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型攻击人格|在沉默的背后,我们该如何安放愤怒?

你在人际交往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和困惑: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相处,却时常让你感到被冒犯。
或许是在工作场景或小组合作中,他们几乎从不表达反对意见,却又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错、拖延、敷衍了事,拉低了整体的工作质量和进度;
又或许是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从不发脾气或说伤人的话,却会让你隐隐觉得“他好像在生气”“他好像对我不满”......
如果是这样,你也许遭遇到了“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on)又被成为“隐性攻击”,精神病学家丹尼尔·霍尔·弗拉文将其描述为“间接表达消极情绪而不是公开表达消极情绪的一种模式”,即用拖延、回避、冷战、敷衍、暗中报复等表面上温和无害的而隐蔽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表达隐藏的愤怒和不满。
“被动攻击”的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首次提出。由于军队中的严格规定和惩戒制度,对军队权威产生抵抗心理的士兵们无法直接表现出不满和对抗,于是用一些隐蔽的、微妙的方式来进行对抗,比如莫名染上怪病、情绪崩溃,甚至有人会选择自杀。
其实,被动攻击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甚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工作场合和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被动攻击行为。但如果这种被动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过高,那么这个人可能有“被动型攻击人格”。

被动型攻击人格曾在美国心理协会编写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4)中被认作是一种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的患者在人际和工作场合中,对于自己应该有的表现存在一种无处不在的消极态度和消极对抗。而在经过长达40年的研究之后,心理学家们于1994年判定被动攻击型人格并不属于完全的人格障碍,但这种人格表现仍然被广泛讨论着。

遭遇这些行为,你可能遇到了被动攻击者
故意拖延
在团队合作中,即使被动攻击者有和团队领导者或队员不同的想法,也不会直接主动地表达反对意见,而是通过不作为、不合作、不负责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抗议,比如故意拖延、敷衍了事,甚至“忘记”一些任务。
隐蔽地破坏和阻碍
比如你约一位惯用被动攻击的朋友出去玩,其实他并不想与你一同出行,却不明确拒绝你的邀请,而是既否决了你提出的所有出行方案,又不主动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想法和建议,以此让你主动放弃与他的出行计划。
否认自己的愤怒
当被动攻击者感到不满时,他们通常会采取“行为上表达愤怒,言语上否认愤怒”的方式。他们会假装没事,但表现得很不开心,当被问及他们是否还好时,他们通常会口是心非地回答“我很好,我没有生气”。
冷处理
不接电话,不回消息,不和你说话,对你视而不见......这样的冷暴力是最为常见的被动攻击行为。
表面恭维,实则微妙地讽刺
被动攻击者也许不会直接说伤人的话,却十分擅长“微妙地讽刺”。比如“”其微妙之处在于人们在听到这些话时着实感到受伤,但同时也会怀疑是否是自己过于敏感而曲解了对方的意思。

扮演受害者
被动攻击者会推卸自己的责任,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操纵和利用他人的善意、内疚感、责任感和义务感,以获取不合理的利益和让步。
拒绝交流
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被动攻击者经常应激般地摆出拒绝交流的姿态。比如,他们会说“行行行,你说得对”“你说行就行,我的意见不重要”。
被动攻击行为是怎么形成的?
即使被动攻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伤害着攻击和受到攻击的双方,但被动攻击的行为并不意味着邪恶,相反,它是一种对“诚实的愤怒”的恐惧。它的形成和发生往往有着复杂和深层次的原因:
家庭环境
被动攻击型人格的形成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或许有一个非常强势的家长,让他们不敢表达愤怒,于是产生了消极隐性的攻击行为。
台湾剧集《茉莉的最后一天》的主角茉莉便是在高压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被动攻击者,面对性格强势、高控制欲的母亲,茉莉但凡表达出与母亲的期望相异的想法和行为,便会遭受言语辱骂甚至肢体暴力。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茉莉成为了对妈妈言听计从的乖乖女,但她的反抗和愤怒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暗中报复、自残、甚至自杀等被动攻击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根据临床心理学家 Leon F. Seltzer 博士的说法,这种“害怕愤怒”的想法几乎可以肯定是从童年开始的:“实际上,我们的父母无能为力或不愿意充分照顾我们的依赖需求,就会不知不觉地教会我们成为操纵者和说谎者。如果我们从他们那里了解到,自信和直接会更有效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很可能就不会采取如此不健康的曲折策略。”
讨好型人格或回避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与回避型人格的人大多缺乏自信,怀疑自我价值,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他们也许会怀疑自己的判断,认为自己的反对可能是错误的;他们也许担心一旦表达反对,与对方的关系就会破裂;他们也许过分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他们会掩盖住自己的负面情绪,转而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发泄出来。
情境适应
表达反对和愤怒总是会给人们带来压力。1983年,学者Dorothy Gish请547名工人来评估65项导致压力的场景,而“必要时与他人对峙”被工人们认为是最有压力的。十七年后,学者Joan Carter重复了这项研究,306名工人仍然将“与他人对峙”排在名单第一。
而在某些情境下,这种压力可能会数倍增大。比如在上级或导师面前,鲁莽而直接地表达反对反对和愤怒,不但不会被接受,还可能会导致自己难以承担的后果。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被动的攻击行为,以避免直接反对和对峙带来的压力。
走出被动攻击的陷阱——我们该如何安放愤怒?
回想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成为被动攻击者。在某种意义上,被动攻击似乎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它比直接发起一场冲突更容易,能够让我们在更小的压力之下,以看似更低的情绪成本达到反对或阻碍的目的。
的确,在一些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被动攻击是表达愤怒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它对人们关系造成的伤害,远比其解决的问题更大。若瞬间爆发的愤怒是一把利刃,那么被动攻击就是一把钝刀,一点一点地侵蚀信任,腐蚀我们的关系。正如心理治疗师Carrie Cole所说,“被动攻击是解决冲突的超级毒药,它使我们持续灰心丧气,使我们成为生活的受害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出被动攻击的陷阱,正确地安放自己的愤怒呢?
首先,愤怒并非洪水猛兽。正念教练Juno Mustad曾说,"你的愤怒想要告诉你一些事情,你应该带着真诚的好奇心去倾听,问问它:我应该注意到什么?我不敢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我要保护和支持什么?我该怎么做?"愤怒并不是一种需要被解决的情绪,而是一个信号,提醒着你受到了别人的侵犯,亦或是对现在的环境不满意。所以,请即使察觉并重视你的愤怒。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
别人的侵犯是故意的吗?我具体对什么不满意?在这件事上自己有错吗?你是希望和对方沟通、解决问题,还是让问题继续发生?
察觉愤怒后,我们可以试着表露情绪,用温和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表达也许会引发冲突,但亦不全然是坏事。冲突有助于厘清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边界,能够滋润人际关系,营造更深刻的情感连接。
若被动攻击已经成为了下意识的行为习惯,那么与它的对抗会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我们需要反复提醒自己,逃避换来的解决是一种陷阱,暗中报复带来的“爽感”是一种精神毒药。学会如何安放愤怒,我们得到的将是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如果你也曾落入被动攻击的陷阱,不要焦虑,人性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点击此处让我们跟随心理咨询师简里里一起,探索52种人格背后的行为奥秘,学会自处,也学会和他人相处,直到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
(本文涉及广告)
今日互动
你有被动攻击的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