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昨日——谭盾音乐会
本着小市民精神和暑期档无聊情怀,我纠集了几位朋友,昨日一同去上海大剧院听谭盾演唱会。
本来呢,这篇日记昨天就该写了。但是晚上回来太晚,累了,没动力,就歇菜了。趁着记忆之门还没有尘封,赶紧写点啥,纪念有生以来第一次听音乐会。
1元钱门票,便宜的离谱。所以下午很小市民的早早到了,生怕人多轮到自己没票。3点办好手续拿到票,想想还有几个小时,就3个人一起去附近的上海博物馆转了下。
说来惭愧,以前路过上海博物馆都是看到门外长长的队伍就没想法去排队了,所以一直都没进去过,昨天是纠结了半天,想想,外滩太无趣,和平影都看电影时间貌似不够,去一食买吃的又太热且不饿,逛商场完全没那个冲动,思前想后,还是就近在博物馆门前排起了大队。
直接说博物馆这段。不得不说,里面有些东西真的很让我来劲啊~一楼的青铜器和陶器展馆,这个我得承认我没啥兴趣,年代久远,而且没啥历史故事好讲,不精彩,另外文化上也相差太久远,代沟太大,让我琢磨夏商周时代的东西肯定不是那么回事。然后阿霖去租了一个讲解遥控器,听了几段,最深的感触就是里面除了废话就是修辞再就是废话的修辞。
二楼以上就精彩的多了——在我看来是如此的。二楼陶器,总算是感受到了点可以理解的文化,终于实地见到了唐三彩是个什么样子,也算是开始为阿霖相机没电而懊悔了。瓷器的展厅我也不记得是在2楼还是3楼了,大体来说,就是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当时比较窘的一点是,进门从出口进的,结果就是,瓷器我们是从清代往前看的...进去就看各种景德镇瓷器,感觉不过如此,最起码在我看来和家里的小碟没啥区别——当然,可能会旧一点。大多的东西感觉看着挺好看,不过也就是还不错,具体说到有啥理解,还真没。不过当我看到青釉制品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我眼睛都绿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青釉瓶就是绿的)。那个材质太赞了,给我的视觉感觉就像是玉一样,外加青釉瓶表面精心雕琢,棱角圆润而不突兀,整体比例恰当,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非常符合我的审美观念。还看到清代喜欢用瓷来模拟仿制各种其它材质的制品,很赞叹当初的技术。
四楼感受最深,不过想想倒是没啥写的。看了书法,几点感触,第一,还是最爱行书,楷书太方正,草书太随意,隶书太拘谨,篆书太古板,唯有行书,飘逸与严谨兼顾,筋骨与神采并扬;第二,感觉明代的作品最符合我的审美观念,老祖宗苏轼的作品就算是宋代的最高峰之一了,可感觉还是少了点规矩,清代的所谓大家作品大多又喜欢独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所以按照由古至今书法进化的规律来讲,我最喜欢明代的作品就很可以理解了。四楼还有玉展馆,古代货币展馆,家具展馆。玉展馆不是很喜欢,因为这个东西里面没多少太文化的东西,宣扬的是天然和纯粹的美。古代货币,还是有些赞的,中间跟Raymond开玩笑,你看这一刀(古代货币)值几刀(dollar)。然后我就想,古代人真是有先见之明,平常上街带着刀当货币,遇到歹徒也可以使用小李飞刀防身,厉害。
再后来,五点要闭馆了,我们就出来了。抓紧吃了点小扬生煎在5点40分赶到上海大剧院。入场。晚上的整体时间安排是这样的。6点—7点,于丹教授做“琴心剑胆—音乐武侠浪漫”的主题演讲;7点一刻到最后(最后证明是10点半),“武侠三部曲”音乐会。整体就是这样。我们等到6点进入内场,入场的时候Raymond恰巧遇到了两个管院同学,他们是参加上海世博“青年~未来计划”的(后经询问,算是个论坛活动),这个音乐会算是活动的一部分,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整个音乐会学生为多。有点扯远了,这个按下不表。
