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生态的想法
刚刚翻看的豆瓣动态的时候看到朋友转发的所谓世面不过是世界的一面的评论文章。忽然有了些感悟,和之前的思考联系起来了。人生存在环境中,接收到的大部分都是周围环境带来的信息,包括网上也是,人的注意力有限,除了普众的比如国家新闻之类的,或是火出圈的信息其余大部分都是活跃在自己喜欢的网络社区里面。这也算是生存环境在网络世界的拓展。存在决定意识,人类生活的地域性注定了人的意识有其特有的局限性。
之前接触到信息茧房这个概念,以为这是信息时代特有的现象,现在却觉得,信息茧房一直都存在,只是信息时代的巨量信息与迅速迭代让信息茧房凸显出来了。以前人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信息,几代人的生活可能都不出一个县域。但是现在,离开网络几个星期,可能就和朋友在交流时产生信息代沟,接不住梗了。而在这大量信息如海水倒灌式的侵浸下,人与人之间的割裂现象变得愈加明显,不同圈子的人甚至很难聊到一起去。这也就是会有人说:没坐过高铁很离谱的原因了。
这个现象也让我有了一些想法,以前有国家名族范围的社会生态,也有地域的社会生态,也有行业,兴趣爱好之类的圈子生态。那么细分到个人,也应该会有个人的生态吧。个人的经济活动,社会网络,思想交流、物质循环等等。如果不把他们当做静态的人的属性,而是当做动态的个人生态中的一环,似乎更好理解一点儿。
从个体角度上看,人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在经营这个生态系统。比如经济系统,资金的收入,储蓄,使用目标,使用途径,结果反馈等等就很像水循环系统。农民,工人,有他们的个人生态,而那些脱离了基础劳动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态。只是他们掌握的收益方式,需要面对的风险等等和平常人不一样。譬如农民靠土地和农闲时的手工获得收益,风险的对象如水旱灾,兵祸土匪,官僚们的超额税收、苦役,地主们利滚利的高利贷等等;地主的收益是靠收租和高利贷利息,风险却部分脱离了天灾,主要面对的反而是人祸,比如官僚的剥削、兵祸土匪、农民的反抗等等。怎么更好的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让其更加繁荣大概是人们的多数日常。
在集体与社会交互方面个人生态应该会有更多,更复杂的关系与变化,毕竟个体与集体,个性与共性是辩证的关系。只是我毕竟不是研究这个的,只是冒出了个想法,记下来罢了。
生活环境的自然禀赋决定了能够存在的经济模式,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人生存在这样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中,会孕生出与环境相适应的意识、认知与生活习惯,然后人与环境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存系统。而一个地区的所有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等又构成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生态系统。
-
出门挖金矿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19 09: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