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上帝”的一种方式
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保持相对客观,善于假定任何一种可能才能走的更远。这里对“自然之神”做一种科学论证的尝试。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文艺复兴解放思想后对“上帝”的致命一击,以至于尼采呼喊到“上帝死了”。进化论中(不只是达尔文提出来的,还包括后来者对理论的演化深入)最核心的证明是生命是由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再由简单向复杂的生命体的渐变过程。无机、有机、生命的过程预设就是“意识”是由“无意识”而来,即由无意识的自然逐渐演变成有意识的“人”,虽说究竟生命演化到哪个阶段才真是“有意识”的节点判断无法清晰,甚至“意识”都是争论不休的“概念”。但这里对生命是由简单向复杂进化这个基础不去讨论,但生命究竟是由“无意识”在先还是“有意识”在先,这里保持疑问!假如能够证明生命的发展是由“有意识”向“无意识”在靠近,那么这“自然”之“神”的论证基础就有了。
但证明“有意识”向“无意识”靠近前,先要思考“意识”是如何开始的。
碳、水(甚至可以包括氮)是在地表及其近地空间广泛存在的,而电磁波的周期性变化带来了“能量”或“改变能力”,特别在原子层面对电子能级变化的影响(或说截取(或存储)能量、释放能量对“改变能力”的一种延伸),引力“稳定”的周期变化和电磁波的改变能力产生了宏观性的大气和水循环,这与微观的原子对“改变能力”(或指传统物理中的“能量”或“光子”一说)的延伸以及原子间电子的交换、结合形成更大的“整体”。这微观的变化与宏观的变化的长时间相互作用带来了更复杂的特性,如水的比热容、分子结构的多样性,碳的原子层面和分子层面的复杂和多样。或许从宏观层面更直白地说,在电磁波能够广泛影响到空间区域的“物质”基数的改变能力的延伸(或许还包括这种太阳辐射电磁特性的一种延伸,只是这假设需要验证或说只是一种思考方向),或许正是这种微观和宏观的复杂和多样性转变逐渐构成了“环境”的特性(影响广度和深度的加强),进而形成了更多样性的碳、氢、氧、氮等构成的氨基酸、蛋白质,为生命提供了可能性。但,这里少了一个“中间层”:原子、电子层面与电磁波特性的延续,构成一个“整体”时这种主导性的特性的深入。虽然生物学中“能量”、ATP、光合作用、电子的“氧化还原”等等与电磁波的关系,在宏观中有一定的联系思考,但是,如何表现出的这种自主性或说有“摆脱”自然趋势行为的这种“主观性”?还是说为了获得由原子组成的变化稳定性“整体”的一种“保持”的行为?以至于“主观性”的表现?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在地球(不限于但占主因)引力和太阳能量辐射影响的空间范围内有一定基数量的元素或物质,因太阳辐射“能量”或“特性”摆脱地球引力(这需要自身足够“轻”或说原子序数低,且不易结合成简单或固定的大分子体),能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迁移、变化、扩散(如水的固、液、汽的因太阳辐射影响的扩散能力),在长时间与引力、太阳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影响下,而赋予的“特性”,而生物(即具有运动表现性的“整体”)的繁复或进化过程中,从小分子量到细胞到“器官”等等的构成,这种“稳定”和“变化”间的矛盾性?而“主观性”是否由此而来的?或说“变化”特性想要获得“稳定”“目的”的行为表现?
思维跳出来以整体来说,虽然这里也默认了“无意识”在先,但“无意识”何尝又不是“有意识”的归宿。这也是整个证明的关键。
上面主要思考了一下太阳辐射与物质特性对构成生物的影响,这里就生物或生命本身的进化过程来思考下。人算是地球生物进化下的优势物种,就从“人”自身来分析。
首先我们引申几个关键词:记忆、内容、条件。
1、当我们做梦清醒后大多数内容都会忘记,而再次进入梦中如果遇到相同场景或环境可以记起相关内容;
2、我们在深度思考或学习的时候,平常活动视角不会出现的内容,往往大量浮现以“知识”或“内容关联”形成“记忆”的整体表现。这“隐藏”与“浮现”的方式是否与梦境相似?