进馆后,谭盾扯了几句,就叫上来了于丹教授。当时我的座位非常靠前,我和台上的于丹教授也就是10m的距离。当时最大的感触就是,于丹的穿着怎么这么没品味,为什么穿黑丝,还是那种黑一块灰一块的,感觉非常不自然。不过讲的东西还是可以的,感觉现场听她讲和听百家讲坛上的不一样。从笑傲江湖开始,讲一琴一箫泯恩仇、讲一曲笑江湖这份胸襟与豁达;再后来讲到陶渊明田园诗,讲到后世李白的诗句“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不过,这种无弦琴的境界,我还没法理解;讲到诗仙李白“我醉欲眠卿欲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诗句,讲述的是音乐和一种人生态度;还讲到嵇康之死,只为《广陵散》将失传而嚎啕大哭...当时感觉讲的东西还好,就是感觉和武侠好像没多大关系,单纯的扯音乐嘛,还有些挺浮挺大的东西,讲的时候感觉很震撼很受教,回头想想竟也说不出来个什么所以然,不过近距离的聆听于丹,感觉还是有一定水平的,最起码语言水平非常高,嗯。后来还讲了王子猷和王子敬临终的故事,baidu上这样说:“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谓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郑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痛绝良久,月余亦卒。”不过我记得于丹再说完那句“子敬子敬,人琴具废(于丹讲的是废)”后,还超形象的讲到“一口鲜血喷到琴上”,嗯,很传神,挺震撼。
再后来,就是谭盾的演唱会。所谓“武侠三部曲”,是指他为《英雄》《卧虎藏龙》《夜宴》三部影片所做的配乐,因为三部影片都涉及到武侠元素,所以称为“武侠三部曲”。每一部曲都有1-2人作为主奏,而且每个貌似都比较牛,具体我也不是很懂,所以就不多写了。休息的时候,Raymond讲了他曾经在悉尼歌剧院的窘迫经历,所以后来我也就对这场音乐会打起了12分的精神。听的时候有很多感想也有很多感触,不过后来就没那个情境了,也就不好描述了。总体感觉,谭盾的音乐在描述感情和某些意境上是很成功的,也是很传神的,尤其是悲剧的音乐,像《英雄》中有一个乐章叫《悲情沙漠》,配上背景投影屏幕的电影片段,伤感之际啊!即便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那种哀婉缠绵的纠结悱恻的情感也会袭上心头。另外,谭盾对于一些非常特别的乐器的使用是个十足的亮点,音乐会中,会经常听到类似鹅卵石撞击的清脆声音作为伴奏,这种清脆是其它乐器无法达到的效果。古筝和小提琴的联袂出演,更是饱含了中国特色。到邻近返场曲的时候,我们甚至见到了那些用汽车废铁皮、汽车废旧轮胎还有其它等等一些东西制造的多种乐器,这些乐器的应用,无疑丰富了音乐的内涵,也确立了谭盾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在次,在音乐会举行过程中,我还经常能够发现主奏者对于同一种乐器的不同应用。例如,主奏第一部分的小提琴家是日本的五嶋龙,他就准备了2个小提琴,其中一个要整体低8度。还有,在演奏过程中,五嶋龙还不时要将小提琴拉出二胡的感觉,第二部曲中,意大利人阿梅迪尔也要不时将大提琴拉出古筝的声音,真是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不过,谭盾的音乐我并不是全部喜欢,严格来讲,能听懂的不超过一半,喜欢的也许更少了。有些音乐甚至都不能很接受,例如《英雄》中有一个乐章叫刺秦,液晶屏幕翻译时为Assassination,不过我听的时候完全没感到暗杀的感觉,倒是感觉鬼子进村了...窘...以至于当时我想起班长说过谭盾不是个正常人,音乐也不是正常音乐,当时确乎有这样的感觉。不过总体音乐会听下来,感觉还是很赞的。中间的各个曲目和每首的个人感受,就不一一写下了。到最后,出了会场,有点感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音乐会掌声总是经久不息,指挥家与主奏者总会热拥在一起,呵呵,到了那个环境那个场景下,这些都太正常了~呵呵
听完音乐会,很爽。不过倒是也有不爽,心里总希望要是天天都能听音乐会该多爽啊,唉,人啊,贪多无厌。然后昨天(哦现在看貌似是前天了。。。),就这样精彩的华丽丽的结束了。
后记:
晚上9点半回到寝室,放松下一天的疲惫也不错。白天背背英语,做做数学,读读小说;晚上开着音响听听音乐,写写日志,看看新闻。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哈~呵呵。
