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围城》
“这个落伍的时间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悲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题记婚姻是一座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关于婚姻,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大多数人在婚姻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可意的,时间久了变成了相互依存也就是可过,如果生活发生了变故就会变成可忍或不可忍,然而方鸿渐的婚姻貌似过于“着急”,还未尝到可意的滋味,就迎来了不可忍。都说人生如戏,以后的事又有谁人知晓,但是看着方鸿渐这样一路走来,似乎一切在冥冥中早已注定。方鸿渐出生于一个封建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孝廉公,理所当然的刻板地遵守封建制度,同时以父亲的威严对他软硬兼施,在无形中压制了他自由而个性的发展。谈起包办婚姻,在我看来,方鸿渐无疑是“占了便宜”。方鸿渐倚仗开点金银行的老丈人的资助,在国外过着潇洒的日子,放浪不羁,玩世不恭,成了一位留洋国外兼具才华的“白马王子”。而他的妻子却不是“公主”,未见得夫君一面便香消玉殒。这对在游船上风度翩翩赢尽美人心的方鸿渐无疑是个“喜讯”。虽然方鸿渐写信向父亲倾诉对谈情说爱的向往被父亲斥责,但精神上还是出轨了。在回国的游船上,方鸿渐认识了鲍小姐和苏文纨。鲍小姐是一位极具女人味和风情的女人,对大多数男人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就算前提是她已经有了一位“高富帅”未婚夫。鲍小姐热情奔放,在大庭广众下借卷烟来接吻,即使方鸿渐自知鲍不检点也还是没经得住诱惑。船驶到香港,方鸿渐见到了那位不可方物的未婚夫,估计这个时候,他也觉得很反胃。我想钱钟书先生也有同感,所以让这位婀娜的小姐姓鲍,取鲍鱼之肆的臭。苏文纨是我非常欣赏和喜欢的角色。一位千金小姐,不甘做金丝雀,不远万里海外求学,读得博士学位,一举一动尽显优雅与高贵。这样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也将眼光投向了风度翩翩的方鸿渐。搁在大学时期,她未必会看得上他。那时候她把她的爱情看得十分名贵,不肯施与,而现在,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她大概是感受到了这种崇高的孤独,才不由得会对方鸿渐倾心吧。鲍小姐下船后,她开始和方鸿渐密切的接触。而这一切方鸿渐都是看在眼里的,他也感受到层层逼近的压力,他是欣赏苏文纨的,在他看来苏文纨绝对是相当拿得出手的女朋友,有才气,高颜值,有身份,可方鸿渐恐惧成为她的另一半。在方鸿渐看来,他和她只能是情人,走不到婚姻。苏小姐像一件艺术品,只可远观。方鸿渐被这种气质和才华吸引,但却又将这些归为强势,也许是自己过于自卑。我想苏文纨一定后悔自己介绍表妹郭晓芙给方鸿渐认识,早早断了自己的念想。郭晓芙人如其名,似出水芙蓉般干净、美好,方鸿渐就是喜欢这样的纯真。而这份纯真偏偏是苏小姐所欠缺的。郭晓芙出身长相与苏文纨其实相差无几,只不过在学识与纯真之间,方鸿渐更偏爱后者。在面对爱情危机时,苏文纨不惜抹黑表妹有一大帮子男朋友。爱情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我爱你,我恨你。所以为了报复方鸿渐拆散了他和表妹。他,苍白了她的等待,讽刺了她的执着,她不知该如何爱下去,便选择了并不十分熟悉却略胜方鸿渐一筹的曹元朗。这中间还有一个关键人物赵辛楣,他让苏小姐体验了女王般的爱情,先是百般殷勤争风吃醋,之后借酒浇愁。让苏小姐有一位非她不娶的爱慕者。虽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苏小姐会嫁给赵辛楣,这样会更门当户对一些,但是小说里体现了世事无常,却让赵辛楣和方鸿渐两个冤家走到了一起。白驹过隙,早已物是人非,昔日里不食人间烟火与诗书作伴的苏文纨,如今不过是个俗气之人,运用关系敛财,浓妆艳抹,只剩俗媚之气。