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断代史
“三俗”,是对“非主流相声”——一种植根于民间的曲艺形式——艺术特点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是由“主流相声界”某知名人士在其所供职的代表大会上抛出来的概念。此说法一经提出,便获得了包括这位知名人士在内的“主流相声界”人士的广泛赞同。大家一致认为,这一概念的横空出世,不仅将“相声”,庖丁解牛般地分化成享有“二雅”美誉的“主流相声”和坐拥“三俗”称号的“非主流相声”两大阵营,更是加速了“非主流相声”退出歌舞升平的紫禁城,自觉投进水深火热的草根江湖中去的历史进程。“非主流相声界”对“三俗”与“二雅”的提法并不反对,但界内人士纷纷对“主流相声”这种儿子给老子起外号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并认定“附庸风雅、装聋作雅”并不是“低俗、庸俗、媚俗”在艺术高度上的升华,而是在道德情感上的伪装。自此,相声界艺术形态之争的大戏拉开帷幕,“主”与“非”分庭抗礼的时代正式到来。
“主”“非”之争仍在继续,双方阵营就少不了各种明争暗斗,时不时地制造些擦枪走火的事件,来拯救各地晚报早已羸弱不堪的娱乐版头条。
在“非”界大佬郭德纲出现之前,相声一直被滑稽界的新宠——小品——死死地按在身下。不管是“主”是“非”,相声界(当时仍统一成为“相声”)诸多人士都欲淡出此圈改操副业以营生计。是时,冯巩演戏,牛群治吏,姜昆也搞起了网站的把戏。
就在相声没有方向地沉沦之际,突然,“非”界一声惊雷响,天上掉下郭德纲。此君高举“三俗”之大旗,自封“非著名相声演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滩登陆京城,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占领京城的曲艺小剧场,凭借持续爆满、一票难求的态势,完成“德云社”在皇城根下的战略布局,精彩地逆转了相声对小品的劣势地位,实现了相声王朝的一次伟大中兴。
话说这位“非”界大佬郭德纲,本是相声界一庸庸碌碌默默无名之徒,因其参透“三俗”之精华,看准“二雅”之软肋,经过深思熟虑,凭借对“主”“非”之争局势的准确判断,毅然决然地倒向“非主流相声界”,随当今社会浮躁、功利、拜金、造星之种种洪波而逐流,从此一夜蹿红。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许多说不清道不明、是是非非的“门”,就在郭大佬成名的路上如约而至:前有藏谜排油“代言门”,后有恩师“遗产门”,中间还夹杂各类骂战与口诛笔伐。这几天,又因其徒殴打上门采访的记者,自己又对记者和电视台口出不逊,而陷入到了全国媒体对其的大肆讨伐之中。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最直接的动因。
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讨伐郭德纲。讨伐他的人太多、太强大、口径太一致、手段太强硬了,以至于让我不得不怀疑,这起原本是一件小小民事纠纷的事件,如今演变成对公民隐私权、言论自由及出版自由,对艺人责任意识和艺德操守,对记者行为自律的种种讨论,背后的推手究竟是什么。我之所以没有用“谁”,而是用“什么”去形容,是因为这一推手或许并不是一名官员、一个组织,而是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观念的交锋。这种交锋,在官方媒体对郭德纲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讨伐口号,同我从包括人人网在内的各类网站上看到的各种“钢丝”、教授或者艺人关于挺郭的言论、日志和状态的对比中,显得妙趣横生。
其实,老郭,我是你的粉丝,我从感情上说是支持你的,毕竟你靠你的三俗相声治好了我多年未愈的失眠绝症。这次徒弟打人师傅帮骂的弱智行为,就算是你职业生涯的一个分水岭吧。并且希望你能明白,党和政府总跟你提“德艺双馨”,是因为你还是一个有前途、可造就的曲艺演员。今后,你若是在“德云社”内,像林则徐一样,悬匾“制怒”,那我就真的相信你再也不会跌相同的跟头了。
别了,那个轻狂的郭德纲!但我今晚还是得听你的新段子,《张双喜捉妖》。
“主”“非”之争仍在继续,双方阵营就少不了各种明争暗斗,时不时地制造些擦枪走火的事件,来拯救各地晚报早已羸弱不堪的娱乐版头条。
在“非”界大佬郭德纲出现之前,相声一直被滑稽界的新宠——小品——死死地按在身下。不管是“主”是“非”,相声界(当时仍统一成为“相声”)诸多人士都欲淡出此圈改操副业以营生计。是时,冯巩演戏,牛群治吏,姜昆也搞起了网站的把戏。
就在相声没有方向地沉沦之际,突然,“非”界一声惊雷响,天上掉下郭德纲。此君高举“三俗”之大旗,自封“非著名相声演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滩登陆京城,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占领京城的曲艺小剧场,凭借持续爆满、一票难求的态势,完成“德云社”在皇城根下的战略布局,精彩地逆转了相声对小品的劣势地位,实现了相声王朝的一次伟大中兴。
话说这位“非”界大佬郭德纲,本是相声界一庸庸碌碌默默无名之徒,因其参透“三俗”之精华,看准“二雅”之软肋,经过深思熟虑,凭借对“主”“非”之争局势的准确判断,毅然决然地倒向“非主流相声界”,随当今社会浮躁、功利、拜金、造星之种种洪波而逐流,从此一夜蹿红。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许多说不清道不明、是是非非的“门”,就在郭大佬成名的路上如约而至:前有藏谜排油“代言门”,后有恩师“遗产门”,中间还夹杂各类骂战与口诛笔伐。这几天,又因其徒殴打上门采访的记者,自己又对记者和电视台口出不逊,而陷入到了全国媒体对其的大肆讨伐之中。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最直接的动因。
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讨伐郭德纲。讨伐他的人太多、太强大、口径太一致、手段太强硬了,以至于让我不得不怀疑,这起原本是一件小小民事纠纷的事件,如今演变成对公民隐私权、言论自由及出版自由,对艺人责任意识和艺德操守,对记者行为自律的种种讨论,背后的推手究竟是什么。我之所以没有用“谁”,而是用“什么”去形容,是因为这一推手或许并不是一名官员、一个组织,而是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观念的交锋。这种交锋,在官方媒体对郭德纲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讨伐口号,同我从包括人人网在内的各类网站上看到的各种“钢丝”、教授或者艺人关于挺郭的言论、日志和状态的对比中,显得妙趣横生。
其实,老郭,我是你的粉丝,我从感情上说是支持你的,毕竟你靠你的三俗相声治好了我多年未愈的失眠绝症。这次徒弟打人师傅帮骂的弱智行为,就算是你职业生涯的一个分水岭吧。并且希望你能明白,党和政府总跟你提“德艺双馨”,是因为你还是一个有前途、可造就的曲艺演员。今后,你若是在“德云社”内,像林则徐一样,悬匾“制怒”,那我就真的相信你再也不会跌相同的跟头了。
别了,那个轻狂的郭德纲!但我今晚还是得听你的新段子,《张双喜捉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