呃。。。还是不写了吧,收拾收拾洗洗睡了,还得早起去图书馆占座呢。。。
本来呢,这篇日记昨天就该写了。但是晚上回来太晚,累了,没动力,就歇菜了。趁着记忆之门还没有尘封,赶紧写点啥,纪念有生以来第一次听音乐会。
1元钱门票,便宜的离谱。所以下午很小市民的早早到了,生怕人多轮到自己没票。3点办好手续拿到票,想想还有几个小时,就3个人一起去附近的上海博物馆转了下。
说来惭愧,以前路过上海博物馆都是看到门外长长的队伍就没想法去排队了,所以一直都没进去过,昨天是纠结了半天,想想,外滩太无趣,和平影都看电影时间貌似不够,去一食买吃的又太热且不饿,逛商场完全没那个冲动,思前想后,还是就近在博物馆门前排起了大队。
直接说博物馆这段。不得不说,里面有些东西真的很让我来劲啊~一楼的青铜器和陶器展馆,这个我得承认我没啥兴趣,年代久远,而且没啥历史故事好讲,不精彩,另外文化上也相差太久远,代沟太大,让我琢磨夏商周时代的东西肯定不是那么回事。然后阿霖去租了一个讲解遥控器,听了几段,最深的感触就是里面除了废话就是修辞再就是废话的修辞。
二楼以上就精彩的多了——在我看来是如此的。二楼陶器,总算是感受到了点可以理解的文化,终于实地见到了唐三彩是个什么样子,也算是开始为阿霖相机没电而懊悔了。瓷器的展厅我也不记得是在2楼还是3楼了,大体来说,就是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当时比较窘的一点是,进门从出口进的,结果就是,瓷器我们是从清代往前看的...进去就看各种景德镇瓷器,感觉不过如此,最起码在我看来和家里的小碟没啥区别——当然,可能会旧一点。大多的东西感觉看着挺好看,不过也就是还不错,具体说到有啥理解,还真没。不过当我看到青釉制品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我眼睛都绿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青釉瓶就是绿的)。那个材质太赞了,给我的视觉感觉就像是玉一样,外加青釉瓶表面精心雕琢,棱角圆润而不突兀,整体比例恰当,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非常符合我的审美观念。还看到清代喜欢用瓷来模拟仿制各种其它材质的制品,很赞叹当初的技术。
四楼感受最深,不过想想倒是没啥写的。看了书法,几点感触,第一,还是最爱行书,楷书太方正,草书太随意,隶书太拘谨,篆书太古板,唯有行书,飘逸与严谨兼顾,筋骨与神采并扬;第二,感觉明代的作品最符合我的审美观念,老祖宗苏轼的作品就算是宋代的最高峰之一了,可感觉还是少了点规矩,清代的所谓大家作品大多又喜欢独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所以按照由古至今书法进化的规律来讲,我最喜欢明代的作品就很可以理解了。四楼还有玉展馆,古代货币展馆,家具展馆。玉展馆不是很喜欢,因为这个东西里面没多少太文化的东西,宣扬的是天然和纯粹的美。古代货币,还是有些赞的,中间跟Raymond开玩笑,你看这一刀(古代货币)值几刀(dollar)。然后我就想,古代人真是有先见之明,平常上街带着刀当货币,遇到歹徒也可以使用小李飞刀防身,厉害。
再后来,五点要闭馆了,我们就出来了。抓紧吃了点小扬生煎在5点40分赶到上海大剧院。入场。晚上的整体时间安排是这样的。6点—7点,于丹教授做“琴心剑胆—音乐武侠浪漫”的主题演讲;7点一刻到最后(最后证明是10点半),“武侠三部曲”音乐会。整体就是这样。我们等到6点进入内场,入场的时候Raymond恰巧遇到了两个管院同学,他们是参加上海世博“青年~未来计划”的(后经询问,算是个论坛活动),这个音乐会算是活动的一部分,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整个音乐会学生为多。有点扯远了,这个按下不表。