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郭晓芙,这样一个不施粉黛,不烫发不画眉,自有清新韵味的“罕物”,尽管郭晓芙爱上了方鸿渐,但她也有骨子里对完美的追求甚至是苛求,她希望方鸿渐也是无瑕的,所以就算没有苏文纨捣乱也不会和方鸿渐幸福的过完一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她们最好的结局。虽然小说后面没有提郭晓芙,不过如果郭晓芙还是对爱情如此苛刻,想要幸福还是有难度的吧。有一句情话,“有生之年遇见你竟花光我所有好运气”。大概也是因为遇到了唐晓芙,在方鸿渐之后还真没什么值得高兴或者好运的事情了。方鸿渐真的应该好好感谢苏小姐,没有苏小姐就没有赵辛楣这个肝胆相照的兄弟抑或是知音。入内地到到三闾大学执教,一路上颠簸折腾也是够呛,为他之后的生活状况做了极好的铺垫。同为老师,同样的假文凭,韩学愈贵为系主任,而自己却“不得善终”。这也体现了方鸿渐为人正直,没什么城府和计谋。还好他有个好兄弟赵辛楣,能时不时给他出出主意。说到三闾大学,围城里的女主人公——孙柔嘉出现了。孙小姐被“托孤”给赵叔叔,这个叔叔也算是对她照顾有加,方鸿渐就更不用说了。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发没多久,赵辛楣就提醒方鸿渐,孙小姐对他有意思,方鸿渐还不以为然。之后孙小姐只要遇到困难就会去找方鸿渐帮忙而不是赵叔叔,方鸿渐并非没有觉得不妥,也许只是把孙小姐当妹妹看。眼光独到的赵辛楣时常提醒说,孙小姐可是心机很深的人,但却很好的扮演了一个弱者的角色。估计方鸿渐肠子都悔青了,没听赵辛楣的劝告。刚刚订婚,他就发现柔嘉不但有主见并且主见很牢固。方鸿渐一直都说自己不喜欢孙柔嘉,可怎么又和她订婚呢?我只能说,孙小姐情敌战术运用地比苏小姐好,颇见成效,方鸿渐不过是把这种一闪而过的嫉妒误以为是爱情了,他出于同情和保护弱小的心态“爱上”孙柔嘉,但孙柔嘉蛮横霸道的性格使他婚后处处受禁锢。结婚前那样柔弱的孙小姐,婚后暴露出真面目,野蛮、跋扈、较真……柔嘉,只是表面现象而已。方鸿渐兜兜转转,最后娶了一位最寻常可见的,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但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娶到这样的老婆,方鸿渐的生活好不到哪去了。天天争吵不休,外加上李妈、陆太太的搅合,最主要的还是方鸿渐没有了之前的地位。孙柔嘉一直认为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始料未及的是这也是她最大的失败。方鸿渐除了爱情就是工作。国外买的假文凭,本打算糊弄亲朋,没想到意外撞出到大学执教。刚回国时,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在岳父的银行上班,从没想过找工作或是别的,有很大的依赖心理,有虚荣心但没有冲劲和野心,俨然一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在三闾大学执教,别人都节节高升了,自己却还是老样子,只是心有抱怨罢了。回到上海,在国内没有朋友的他,工作成了问题。为了生计和和谐的夫妻生活,他也不再是那个潇潇洒洒、风流倜傥的留洋博士了,只是行尸走肉罢了。相比于赵辛楣,虽然没有海外求学的经历,但是有很好的家庭背景,用不完的关系,而且经常提携方鸿渐。不管是到三闾大学任教还是因为自己和汪太太丑事曝光辞职都是说走就走刻不容缓的,之后到了重庆当了一个不小的官,此刻他也没有忘记兄弟,给方鸿渐带去希望,虽然方鸿渐的内心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又有办法。说到这里,我就很疑惑,孙柔嘉这样一个富有心计的女孩子,难道看不出来赵辛楣是“贵人”吗?反而屡屡在方鸿渐面前数落赵辛楣的不是,十分介意两人呆在一起。虽然她之前听到赵辛楣和方鸿渐的谈话,让她对赵辛楣心有怨念,可是作为聪明的女人,难道不应该摒弃前嫌、携手共进吗?从这也能看出来,孙柔嘉不过只是个小女人罢了,并没有长远的眼光。围城内外,熙熙攘攘,进进出出。方鸿渐的人生,从工作到婚姻,不过是从一座围城到另一座围城罢了。来自父亲封建礼教的禁锢,让他自由的性格得不到发展,不懂社交之道;来自个人人际交往的禁锢,让他在社会上难以自立,疲于生计;来自婚姻的围城,让他变成行尸走肉,昔日风度不再。《围城》这本书,不是一次就能读完的,要用一生去反复品读,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年龄的增长,它都会给我们不同的领悟。
