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所:永远在清空经验重来的过程里 | 诗人的演讲

大概在2017、2018年,也就是我来“磨铁读诗会”工作之后的两三年里,诗歌彻底成为生活的常态化存在,我开心地意识到我的诗歌发生了变化,有新东西进入了我的诗,过去在诗歌里显得过于紧张严肃的我,开始想要胡写乱写,在诗里玩一个游戏什么的,也加快了写诗的速度。于是有了像《豪猪》这样的作品:
豪猪
一个男人发出奇怪的声音 冬夜我从他身边快步走过时 豪猪,这个词跳了出来 醉酒让一个人接近了动物 不,接近了我想象中的动物 我什么时候见过一只真正的豪猪呢 从来没有
2018年
这是一首忽然跳出来的诗,从撞见诗里的场景,到写完,只需要一分钟。现在重看这首诗,觉得它很好玩,有一种关于“诗是什么”的神秘性在里面。诗是那个喝醉的男人吗?诗是豪猪这种动物吗?诗是存在我想象之中、从未亲见的豪猪吗?都是,又都不是。我有点喜欢这种用几行文字创造出来的诗意空间,它可以在字面上,又明显在字面之外。它的语言是日常口语,类似我在心底自说自话,没有任何修饰的东西。但其实在这之前,我以往的很多诗歌,都建立在一种“经典意识”上,我也在很长时间里都认为“诗应该有诗的样子”,把诗看得很重,并希望写出那种很像诗歌的诗,强调情感的张力、内容的厚重、语言的密度,比如《星期三的珍珠船》:
星期三的珍珠船
当秋天进入恒定的时序 我就开始敲敲打打 着手研磨智慧的药剂 苦得还不够,我想 只是偶尔反刍那些黏稠的记忆 就足以沉默 要一声不出地吞下鱼骨 要消化那块锈蚀的铁 我想着这一生 最好只在一座桥上结网 不停地画线 再指挥它们构建命运的几何 我必定会在某一个星期三 等到一艘装满珍珠的船来
2015年
这种诗是我在最初写诗的那些年里,主动追求的诗。复杂的情感推动密集的语词,整首诗构成一种对当时生活的象征。从自我出发,处境和情感经历在词语层面做了转化和置换,实现一种自我救赎和激励。《星期三的珍珠船》看似语言复杂,但其实它是一首脱口而出的诗。它跳出来的速度,和上面那个豪猪差不多快。这首诗写在2015年中秋,在这之前我经历了创作休眠期,有两三年写的特别少。那天我和三个朋友深夜走在一座桥上,路灯下看到桥面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网,特别的壮观。那么多蜘蛛在同时结网,每一张网都很精致,都是一个布满几何体的迷宫。我当时有一个念头,想着如果我也可以像蜘蛛一样,专注地结网,对情感、对自己的精神世界,都能全神贯注,过往发生的痛苦的事情,也许就能避免或绕开。当时我忽然觉得万事万物都有智慧,蜘蛛都比我有智慧。不知道谁提议说,我们可以就这些蜘蛛网为元素来写一首诗。只有我当真了,其他人都没写。在那个末班地铁上,这些句子开始在我脑海里打转,我很快写在了手机备忘录上。
不知为什么要想象自己是一个在秋天磨药的人,但苦真是没有尽头,所以很生气又自负地说“哭得还不够”。这种写法对我来说并不很难,甚至可以说它有一套公式。语言再复杂,也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而且即便对修辞有强烈追求的时候,我也非常看重语言的明晰、通达,首先是说人话,说心里话,不是为了造词而写,也不是为了一两行漂亮句子而写。有段时间,生活就是那样的,而我整个人又确实都陷进其中。《霜降之夜》也是那时的作品:
霜降之夜
霜降的雨水此刻在响 我释放的盐挂在脸上还未洗去 早早就躺下了,床头的灯光照着 那个疯狂而疲倦的场景慢慢退去 我们都豢养起猛兽,柔软下来 你虚弱地陷在椅子里 读了一段白天的日记 这是个完美的世界,因为我们还能 击溃对方 多么费解的矛盾:我们的精神 并没有融进,我们的身体 我们不停追逐着它 充沛的花冠,脱尽了水分 在霜降之夜 我已交不出我的性,用于救你
2015年