进馆后,谭盾扯了几句,就叫上来了于丹教授。当时我的座位非常靠前,我和台上的于丹教授也就是10m的距离。当时最大的感触就是,于丹的穿着怎么这么没品味,为什么穿黑丝,还是那种黑一块灰一块的,感觉非常不自然。不过讲的东西还是可以的,感觉现场听她讲和听百家讲坛上的不一样。从笑傲江湖开始,讲一琴一箫泯恩仇、讲一曲笑江湖这份胸襟与豁达;再后来讲到陶渊明田园诗,讲到后世李白的诗句“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不过,这种无弦琴的境界,我还没法理解;讲到诗仙李白“我醉欲眠卿欲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诗句,讲述的是音乐和一种人生态度;还讲到嵇康之死,只为《广陵散》将失传而嚎啕大哭...当时感觉讲的东西还好,就是感觉和武侠好像没多大关系,单纯的扯音乐嘛,还有些挺浮挺大的东西,讲的时候感觉很震撼很受教,回头想想竟也说不出来个什么所以然,不过近距离的聆听于丹,感觉还是有一定水平的,最起码语言水平非常高,嗯。后来还讲了王子猷和王子敬临终的故事,baidu上这样说:“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谓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郑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痛绝良久,月余亦卒。”不过我记得于丹再说完那句“子敬子敬,人琴具废(于丹讲的是废)”后,还超形象的讲到“一口鲜血喷到琴上”,嗯,很传神,挺震撼。
再后来,就是谭盾的演唱会。所谓“武侠三部曲”,是指他为《英雄》《卧虎藏龙》《夜宴》三部影片所做的配乐,因为三部影片都涉及到武侠元素,所以称为“武侠三部曲”。每一部曲都有1-2人作为主奏,而且每个貌似都比较牛,具体我也不是很懂,所以就不多写了。休息的时候,Raymond讲了他曾经在悉尼歌剧院的窘迫经历,所以后来我也就对这场音乐会打起了12分的精神。听的时候有很多感想也有很多感触,不过后来就没那个情境了,也就不好描述了。总体感觉,谭盾的音乐在描述感情和某些意境上是很成功的,也是很传神的,尤其是悲剧的音乐,像《英雄》中有一个乐章叫《悲情沙漠》,配上背景投影屏幕的电影片段,伤感之际啊!即便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那种哀婉缠绵的纠结悱恻的情感也会袭上心头。另外,谭盾对于一些非常特别的乐器的使用是个十足的亮点,音乐会中,会经常听到类似鹅卵石撞击的清脆声音作为伴奏,这种清脆是其它乐器无法达到的效果。古筝和小提琴的联袂出演,更是饱含了中国特色。到邻近返场曲的时候,我们甚至见到了那些用汽车废铁皮、汽车废旧轮胎还有其它等等一些东西制造的多种乐器,这些乐器的应用,无疑丰富了音乐的内涵,也确立了谭盾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在次,在音乐会举行过程中,我还经常能够发现主奏者对于同一种乐器的不同应用。例如,主奏第一部分的小提琴家是日本的五嶋龙,他就准备了2个小提琴,其中一个要整体低8度。还有,在演奏过程中,五嶋龙还不时要将小提琴拉出二胡的感觉,第二部曲中,意大利人阿梅迪尔也要不时将大提琴拉出古筝的声音,真是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不过,谭盾的音乐我并不是全部喜欢,严格来讲,能听懂的不超过一半,喜欢的也许更少了。有些音乐甚至都不能很接受,例如《英雄》中有一个乐章叫刺秦,液晶屏幕翻译时为Assassination,不过我听的时候完全没感到暗杀的感觉,倒是感觉鬼子进村了...窘...以至于当时我想起班长说过谭盾不是个正常人,音乐也不是正常音乐,当时确乎有这样的感觉。不过总体音乐会听下来,感觉还是很赞的。中间的各个曲目和每首的个人感受,就不一一写下了。到最后,出了会场,有点感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音乐会掌声总是经久不息,指挥家与主奏者总会热拥在一起,呵呵,到了那个环境那个场景下,这些都太正常了~呵呵
听完音乐会,很爽。不过倒是也有不爽,心里总希望要是天天都能听音乐会该多爽啊,唉,人啊,贪多无厌。然后昨天(哦现在看貌似是前天了。。。),就这样精彩的华丽丽的结束了。
后记:
晚上9点半回到寝室,放松下一天的疲惫也不错。白天背背英语,做做数学,读读小说;晚上开着音响听听音乐,写写日志,看看新闻。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哈~呵呵。
呃。。。还是不写了吧,收拾收拾洗洗睡了,还得早起去图书馆占座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