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校园中医义诊记(20230513)
义诊记
昨天,学校校医院在东辅楼前摆了义诊台,邀请长海医院中医科的大夫前来义诊。上周参会,偶然知道长海医院现址中的21号楼和职工宿舍楼是旧上海市立医院和原上海市卫生试验所,这里的建筑都是在三十年代的“大上海计划”中筹建的。据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原上海市卫生试验所是进行病理和病原体研究的场所,抗战时期被日本占领,之后具体从事何种工作并不清楚,可能需要查询更进一步的材料和相关医疗史的研究成果。长海的传统是以西医为主,可能以传统医学为主的中医在长海医院并不是十分主流的位置。在2020年之前,学校还定期会邀请附属系统医院的大夫前来坐诊。这好像是入校以来第一次有中医科大夫前来义诊。
为什么自己要去义诊呢?因为自己从读博以来还从没有在中医问诊过,一直是在西医看。遍地问诊当中,自己学会了看疾病共识指南,学会了知道找哪些专家,判断什么样的专家是适合的专家。尤其是学会了用默沙东诊疗手册,知道某个病可能要做什么样的检查。只是每个专科都只看对应科室的病,比如消化内科得出你是食管反流,比如皮肤科发现你有特应性皮炎,比如呼吸科发现你有哮喘,实际是按照循证方法,根据证据判断可能就诊的科室。但是大部分科室只开对应自己专科的药,很少考虑其他科室开的药物,只能询问病人病史,大概了解一些情况,但病人对此一知半解,完全不了解药物间相互作用,只可能看着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而渐渐吓坏了,这万一百分之几的概率落在自己头上咋办。从这里可以发现,西医可能强调的是证据加检查排除原则。如根据上述的症状,医院很可能判断我是过敏性哮喘和因过敏导致的特应性皮炎。为了确定,去做了ige检测,发现什么都不超标,这可能证明自己当前并不处于过敏状态。那为什么还是会得上述疾病?不知道,西医科室的大夫还不能回答上述问题。
另外一点,我发现在常规治疗中,一旦控制不住症状的变化,很快就会需要上激素治疗。发现有关激素的史学著作还比较小,可能人怎么认识激素,怎么利用激素进行治疗,怎么和激素相处,也是一个跟身体管理、认识身体变化的重要课题。查询共识指南才知道,常用的哮喘吸入药布地奈德是糖皮质激素,皮炎的一线治疗药物也跟激素有关,听力在短时间内的下降所需要的药物也是激素。不知道这样说合不合理,人离不开激素。在豆瓣上只发现了一本《激素小史》。二十世纪头五十年,是内分泌学迅速发展的五十年,也不知道医学史家对这段历史是怎么样描写的。
长海的大夫给我把脉,询问我的睡眠、舌苔、口干、便次,说我是“肝郁脾虚证”。我提前写好了病史,拍了检查资料,请大夫看。但感觉上大夫只能“看懂“部分检查资料,有的资料对他看起来似乎是外行,比如肺通气量的检查,大夫就很了解,而听力检查可能就略过不看。后来我琢磨,这可能与这位中医大夫从事的方向不同有关,我检索大夫的资料,发现他是以呼吸科、消化科和肝胆科为主的内科专家,而不是耳鼻喉科中医专家。但这冲击了我的固有认识,过去我以为中医能提供关于身体的整体解释,“既然症状是身体变化的反应,那只要能提供整体解释,那是不是只要根据方子就能系统条理,使身体各个方面的不同变化都能好转”,那为什么中医还会分科室呢?这是跟所谓的中医现代转化有关吗?所以最后其实我也不知道,这究竟可能调理的是什么?怎么去尽可能理解这种诊疗方式的理念和疗效?
有一点还是挺不错的,选择在医院代煎,由医院选择快递公司配送,第二天送到学校,最后还没有收取快递费,这点很不错。还有一点也很好,就是中医科大夫对患者的情绪十分敏感,很注意询问患者最近的心情,讲话和风细雨。
分科门诊有点类似于分科治学,所谓在各方向上愈钻愈专,特别是随着专门史研究的日趋深入、日益趋新,似乎越难以写作整体上的通史,这跟医院全科诊室愈发淡出、全科愈发不全的现象十分类似。还是得回到王家范先生对“横通”和“纵通”的讲法,“通史的‘通’为综合性的‘纵’通,每一专门领域也有一个‘通’的问题,则可称之‘横通’。今之专史、断代史都可属于横通。”横通和纵通不可偏废。
昨天辅导员问我,座谈会缺人,问我要不要参加。我一想那天要去上档,便推辞了。不过写了三条意见发给辅导员:
在国际合作上,对近现代史的学生希望能增加到对岸高校和研究所的交流,这可能受困于形势无法满足,但希望以后能恢复,线上查档和在线下查档还是有所不同。在学科建设上,适当考虑是否也增加固定田野点和田野支持,可以组织学生培养田野调查的能力,系里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老师,也可以相应的田野成果和资料留存在系里,形成系列的成果。
在百年纪念活动上,希望能组织离退休教师的口述史。未来如有可能,可以把离退休老师或者已经过世的老师们的论文集或者著作重新出版,有的书已经出版很久了,没有再版。
在其他方面,资料室里有朱、陈两位先生捐赠的藏书,未来可能也有张老师捐赠的藏书。现在查询的方式,是通过某本书名可以查到这个书属于哪位老师的藏书。未来能否把这三位老师的目录也放在图书馆目录查询主页上,就像小林教授的藏书一样可以放在主页查询上,可以直接看到老师们的藏书全貌。
不知道这些建议意见未来能不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