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与现代化

01
手艺,曾经是日常生活的话题,后来慢慢落寞沉寂,现在又成了喧嚣热闹的现象。
在我小的时候,80年代末,我看到手艺是一门能吃饭的技艺。人们极其推崇手艺的能力。如果有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心善之人总会好心规劝他去学门手艺过好日子。
在乡村,常见的手艺人有木匠、篾匠和泥水匠。只要手艺精湛,手艺人都能被人称道和尊敬。桌椅柜门要木匠拉墨斗弹线刨木料手工打造,篮子笼盖要篾匠劈竹剖片编织,建屋造房要靠泥水匠砌墙上梁盖瓦。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手艺的参与创造。
手艺,能让生活更美好。人们需要它,渴望拥有它,人人认可它。所以,俗语有:手艺是个宝,走遍天下饿不倒。技多不压身。等等说法。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科技让机器可以做出更精巧更精密的加工,更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人们巨大的需求被夜以继日不停歇的机器投喂。不少手艺逐渐消失,一些手艺岌岌可危。
因此,我们对手艺这个充满画面感的名词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把传统手工艺作为保护和传承的对象,比如南京的云锦织造、宣纸的制作技艺和中国制茶技艺等等。中央电视台曾推出100集的《手艺》的纪录片,聚焦中国传统手艺的制作与传承,唤起了人们对手艺的关注,我也看过很多集。
前些年,一部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全国,这部影片记录了一个七十多年一直在做寿司的日本人小野二郎,他让我们认识到手工烹饪的魅力,日本寿司也因此让不少国人喜爱。烹饪,这门手艺,从来都是手口相传。曾经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在讲述中国味道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烹饪技艺的致敬。
前几年,偶然看到一本书《万物皆有欢喜处》,作者祝羽捷,曾是时尚杂志编辑。这本书记录了许多关于手艺的故事,有关于修钢笔的、有讲述修鞋的、有说修钢笔的等等。其中有一篇我很喜欢,是《米酒意味着家乡》,名字就让人感同身受。它讲述一个手工做米酒的故事。我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酿米酒,大人小孩都爱喝米酒。米酒对农村人来说,意味着粮食的丰收,饱含着愉悦的欢喜。如今已是追忆。
最近,看了一本新书《咖啡之道》,主要内容是两名日本咖啡师大坊胜次与森光宗男的对话。他们各自开了一间小小的手冲咖啡店,自己烘焙咖啡豆,用法兰绒手冲咖啡,三十多年的时光都用在做杯好咖啡上。冲泡咖啡是一门手艺,就像书中说的“有一百个人做咖啡,就会有一百种特点。”手冲咖啡仍然是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咖啡已经是日常生活中流行的饮品,咖啡的制作有现代化机器的介入,也有手艺的倔强参与。手艺与现代化在相互合作,又相互挑战。
手艺,曾经光鲜,不曾离场。人们用双手练习出手艺,仍然用双手在坚守。

02
我们常常看见手艺,人们也不乏有手艺。那手艺是什么呢?
手艺是人们经过长时间训练后掌握的专门技能。可是,不是随便做做就能称之为手艺。它要求人们的技能可以达到专业水准,手艺是熟能生巧之后的技艺。手艺涉及的领域很宽泛,种类也非常多,比如理发、绘画、书法、剪纸和核雕等等,烹饪、手冲咖啡和茶道也是手艺。
手艺,手艺,自然是要用手工来做的技艺。为什么要用手工?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就是因为我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创造性活动。手工是我们脱离动物层级的利器,手艺从人类诞生起就像是人的无形之手,成为人类发展的推进器。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手艺却在逐渐消亡。现代化是什么?借用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的表述,就是“现代科技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所产生的经济无限累进增长的现象。”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效率、规模和收益,现代化正是有这些特点。手艺讲究的是精益求精、个性化和独特性。手艺的本质就是差异性,是难以规模化的。人只有一双手,人的生理条件也限制了手艺难以满足大批量的需求。所以,现代化满足人类飞速发展的需求之时,不可避免的让手艺慢慢退出舞台的中央。我们可以说,一场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手艺的逐渐消亡史。
现代化尽全力满足人类的饕餮欲望,难以填满的沟壑般的欲望也在助推现代化的发展。手艺虽然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出来的巨大需求,但是手艺还是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我们仍然看到手艺鲜活着、它还在发光发亮,甚至被神话。

03
手艺,始于练习,着眼于需要。现代化,始于欲望,用于消费。手艺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的启程,人们用双手打造自己的专长,用专长技能打造机器机械,用机器的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手艺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悄然落伍,但不会消失殆尽。
手艺的出发点是人的双手,手艺的极致在于打磨人的内心与时光。认真,专注,用心,投入热爱,持久磨砺,才能成就不俗的手艺。现代化在快速发展不断迭代升级,将人类的想象力遍布在星辰大海。
手艺的未来,不在于心灵手巧,不在于稀缺,不在于独特性。手艺的实质是要对人的心灵与肉体的完美控制,它的未来,是重新关注人的价值,是重新认知人与物的关系。现代化的未来是加速缩小人类的未知疆域,是将人类的足迹走向星河与未来。在航行于未知版图中的现代化破冰船后面,人文的光辉照亮了人类前行的路,在这些光芒中有手艺的一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