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怎么样的中医大夫?(一)开中药就是中医大夫吗?
原发于微信公众号“读医书笔记”。

经过这三年,中医确实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先不论有没有进步,至少很少再听见中药都有肝毒性、肾毒性的言论,大家也愿意试试中医了。
自学中医的也越来越多,自学中医大概都有这么一个缘起,可能身上有个小毛病,说大不算大,说小但又挺影响日常生活和心情的,去医院看西医,要么说没必要治,要么说治不好。
但总是难受着,总不能不治吧,得益于互联网的便利,上网一搜,有类似症状的人还不少,解决办法也有,其中就有吃中药,中药多好找,楼下药店就能抓,也不用处方单,吃吃看呗,反正大不了没效果,结果一吃,效如浮鼓。顿时就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了,想要自学中医。
普通人按照自己的症状,照着中医书抄个方子抓服药,那他就成了中医了吗?恐怕他自己都不会这样认为,不然还自学中医干什么呢?学到什么时候才算中医呢?大概是不照着书也能开出方子来罢。
中成药也是中药的一种,只不过是按照成方制备而成,西医也开中成药,尤其是现在焦虑,抑郁的人那么多,开几盒逍遥丸、小柴胡颗粒、疏肝解郁胶囊总归是没什么坏处的,不过他可不知道什么表里寒热虚实,当然,他也不管,有效固然好,没效嘛,反正吃不死人。
我为什么要举上面普通人对症照方抓药和西医开中成药这两个例子,就是想说开中药的不一定是中医大夫。
就算是中医院的中医医生,就算是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中医医生,虽然他开了中药,但他也不一定是中医大夫(针灸大夫同理,扎针的也不一定是中医大夫)。
他们和这两类人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同在于他背了不少书,不用再翻书了,有现成的调剂室煎药,也没必要开中成药。
开中药的不一定是中医大夫,是不是中医大夫取决于怎么开出来的这些中药。
中药临证遣方用药的有多种思路,比如前文提到过的中医爱好者的自学策略就是其一,照着方书(一般方书还不看,得加上“家传”“秘本”之类的字样。)比着症状,要是大多数对应上了就照方抓药。
这种方法不是现状独有,早在宋朝就有了,宋朝政府编了一本经典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如三拗汤、藿香正气散、凉膈散、逍遥散、四物汤、四君子汤等经典名方都是出自此书。
这本书不仅每个方子下面备述主症、组成、剂量、服法、禁忌,并且详细说明药物炮制法及药列修制法据证检方。.
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服用方便,病痛痊安,携带容易,深受青睐,然后宋朝形成了“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的局面。(朱丹溪《局方发挥》)
现代的日本汉方道理是一样的。药是好药,方是好方。
还有结合中药药理学的,如某某药降血脂,某某药降糖,某某药刺激性腺作用。倘若面对高血压、血脂、血糖患者,想着把这几位药加进去,中药西用就能发挥西药的作用了。
也有收集专病专方的,如我之前伺诊某妇科老太太,她因年高,所以常常她问诊手写病历,我来敲方,她门诊系统里处方按病按剂型分类整理齐备,诸如子宫肌瘤方,闭经方,盆腔炎方,每一方按颗粒、调剂、免煎等制作三份。
每当她看完一个病人,将纸质处方交给我时,上面总是某某方加某某药,去某某药,病一样,方就一样,加减也一样。
以上种种,虽然最后都是中药方,那么谁又是中医大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