自我吗?
02
亲密关系是会失去部分“自我”的
说到这一点,也许你会产生质疑“你这不是在pua吗?怎么能让人失去自我呢?”
不要着急,这个问题可以听我慢慢阐述。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短片,短片里提到最完美的爱情是两个自足圆满的人的相遇。
这话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两个已经达到绝对圆满的人,如果真正想要在一起,多多少少都需要打破这样的自满状态。
就像两个圆,如果他们想要亲密地融合在一起,必定会有消融、重叠的部分。
如果没有一点消融碰撞的地方,那就会彼此毫无接触,毫无交集地错过。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我意识很强烈的人,反而不擅长亲密关系的原因之一。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这本书中就提到了一个概念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一个人会有意无意地设定一些程序,自己按照这个程序按部就班地生活。若程序被打破,他就会很难受。
而两个人在一起,势必会打破这种程序,这种难受对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来说,必然是一次原有程序打破的“失控”,以及情绪上的震荡。
因此很多人说到恋爱,一提“自我”就变得高度敏感,提高十二分警惕,深怕失去自我。
很多人把适度的包容和妥协,贴上失去自我的标签;也有一些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对方进行pua。
在我看来,亲密关系最好的方式是两个人共同修剪枝叶的过程,让“我”还是“我们的关系”都变得枝繁叶茂,而这个枝叶里面一定有自我的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自我一定都是好的、有利于我们的部分吗?
当然不是,这个自我里也包含着我们自身需要改进的部分,而正好通过亲密关系把残存的、不好的部分自我消除,长出全新的、更健康的自我,这才是一段健康的关系最好的指标。
03
过度强调自我也许是不自信的表现
如果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一个真正拥有自我的人,并不会时常把自我这件事情挂在嘴边。
因为他们足够笃定,他们有自己完善的自我,不管是ta的价值观,ta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以及对于向外的给予,都有一个自己完整的评价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全然独立的,不是以别人的评判为标准的。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自我这件事反而是融入自身、完全不用刻意强调的。
而那些常常喊着保持独立和自我的人,往往是在给自己暗示,打“强心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暗示在一定角度也是一种匮乏。
对自我保持高度敏感的人,反而是对自我不自信的人。因为他们生怕本就不坚固的城池营垒,轻易坍塌。
对于自我自信的人,反而可以接受在亲密关系里放弃一部分自己可以接受的“自我”,从而获得一段全新的1+1>2的过程。
这样的放弃并不是毫无底线的委曲求全,而是在自己可以掌控、不惧失去的基础上换取让自己愉悦和谐的价值。
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失去的过程,而是互利互惠的良性互动。
更有甚者,诸如回避型依恋、自恋型人格等也会有过度强调自我的表现。
04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更好地处理自我这个课题
明确假性自我和真性自我
《亲密关系重建》中提到了假性自我,也就是说我们很多人看似成熟,其实内核依然是个婴儿。
过度强调自我的人总是给人一种独立、成熟的感觉,但其实如果只拥有假性自我,就会在亲密关系中,把顺从依赖理解为无条件的爱。
婴儿心态下产生的“自我”一旦不能满足时,就有一种自我被剥夺感。
所以要明确你拥有的到底是假性自我还是真性自我。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剔除假性自我,从而建立一个真实而坚定的真性自我。
察觉内在的自我需求
很多人都渴望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得到想要的一切,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这是不现实的。
只有我们真正理清在亲密关系中到底需要什么,才有利于培养、引导伴侣提供我们想要的,也或是帮我们筛选不想要的。
比如有些人看重情绪价值,有些人需要陪伴,有些人需要的物质大于精神需求,有些人的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
当然你会说那我什么都想要,怎么办?
往往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好像遇见任何人都缺了一点的感觉。
当然,如果你坚持什么都想要,或者坚持自己的需求,不去盲目地投入一段烂关系里面,保持宁缺毋滥的状态也是可以的。
我常常觉得,很多需求并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真的进入关系之后,才会发现,原来我们真实的需求和曾经以为的需求并不相符,也并不匹配。
而这些需求是一次一次的磨合,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自我察觉中才能产生的。
所以我总是鼓励大家,如果遇到合适的异性,不用过于排斥恋爱这件事情。很多时候,它也像我们做题一样,是一次一次练习,最后把这道题做对。
在“融合”的基础上完善自我
就像前面说的,自我并不代表一定是好的部分,它也包含着我们需要修正的地方,所以我们也不要认为只要进入到一段关系甚至一段稳定的关系之后,就不需要完善自我。
我记得有咨询者问我有没有一种爱是永远保有激情的?我的回答是,没有。因为保有激情的爱,反而是看似绚丽实则虚假的客体,而真正的爱应该是沉淀之后升华的爱。
所以,即便在一种关系中,也不要忘记完善自我。因为人永远是在和自己相处,即便在密关系中,也不过是自我的映射。
不断完善自我,才会达到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自如状态。
最后再总结一下,
如何在一段感情里保持自我?首先一定要让自己拥有真正的自我;其次,要改变认知,全然的自我和深度的亲密关系是有悖的,要做好平衡;最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使关系得到一种升华,也使自己得到一种质的成长。
=
原创内容,禁止抄袭、搬运,转载请授权,并标明出处
公众号:一杯草莓拿铁(持续更新情感及成长干货)
☞vx:better5165(咨询or围观朋友圈各种心得感悟)
-
豆友zIkW7J55U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18 0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