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一物 |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第一期)

第一期
苏格拉底


01—哲学始于追问
02—唠嗑
在一年四季的雅典公共场所中,总能看到他攀谈思考的背影。一次离家赴宴,他面对天空定住思考,从天明站到黑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淡然一笑的离开,他终于把事情想明白了。
苏格拉底热衷聊天,喜欢追问物的定义,即事物本源。他运用逻辑与伦理学,即引证法与下定义,使哲学从神学转向人学。他常用反诘语,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呢?而后被总结“苏格拉底式”提问四段式:这是什么;为什么;所以呢;还有别的可能吗?

03—苏格拉底之死
“我很难赢你们,不是因为缺乏语言,而是缺乏勇气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到的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品行,而你们喜欢从客人那里听到的那些。我宁愿选择这样申辩而死,也不选择那样活着。”
——摘自《苏格拉底的申辩》

399BC,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体制判处死刑,
罪名如下:
一:不信奉雅典城邦的神,崇尚新神。
二:蛊惑青年。
此二者完全子虚乌有。
其一,苏格拉底信奉神明。当德尔菲神谕被问到,谁是这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神谕回答: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听后大为震惊,自知远远不够却又不敢违背神的旨意,于是开始游历,寻找比自己更智慧的人。随着寻找发现大部分人缺少“追问”精神,故步自封坐井观天。于是他理解了神的旨意,意在让自己成为思想的传播者,于是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遵循神意,终其一生在追问。
其二,他对学生无偿授课,直击心灵的追问让其有了一批批年轻的追随者。学生阿尔喀比亚德曾出逃斯巴达帮其打胜仗,而后又倒戈雅典。另一学生克里提亚是三十僭主首领,破坏民主人士。学生犯错却怪罪老师,近似我国古代诛十族的意思。
死亡,是苏格拉底的主动选择,一只牛虻的选择。这两项罪名不足以判苏格拉底死刑,甚至他本可以逃避审判,可是他偏不。
原本审判结果简单罚款即可,但他不愿承担因为他不承认自己有错。追求真理怎会有错,于是被执行死刑。同样克里托劝其越狱,苏说:“逃亡将背负罪名,宁肯牺牲,也不以怨报怨。”出自《克里托篇》。
他的死绝对是对雅典当权的嘲弄,也是对追求真理路上的探索。苏格拉底一生在关心灵魂,在认识自己。
04—别忘了我们还欠邻居一只鸡
“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摘自《苏格拉底之死》
临死前的苏格拉底,俨然是一部关于死亡的行为艺术。从他踱步饮酒到躺下,中间掀起白布一角并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亲爱的克里同,我们还欠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别忘了。”面对死亡,苏格拉底体现出一种殉道者的状态。
临死前追随者前来探望他,发现苏格拉底并不痛苦,反而快乐。究其苏格拉底不畏惧死亡的原因,灵魂不朽论。这里灵魂,更接近精神智慧。人活着灵魂受生理心理羁绊,不能认识真正存在。当灵魂脱离肉体,灵魂可发现真理,生的根据是死的理由,更接近于中国的“道”。
所谓真理,不同于具体事物,有生有灭可变化相对性。真理是纯粹不变单一和不朽,人需要从身体束缚解脱出来才可以抵达真理。
苏格拉底,已接近神。死亡在真理面前不值一提,人生而为死。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努力地靠近他,希望自己活得(比猪)明白一些。
参考书目
《苏格拉底之死》(古希腊)柏拉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苏格拉底的申辩》(古希腊)柏拉图/华夏出版社/2007
《裴洞篇》(古希腊)柏拉图/商务印书馆/2013
《会饮篇》(古希腊)柏拉图/商务印书馆/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