前几天重读这首旧作,忍不住标记了一些红色,都是写作的时候略有思考或停顿的地方,也可能是初稿写完之后,反复修改过的地方。“我释放的盐”,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写,就是说在哭嘛,却来了这么奇怪的一句。今天很难写出这样的句子了。
这种风格写得比较透彻飞扬,是到了2017年写《喀什》这首诗的时候:
喀什
牌楼下几个卖旧货的 维吾尔族老人 揣着手蹲坐成一排 黑帽白髯 像几只歇脚的大鸟 尚在隆冬 老城的天空通透如冰块 散射着白色的寒光 不远处的铜匠铺叮当作响 那些挥手嬉戏的小孩 从风中飞落到屋顶的鸽子 猛地回过头来咩叫的 短尾绵羊 都按着某种神秘的旨意 铺排在巴扎之上 喀什的天空是一个巨型放大镜 这座被太阳和月亮 共同搅拌的城市 一直在飘浮着上升 如那些老者呼出的热气 如必定受难的灵魂
2017年
专注于一个场景,剪切最必要的元素,语言准确但必须独特,对动词和形容词格外挑剔,依然是用内在的情感去推动整个长镜头的运转。一直到2017年、2018年,我都很习惯这种写法。这也为我建立了某种辨识度,也不少作品被评价为有写作的耐心、拿着显微镜照看世界和内心等等。但那时起,我逐渐意识到表达的局限性,真的不是所有感受和经历,都能被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所拥有的这个工具,太有针对性了,它只是在面对纯粹的激越情感和高峰体验的时候才有效。那生活里的其他东西呢?那些细小的、一闪而过的?那些粗鄙的、可笑的?那些令人愤怒和抗拒的?等等。我需要新的表达,新的工具。
但事实上,为了打破自己最习惯的表达,找到新的表达,我一定写过很多特别不好的诗,草稿纸应该能丢满整个垃圾桶,后来换到手机备忘里写,烂诗、废诗也多到撑爆手机内存。写诗永远是很难的,诗人永远在清空经验重来的过程里。四五位原来常一起写诗、交流的朋友,一度对我的写作表达过深切地担忧,他们一方面觉得我和沈浩波走得太近,而沈浩波是一位风格化非常显著的诗人,有着很强的审美渗透力和美学侵略性——“不要被他影响,不要被他的诗歌观念吞噬”;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我之前的写作已经显露了极好的天赋,认为我不应该轻易放弃对词语、意象的追求与营造,不应该去写那些简单的、碎片化的口语诗。
虽然我承认这两方面的意见都很有道理,并且我一直很相信自己能随心所欲地写,不会盲目听劝,但因为那时能交流诗歌的朋友不多,四五位已经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比例,他们的“担忧”确实困扰到了我,令我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每天都气鼓鼓又焦虑地想着我应该写什么样的诗呢?什么样的诗才能构成我最独特的诗人自我?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结束了开始于2006年的自发性、本能性写作,进入到对诗歌的专业性有更多思考的阶段,越思考,问题就越多。
除了像开头提到的《豪猪》那首诗,接下来我想继续分享几首诗,来展示我试图做的一些实验,以及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只卧在柿子树下的白猫
跳到我怀里 开口说道 我能为你直播赚钱 见我惊讶得两眼发直 它接着说 我还会讲各地方言
2023/02/03
这是最近的一首诗。写一只梦中的小白猫,而且还是别人梦中的。是朋友讲给我的,我置换为第一人称写了下来,前两天我问朋友是否还记得这个梦,他说完全忘记了。我自己很难定义这首诗,写完也不知是好是坏,唯一知道的是,这个画面太好玩了,我应该立马把它写出来。
新的人生
打扰了,需要贷款吗?无押金,出贷快 宽带不限流量,买一年送一年 请问是李总吗?邀请您参加 在济南喜来登大酒店举行的 全球经理人高端论坛 亚运村租房了解一下 你好,你的房子准备出租或出售吗 你有一张免年费的信用卡可以领取 整体家装现在七折 …… 尊敬的女士,请您一定不要挂断这个电话 只需要耽误几分钟的时间 您就能开启新的人生
