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灵感丨建筑何以致敬自然?
以下文章来源于匠山行记 ,作者匠山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这组拍摄于杭州郊区的照片被摄影师梅可嘉戏称为《山下美术馆》。初看之下,庞大的白色建筑犹如一座经过细致构思和雕琢的艺术结构,而事实上,它是由当地村民自行搭建的杨梅大棚。

它简洁、纯粹,又是如此自然而然。也许正是这样一座“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才能最真实地向我们揭示建筑的本质:回到民间,回归自然。

杨梅大棚是这样,乡土建筑也是这样。如北方地区的地坑院,将建筑设于地下,地面部分看不见任何的建筑,只有袅袅的炊烟从地面升起。可谓是“地下居所,地上良田”。

这一案例,又让我们对“建筑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角度。

正如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本书中所说:他们(无名建造者)展现了一种令人敬佩的把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的才能。
“这些无名建造者哲学思想及设计技能,为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提供最为丰富的而尚待开发的建筑灵感之源。”
建筑与自然的共栖
自然与建筑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的经典议题。
当代建筑师从自然空间中选取自然意象,并将其与建筑空间形态相融合,进而营造出全新的空间系统。这种设计手法旨在使人的审美意识与自然产生共鸣,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案例01: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
2023 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目位于广东中山紫马岭公园中的一处大草坪内,是一栋集阅读、文化交流展示、轻餐饮为一体的复合型书房。


该建筑以“与自然相互共生”为设计出发点。一方面,该建筑通过围合与掏空的手法,创造出许多庭院空间,从而引入大量的阳光、空气与自然景观。


另一方面,自然的介入为建筑带了更多的绿意与生机,流动的阳光、空气也为建筑的低碳节能提供有利条件。

白色墙体与自然景色的融入符合传统园林的主调。进入建筑之中,既有步移景异、围而不合的视觉景观享受,亦有空间穿插、光景变换的当代建筑体验。

案例02:郎酒庄园敬天台
2023理想建筑 + Mathieu Forest Architecte + 林晓光工作室

建筑坐落于山顶,主要体量则完全埋于地下。隐藏于地下的建筑通过“水镜”的形式,将令人叹为观止的天空和山脉景观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天空倒映在巨大的水镜中,并延伸到虚空之外。来访者们在风景与倒影之间游弋,沉浸在这个虚空的超现实镜像中。

空间在水镜之下流动,而水镜之下又是一面钢镜。镜子的非物质性与嵌入岩石中的坚实墙壁形成对比;游客们则被自然地引导到内部空间中。

无框玻璃幕墙将山谷的壮丽景色放大。通过自然意境的无限延伸,建筑与自然便在这里进行对话。
将自然属性融入建筑

在当下,“自然化”的空间形态设计方式被广泛地运用。
它是指将自然空间的某种属性赋予到建筑空间的形态设计中,让使用者在建筑内部产生类似自然环境中的认同感,进而能使外部环境的意境得以无限延伸至室内。
案例01:匠庐洞穴酒店
2022S+P空间的诗学设计事务所

这个被竹林围绕的山崖岩洞酒店,隐秘于贵州赤水。它栖居在岩石中,书写着如诗如画的山、水、瀑布、洞穴。


自然的洞穴岩壁与现代建筑材料进行对话,内外空间被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该设计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室内形式,结合自然岩石凹凸不平且富有肌理的触感,形成了多样的空间。在这里,游客能够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


天然岩石——这一自然工匠的杰作,赋予洞穴独特的人文气息。建筑师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升华。
案例02:深圳环西丽湖绿道二级驿站
2023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在对静谧环境的介入过程中,建筑师希望能够做到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相融。介入自然环境的理想姿态,既非一味退守也非冲突对立,而是能够通过巧思达到边界的消融与环境的升华。

“它能够激发来访者对自然的感知天赋,褪去都市生活的匆碌,在层层叠水之间触摸云影、洞见湖光、叩问远山。”这便是设计师最大的期望。

结语
当前,诸多建筑师都试图从自然空间中获得灵感,将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相结合,希望在拉近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将自由的自然属性赋予到建筑空间形态当中。
相信在未来,建筑与自然将走向更加和谐的理想之境。
参考资料:
[1]www.gooood.cn/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山下美术馆》/ 摄影:梅可嘉
[2]www.gooood.cn/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 / 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www.gooood.cn/郎酒庄园敬天台,四川泸州 / 理想建筑 + Mathieu Forest Architecte + 林晓光工作室
[4]www.gooood.cn/匠庐洞穴酒店,贵州 / 空间的诗学
[5]www.gooood.cn/深圳环西丽湖绿道(一期)二级驿站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6]《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 一个鲜为人知的非正统建筑世界——浅谈原始建筑的智慧 - 知乎
[7]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共生的理想之境 - 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