“这个落伍的时间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悲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题记
婚姻是一座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关于婚姻,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大多数人在婚姻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可意的,时间久了变成了相互依存也就是可过,如果生活发生了变故就会变成可忍或不可忍,然而方鸿渐的婚姻貌似过于“着急”,还未尝到可意的滋味,就迎来了不可忍。都说人生如戏,以后的事又有谁人知晓,但是看着方鸿渐这样一路走来,似乎一切在冥冥中早已注定。
方鸿渐出生于一个封建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孝廉公,理所当然的刻板地遵守封建制度,同时以父亲的威严对他软硬兼施,在无形中压制了他自由而个性的发展。谈起包办婚姻,在我看来,方鸿渐无疑是“占了便宜”。方鸿渐倚仗开点金银行的老丈人的资助,在国外过着潇洒的日子,放浪不羁,玩世不恭,成了一位留洋国外兼具才华的“白马王子”。而他的妻子却不是“公主”,未见得夫君一面便香消玉殒。这对在游船上风度翩翩赢尽美人心的方鸿渐无疑是个“喜讯”。虽然方鸿渐写信向父亲倾诉对谈情说爱的向往被父亲斥责,但精神上还是出轨了。
在回国的游船上,方鸿渐认识了鲍小姐和苏文纨。鲍小姐是一位极具女人味和风情的女人,对大多数男人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就算前提是她已经有了一位“高富帅”未婚夫。鲍小姐热情奔放,在大庭广众下借卷烟来接吻,即使方鸿渐自知鲍不检点也还是没经得住诱惑。船驶到香港,方鸿渐见到了那位不可方物的未婚夫,估计这个时候,他也觉得很反胃。我想钱钟书先生也有同感,所以让这位婀娜的小姐姓鲍,取鲍鱼之肆的臭。
苏文纨是我非常欣赏和喜欢的角色。一位千金小姐,不甘做金丝雀,不远万里海外求学,读得博士学位,一举一动尽显优雅与高贵。这样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也将眼光投向了风度翩翩的方鸿渐。搁在大学时期,她未必会看得上他。那时候她把她的爱情看得十分名贵,不肯施与,而现在,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她大概是感受到了这种崇高的孤独,才不由得会对方鸿渐倾心吧。鲍小姐下船后,她开始和方鸿渐密切的接触。而这一切方鸿渐都是看在眼里的,他也感受到层层逼近的压力,他是欣赏苏文纨的,在他看来苏文纨绝对是相当拿得出手的女朋友,有才气,高颜值,有身份,可方鸿渐恐惧成为她的另一半。在方鸿渐看来,他和她只能是情人,走不到婚姻。苏小姐像一件艺术品,只可远观。方鸿渐被这种气质和才华吸引,但却又将这些归为强势,也许是自己过于自卑。我想苏文纨一定后悔自己介绍表妹郭晓芙给方鸿渐认识,早早断了自己的念想。郭晓芙人如其名,似出水芙蓉般干净、美好,方鸿渐就是喜欢这样的纯真。而这份纯真偏偏是苏小姐所欠缺的。郭晓芙出身长相与苏文纨其实相差无几,只不过在学识与纯真之间,方鸿渐更偏爱后者。在面对爱情危机时,苏文纨不惜抹黑表妹有一大帮子男朋友。爱情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我爱你,我恨你。所以为了报复方鸿渐拆散了他和表妹。他,苍白了她的等待,讽刺了她的执着,她不知该如何爱下去,便选择了并不十分熟悉却略胜方鸿渐一筹的曹元朗。这中间还有一个关键人物赵辛楣,他让苏小姐体验了女王般的爱情,先是百般殷勤争风吃醋,之后借酒浇愁。让苏小姐有一位非她不娶的爱慕者。虽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苏小姐会嫁给赵辛楣,这样会更门当户对一些,但是小说里体现了世事无常,却让赵辛楣和方鸿渐两个冤家走到了一起。白驹过隙,早已物是人非,昔日里不食人间烟火与诗书作伴的苏文纨,如今不过是个俗气之人,运用关系敛财,浓妆艳抹,只剩俗媚之气。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郭晓芙,这样一个不施粉黛,不烫发不画眉,自有清新韵味的“罕物”,尽管郭晓芙爱上了方鸿渐,但她也有骨子里对完美的追求甚至是苛求,她希望方鸿渐也是无瑕的,所以就算没有苏文纨捣乱也不会和方鸿渐幸福的过完一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她们最好的结局。虽然小说后面没有提郭晓芙,不过如果郭晓芙还是对爱情如此苛刻,想要幸福还是有难度的吧。