3、有时候我们会突然灵光一闪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但有时候这“一闪”被打断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但再次出现相同的条件契机时这“灵感”还是有可能再次“浮现”的。但灵感的表现往往是很稀缺的,这种稀缺是否是“条件”的稀缺,但历史上有许多大能的创造能力强,是否是其抓“稀有”条件的能力强?甚至或说这些“稀有条件”就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如笛卡尔、牛顿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记录、分类、综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系,这种“稀有条件”再与其它“非稀有”条件或“已有条件”碰撞而带来的“灵感”?(再如其本身的生理缺陷或特异之处带来的“条件”?这甚至可以同“基因”来联系思考)
然后,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描述:在众多条件中抓住“关键”或“特殊”条件的能力可以成为“天才”、“悟性”的形容程度?
4、射击、开车、电脑竞技游戏中的高手表现,进入高度集中状态时,条件反射要大于大脑的综合调控(可以形容成大脑抑制了部分区域的“记忆”而放大了部分区域的“记忆”吗?假如以“能量”调控来形容也行。假如再细分的话,或许可以表达成大脑只是协调,而其它工作都是由“内容”记忆与“条件”关联来完成的?),或说由大脑长期调控的“记忆”已经转化成了“本能”的“条件”记忆了,通俗说的本能反应、潜意识行为、肌肉记忆等等类似。假如再深究的话,可以分析这时候的脑波的频率是处于什么阶段(通过对睡眠、清醒的脑波归类,不同生理行为对应的脑波频率不一样,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学科了),再来延伸更深层次的东西;
内容、条件、记忆在思维中、环境中,“记忆”可以单独存在而不用意识参与,身体反馈、思想内容呈现可以因条件“自动”出现。有人把“记忆”描述成一个闭合神经元的电循环存储的再次“激活”,那么“内容”存储在“神经元”中通过“条件”再次激活,可以不经过“意识”的调控而直接产生反馈。然后就人体自身“固定”的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这种不需要“条件”而自发运行的也是非意识控制的。这与我们需要意识控制的如呼吸、运动等的差别是什么?
这样,“意识”对身体调节的程度我们可以粗略地分三种等级:一种是“意识”调控程度较高的如运动,一种是“条件”记忆的再次激活,这两种往往是交叉进行的,只是有一个“反馈”的快慢程度。一种是“固定”运行的非意识控制,但与“条件”记忆有交叉关联。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定,意识是因为“变化”特性的稳定目的的行为,而意识调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稳定后变成“潜意识”或“条件激活”再变成“固定运行”,最后甚至形成“基因”遗传。而生物由简单向复杂转变过程中的每次“节点”是否可以描述成,由“意识”转变“非意识”控制的“固定”表达,以减少“意识”控制的工作量?只是这种假设,需要清晰的东西太多了。但可以成为一种思考的方向。
然后仔细思考下,涌现、集体无意识、微观的无序到宏观的有序、个体的意识到群体的趋势等等,是否都在表明从简单到复杂构成中间总有一种“固定”的力量或说看不到开端的“自然”的前置性让一切又“简单”了起来,或说这种细节的复杂或多样性到“整体”中又变简单了,但这种“简单”又是由“集体”的复杂和稳定所构成的,其自身的变化和适应能或自我调节能力也是强大的,这种复杂而又简单的展现,就如同大智若愚的这种说法一样。
这又让我想到了,“磨灭与空”这种越是“空”却越“牢不可破”的表达方式。往往越是这种抓不住痕迹的影响才越是深远。或许,这就是这种“自然”之“神”的表达方式吧?无神论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