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大脑
看了周岭的《认知觉醒》,讲到美国神经生物学家麦克莱恩(Paul Maclean)提出了“三重大脑”理论,说我们人类有三重大脑,第一重是本能脑,第二重是情绪脑,第三重是理智脑。但本能脑(爬行动物)形成的时间久远,在3.6亿年前就形成了,情绪脑(哺乳动物)则形成于2亿年前,只有理智脑(灵长动物)的时间最短,只有250万年,因为人类出现才出现。
是的,理智脑最高级,但却最弱小:
1、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出现的年代最短(250万年);
2、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成熟的时间最短(有认知能力时);
3、从脑结构上来看,本能脑和情绪脑占80%,他们对大脑的掌控力强,而理智脑只占20%,对大脑的掌控力非常弱;
4、从运行速度来看,本能脑和情绪脑耗能小,运行快,而理智脑需要思考,最耗能,所以速度最慢。
种种迹象表明,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最轻,力量最弱小。作者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本能脑是一个100岁的老者的话,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呢?只相当于一个不到1岁的宝宝。不到1岁的宝宝能管理好100岁的老人或者55岁的中年人吗?很显然,不但管理不了,还只能被他们管理和控制。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行动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这样的大脑构造导致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这就是“知行合一”这个道理做起来非常难的原因。虽然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提出了“知行合一”,但这仅仅是个道理,王阳明被称为圣贤,他能做到,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绝大部分人做事还是受到本能脑和情绪脑的驱动,理智脑会告诉我们如何做才是正确的,但是执行的时候却不受控制。因为理智脑这个宝宝,是很难斗得过100岁和55岁的大人的。
那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就无药可救了呢?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目标,立了很多FLAG,想要减肥,想要锻炼,想要学习,想要上进、晋升……想要做到更多。我们总是很难完成,但总是有人能做到。之前我们往往会以为,能做到这些事情的人意志力非常强大,但其实不对,因为仅仅只靠意志力,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原因是,减肥或是运动、学习是理智脑给我们说的。但本能脑说,我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本能脑是基于生存需要的。所以减肥如果纯靠饿,过不了本能脑这一关。而情绪脑会说,我不要运动,不要思考,我就想要舒服的躺着,就想要快乐。
纯粹靠意志力,就意味着理智脑需要每天、每时、每刻都与本能脑和情绪脑做斗争,随时都是剑拔弩张、紧张高亢的PK状态。人是没法时时刻刻都做这么高耗能的事情的,很快就会DOWN机。
但是,总有人做到了,而那些坚持下来的成功人士们究竟做对了哪些事情呢?
第一,和情绪脑谈判:我不是不要快乐,我只是推迟一会儿。我先学习半小时,或是运动半小时后再刷抖音,再躺平,再快乐。这个时候情绪脑是很可能会同意的,毕竟不是完全剥夺,只是延迟满足。
第二,形成习惯,进入本能脑。因为完成学习或是运动之后,是会产生快感的。会有一种“我能”、“我可以”的掌控感,这是在满足情绪脑。当情绪脑尝到了甜头后,下一次再和它谈判的时候,它就会非常乐意的让出时间给理智脑。而次数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量变会带来质变,也就是说,到时都不用和情绪脑协商了。因为已经形成了习惯,当形成了习惯后,就已经进入了本能脑。不用思考,本能脑就已经接受了。这时再做运动或是学习,这种习惯就变成低耗能的事情了。好比我们从小被教育每天早晚要刷牙,小时候总是很难,但形成习惯后,不刷牙就不舒服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运动或是学习要求要坚持21天,21天变成习惯后,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自动化的行为,不用意志力去对抗情绪脑和本能脑。
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要靠天性和感觉野蛮生长,而要用科学的方法与本能脑和情绪脑和平共处、持续练习,我们才不会被本能脑和情绪脑驱使,甚至还可以把它们转换成强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