有一句情话,“有生之年遇见你竟花光我所有好运气”。大概也是因为遇到了唐晓芙,在方鸿渐之后还真没什么值得高兴或者好运的事情了。方鸿渐真的应该好好感谢苏小姐,没有苏小姐就没有赵辛楣这个肝胆相照的兄弟抑或是知音。入内地到到三闾大学执教,一路上颠簸折腾也是够呛,为他之后的生活状况做了极好的铺垫。同为老师,同样的假文凭,韩学愈贵为系主任,而自己却“不得善终”。这也体现了方鸿渐为人正直,没什么城府和计谋。还好他有个好兄弟赵辛楣,能时不时给他出出主意。说到三闾大学,围城里的女主人公——孙柔嘉出现了。孙小姐被“托孤”给赵叔叔,这个叔叔也算是对她照顾有加,方鸿渐就更不用说了。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发没多久,赵辛楣就提醒方鸿渐,孙小姐对他有意思,方鸿渐还不以为然。之后孙小姐只要遇到困难就会去找方鸿渐帮忙而不是赵叔叔,方鸿渐并非没有觉得不妥,也许只是把孙小姐当妹妹看。眼光独到的赵辛楣时常提醒说,孙小姐可是心机很深的人,但却很好的扮演了一个弱者的角色。估计方鸿渐肠子都悔青了,没听赵辛楣的劝告。刚刚订婚,他就发现柔嘉不但有主见并且主见很牢固。方鸿渐一直都说自己不喜欢孙柔嘉,可怎么又和她订婚呢?我只能说,孙小姐情敌战术运用地比苏小姐好,颇见成效,方鸿渐不过是把这种一闪而过的嫉妒误以为是爱情了,他出于同情和保护弱小的心态“爱上”孙柔嘉,但孙柔嘉蛮横霸道的性格使他婚后处处受禁锢。结婚前那样柔弱的孙小姐,婚后暴露出真面目,野蛮、跋扈、较真……柔嘉,只是表面现象而已。方鸿渐兜兜转转,最后娶了一位最寻常可见的,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但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娶到这样的老婆,方鸿渐的生活好不到哪去了。天天争吵不休,外加上李妈、陆太太的搅合,最主要的还是方鸿渐没有了之前的地位。孙柔嘉一直认为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始料未及的是这也是她最大的失败。
方鸿渐除了爱情就是工作。国外买的假文凭,本打算糊弄亲朋,没想到意外撞出到大学执教。刚回国时,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在岳父的银行上班,从没想过找工作或是别的,有很大的依赖心理,有虚荣心但没有冲劲和野心,俨然一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在三闾大学执教,别人都节节高升了,自己却还是老样子,只是心有抱怨罢了。回到上海,在国内没有朋友的他,工作成了问题。为了生计和和谐的夫妻生活,他也不再是那个潇潇洒洒、风流倜傥的留洋博士了,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相比于赵辛楣,虽然没有海外求学的经历,但是有很好的家庭背景,用不完的关系,而且经常提携方鸿渐。不管是到三闾大学任教还是因为自己和汪太太丑事曝光辞职都是说走就走刻不容缓的,之后到了重庆当了一个不小的官,此刻他也没有忘记兄弟,给方鸿渐带去希望,虽然方鸿渐的内心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又有办法。说到这里,我就很疑惑,孙柔嘉这样一个富有心计的女孩子,难道看不出来赵辛楣是“贵人”吗?反而屡屡在方鸿渐面前数落赵辛楣的不是,十分介意两人呆在一起。虽然她之前听到赵辛楣和方鸿渐的谈话,让她对赵辛楣心有怨念,可是作为聪明的女人,难道不应该摒弃前嫌、携手共进吗?从这也能看出来,孙柔嘉不过只是个小女人罢了,并没有长远的眼光。
围城内外,熙熙攘攘,进进出出。方鸿渐的人生,从工作到婚姻,不过是从一座围城到另一座围城罢了。来自父亲封建礼教的禁锢,让他自由的性格得不到发展,不懂社交之道;来自个人人际交往的禁锢,让他在社会上难以自立,疲于生计;来自婚姻的围城,让他变成行尸走肉,昔日风度不再。
《围城》这本书,不是一次就能读完的,要用一生去反复品读,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年龄的增长,它都会给我们不同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