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智》
今年生日冰姐送的书 序里面写到了我们的生活是无常的,而在我 三十六岁之前,并没有意识到。 后来我才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能力是无论命运把我们抛向哪个点,我们都能就地展开新的生活。 允许自己颓废,但是时间不要太长。 大脑是偏向于偷懒的,所以会追求稳定性。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很多人即便生活痛苦也要持续,而不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的恐惧,而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确定性上面,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应这个充满变化和可能性的社会。从发展和自我完善中获得安全感。 对可控的事保持谨慎, 对不可控的事保持乐观。 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抽出大约15%的时间去尝试 和探索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引进一些新鲜感。 7个提高情绪免疫力的方法 1 培养自己的兴趣的爱好, 2 固定时间处理焦虑问题 3 社交 4 阳光(促进血清素的分泌) 5 睡眠 6 锻炼 7 阅读和思考 成长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一个有智慧的人时刻能保持心态的开放性,快速整理新 情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始终做好准备。新的拟合,不是摧毁重建, 而是在旧的模式上进行优化。 对于消费主义的思考: 创造是动手做一件事情的过程 消费是使用一个东西的过程。 文章用做饭和吃现成饭举例。前者是创造,后者是通过消费获得快乐。差别是前者需要一定的门槛,需要付出努力、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会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心态得到磨练。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过消费获得快乐,并没有付出任何的行动和努力。奖赏回路会陷入困惑。通过消费取得的快乐会不断提高我们对于结果的期待,久而久之,我们就不会满足现有的快乐,从而去寻找更加刺激,剧烈的快乐。 消费主义的实质是对人价值的异化。导致了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由穿什么衣服,住什么城市,读什么书来定义。也就是身上的标签。结论就是:多创造, 书中第280页直接敲打了我。 文章说: 即使是最简单的多任务处理,比如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也是有害的。经研究测试,不管有没有歌词,参与者喜不喜欢, 当她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时, 她们的创造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刚刚我就把酷狗卸载了,因为我有时候会有这个毛病,在最简单工作的时候,喜欢听歌。当我发现咋个问题时, 我写在备忘纸上,写了:一心只做一件事。 好了一阵子,最近又想听了,这几天骑车都在听。 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就特别特别喜欢听歌。 也知道这样不好,所以在看完作者这段话后就卸载了听歌APP, 明天上班耳机也不带了。 文章最后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一些方法。 比如:番茄工作法。 交替休息,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时间,休息,转换思绪,恢复精力,再继续集中精力工作。避免用刷剧,刷手机这种外在新鲜刺激去填充注意力的方式。白天要上班,下班还想健身、阅读,写毛笔字。回家还要做些家务。越来越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宝贵。所以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最后希望自己能持续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 吾日三省吾身。保持敏锐,保持清醒。 用稳定的内核,去生活和工作。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