2018年
完全来自生活,相信每个人都遭遇过推销电话的轰炸,以至于都倦于接陌生电话。但这些电话里,又带着我们时代的信号。这种将各种信息拼贴式地组合在一起的诗,我后来也写过一些,很有趣的,并且这种写法能容纳进很多现实世界里东西。如果隐去作者,给没有读过我诗歌的人看,他们也许很难相信这首《新的人生》和《星期三的珍珠船》同属于一个作者。
下面这首《跨国惨案》对我来说,是拼贴写法的延伸版,也是从生活的现场之中,迅速抓取触动到我的信息,快速做了某种整合。
跨国惨案
平静的午后跨国电话 我和在法国的译者莫沫 隔空校对帕拉 读着《1957年的新闻》 智利“学生上街游行 像狗一样被屠杀” 莫沫忽然在电话里失声尖叫 狂怒的法语夹杂着几个 我能听懂的 No 入室抢劫?厨房失火? 终于莫沫带着哭腔回到手机前 她说不好意思 它又抓住了一只小鸟 整个夏天它总是在抓鸟 让它接受抓鸟不对 就好像让人接受呼吸不对 一样难 对不起里所 我是在说我的猫 希望那只鸟是在装死 希望它还能活 我愣了一下说 OK 我们来看下一首 《死者独白》 “请勿在我坟墓前偷笑 我随时可能跳出棺材 出现在天空”
2020
我们很快会出版一本智利诗人帕拉的诗集《反诗歌》,就是莫沫翻译,我校译的。这首诗记录了我们莫沫一起通过电话远程工作的场景,并且在这首诗里,我想实现一种剧场效果,一切元素在里面都是可以交叉变换的:中国、法国、智利,诗人我、译者莫沫和我们的翻译对象帕拉,忽然出场的猫和鸟,帕拉诗歌里1957年新闻中的智利学生,念着独白的死者,一起构成了一个文学性很强的时空。这是用之前那种精细化写法,写不出来的诗。
男母亲
我总说他像小豹子 这没什么新意 女人喜欢把她们的男人 形容为豹子、虎、小狗 他的乳头就是这些动物 鼻尖的颜色 每当我像婴儿轻轻舔过 他就有了母马、鹿、绵羊 湿哒哒的神情 他小腹疝气手术的疤痕 仿佛做剖腹产时留下的 而我正好来自那里
2019
不同于像《霜降之夜》那样用幽闭、缠绕的方式写爱情和情欲,《男母亲》完全写在了明面上,这首诗里依然有很多细节,但在这里,1就是1 ,2就是2,不再使用转换和变形了。
怎么办
我不知道该拿这些 没吃完的土豆 怎么办 前些天他们 是呆头呆脑的 小孩子 现在 她们每一个 都是 发了芽的妈妈
2022/03/28
很小很轻的一首诗,从发芽的土豆,到发芽的妈妈,但也是不得不写的一首诗。
如上。当变化已经成为事实之后,我必须接受我真的变了,如我所愿。孙悟空有72变,他依然有个本我,只是当他扮演任何一个变体的时候,都必须很投入。胡写乱写的时候,我也始终试图去找自己在诗歌中的那个本体,那个面目最清晰的我。一直到今年,我恍然觉得,我在诗歌里找到了速度、轻,甚至还有一些难得的幽默,但好像弄丢了耐心、紧张感、隐秘感。转念我又想这些实验依然是阶段性的,它们属于现在,且不知道会将我的诗带往何处。重要的是我不仅仅是在复制2015—2017年那个所谓最好的我。因为这事儿没完,活着,就继续写活着的诗,通向未来的诗。
无论怎么写,诗歌都只能是从我身体里长出来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见很多诗人都写过题为《自画像》的诗,我还没写过,想在这里试着形容一下:大方得体的时候和社恐自闭的时候一样多;向内向内向内,所以叫里所,但又不甘心只困在自己的世界里,于是试图向外向外向外;热烈,饱含情欲,同时也理智,禁欲而冷漠;喜欢把梦境和现实混为一谈,喜欢接收这个世界的各种信号,并进行误读。哈哈。这样的里所,谢谢大家!
磨铁读诗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韩东:我追求的当然是不朽 | 诗人的演讲 (1人喜欢)
- 周芳如:诗就在眼前 | 诗人的演讲
- 劳淑珍:但必须是诗 | 诗人的演讲
- 阮文略:我与诗 | 诗人的演讲 (1人喜欢)
- 明迪:我的三次转身与发现 | 诗人的演讲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