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事】原来这就是灵魂的形状
前言: 今天下班回来时,忽然想到白天追着一同事问,我想知道他研究生阶段有哪些数学专业课。私以为,他读天体物理,而数理不分家,除了本专业课,总该会有些高阶数学课程。谁知他说没有,一门也没有。
后来仔细搜索一番,原来那几个我一无所知的概念几乎全都是本科阶段的数学专业课程。虽然我就读的专业号称囊括数学专业全部课程,遗憾的是,这些相对高阶的专业课程在我们专业属于「专业选修课」,即不用全部修完,读完其中几门即可。
之所以会发现自己学的数学知识不够用,是因为最近在刷计算机图形方面的书籍。 好了,回归主题。
计算机是如何将 3D 图形以 2D 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呢?就是,从我们的人眼出去,看向那个 3D 图形,形成的是什么形状,画出来的就是什么形状。
经历过九年义务制的孩子,在小时候都学过一篇文章,《画杨桃》。老师摆了一颗杨桃在讲台上,让大家画杨桃。我花了一个五角星的杨桃,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让我起身,然后教同学们逐个坐到我的座位去观察杨桃,这样,大家才知道原来坐在我的位置上看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形状。
但,这颗五角星是从「我视角」去看的。但如果,我是说如果,以杨桃视角去看呢,而且,这是一颗会自由活动的杨桃,那么,它是否可以执着的只给「我」呈现五角星形状呢?它会随着我的方向改变角度,当其他人与我同视角,不,其他人绝不可能与我同视角,因为当别人占了我当前的视角,那杨桃必然转去了我所在的新视角。
如果,这世上所有的杨桃都有了自己的意识呢,那么,我看到的只能是五角星的杨桃,或者说,杨桃投射到我眼中的是五角形形状。
是以,这世上并没有相同的灵魂,只是在彼此眼中的投射相同。但是,这投射的过程,另有一番复杂,究竟是怎样的换算方式呢,中间又隔着怎样的媒介呢。就好似我跟杨桃之间隔着空气,空气中有无数类别的气体、尘埃等等。
蛋好吃,何必在意是谁下的蛋。彼此的灵魂在偶然之间有了共鸣,又何必在意这种共鸣只是投射后的效果而非本体灵魂呢?
下班回来路上胡思乱想之一。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