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经籍志》诸子
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其大抵本于仁义及五常之道,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咸由此则。《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人,其四曰儒是也。其后陵夷衰乱,儒道废阙。仲尼祖述前代,修正六经,三千之徒,并受其义。至于战国,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宗而师之,各有著述,发明其指。所谓中庸之教,百王不易者也。俗儒为之,不顾其本,苟欲哗众,多设问难,便辞巧说,乱其大体,致令学者难晓,故曰"博而寡要"。
《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
《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
《子思子》七卷。鲁穆公师孔伋撰。
《公孙尼子》一卷。尼,似孔子弟子。
《孟子》十四卷。齐卿孟轲撰,赵岐注。
《孟子》七卷。郑玄注。
《孟子》七卷。刘熙注。梁有《孟子》九卷,綦毋邃撰,亡。
《孙卿子》十二卷。楚兰陵令荀况撰。梁有《王孙子》一卷,亡。
《董子》一卷。战国时董无心撰。
《鲁连子》五卷、录一卷。鲁连,齐人,不仕,称为先生。
《新语》二卷。陆贾撰。
《贾子》十卷。录一卷。汉梁太傅贾谊撰。
《盐铁论》十卷。汉庐江府丞桓宽撰。
《新序》三十卷。录一卷。刘向撰。
《说苑》二十卷。刘向撰。
《扬子法言》十五卷、解一卷。扬雄撰,李轨注。梁有《扬子法言》六卷,侯苞注。亡。
《扬子法言》十三卷。宋衷注。
《扬子太玄经》九卷。宋衷注。梁有《扬子太玄经》九卷,扬雄自作章句,亡。
《扬子太玄经》十卷。陆绩、宋衷注。
《扬子太玄经》十卷。蔡文邵注。梁有《扬子太玄经》十四卷,虞翻注;《扬子太玄经》十三卷,陆凯注;《扬子太玄经》七卷,王肃注。亡。
《桓子新论》十七卷。后汉六安丞桓谭撰。
《潜夫论》十卷。后汉处士王符撰。梁有王逸《正部论》八卷,后汉侍中王逸撰;《后序》十二卷,后汉司隶校尉应奉撰,《周生子要论》一卷,录一卷,魏侍中周生烈撰。亡。
《申鉴》五卷。荀悦撰。
《魏子》三卷。后汉会稽人魏朗撰。梁有《文检》六卷,似后汉末人作,亡。
《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
《典论》五卷。魏文帝撰。
《徐氏中论》六卷。魏太子文学徐干撰,梁目一卷。
《王子正论》十卷。王肃撰。梁有《去伐论集》三卷,王粲撰。亡。
《杜氏体论》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梁有《新书》五卷,王基撰;《周子》九卷,吴中书郎周昭撰。亡。
《顾子新语》十二卷。吴太常顾谭撰。《通语》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典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吴中夏督陆景撰。亡。
《谯子法训》八卷。谯周撰。梁有《谯子五教志》五卷,亡。
《袁子正论》十九卷。袁准撰。梁又有《袁子正书》二十五卷,袁准撰;《孙氏成败志》三卷,孙毓撰;《古今通论》二卷,王婴撰;《蔡氏化清经》十卷,松滋令蔡洪撰;《通经》二卷,晋丞相从事中郎王长文撰。
《新论》十卷。晋散骑常侍夏侯湛撰。梁有《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杨子大元经》十四卷,并晋徵士杨泉撰;《新论》十卷,晋金紫光禄大夫华谭撰;《梅子新论》一卷。亡。
《志林新书》三十卷。虞喜撰。梁有《广林》二十四卷,又《后林》十卷,虞喜撰;《干子》十八卷,干宝撰;《闳论》二卷,晋江州从事蔡韶撰;《顾子》十卷,晋扬州主簿顾夷撰。亡。
《要览》十卷。晋郡儒林祭酒吕竦撰。
《正览》六卷。梁太子詹事周舍撰。梁有《三统五德论》二卷,曹思文撰,亡。
《诸葛武侯集诫》二卷。
《众贤诫》十三卷。
《女篇》一卷。
《女鉴》一卷。
《妇人训诫集》十一卷。
《娣姒训》一卷。
《曹大家女诫》一卷。
《贞顺志》一卷。
——右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通计亡书,合六十七部,六百九卷。
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夫阴阳者,天地之谓也。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则有经营之迹。至于道者,精微淳粹,而莫知其体。处阴与阴为一,在阳与阳不二。仁者资道以成仁,道非仁之谓也;智者资道以为智,道非智之谓也;百姓资道而日用,而不知其用也。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故能不劳聪明而人自化,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其玄德深远,言象不测。先王惧人之惑,置于方外,六经之义,是所罕言。《周官》九两,其三曰师,盖近之矣。然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下士为之,不推其本,苟以异俗为高,狂狷为尚,迂诞谲怪而失其真。
《鬻子》一卷。周文王师鬻熊撰。
《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汉长陵三老丘望之注《老子》二卷,《汉》徵士严遵注《老子》二卷,虞翻注《老子》二卷,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嗣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蜀才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钟会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晋太傅羊祜解释;《老子经》二卷,东晋江州刺史王尚述注;《老子》二卷,晋郎中程韶集解;《老子》二卷,邯郸氏注;《老子》二卷,常氏传;《老子》二卷,孟氏注;《老子》二卷,盈氏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一卷。晋尚书郎孙登注。
《老子道德经》二卷。刘仲融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巨生解;《老子道德经》二卷,晋西中郎将袁真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凭注;《老子道德经》二卷,释惠琳注;《老子道德经》二卷,释惠严注;《老子道德经》二卷,王玄载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卢景裕撰。
《老子音》一卷。李轨撰。梁有《老子音》一卷,晋散骑常侍戴逵撰,亡。
《老子》四卷。梁旷撰。
《老子指归》十一卷。严遵注。
《老子指趣》三卷。蠙丘望之撰。
《老子义纲》一卷。顾欢撰。梁有《老子道德论》二卷,何晏撰;《老子序决》一卷,葛仙公撰;《老子杂论》一卷,何、王等注;《老子私记》十卷,梁简文帝撰;《老子玄示》一卷,韩壮撰;《老子玄谱》一卷,晋柴桑令刘遗民撰;《老子玄机》三卷,宗塞撰;《老子幽易》五卷,又《老子志》一卷,山琮撰。亡。
《老子义疏》一卷。顾欢撰。梁有《老子义疏》一卷,释慧观撰,亡。
《老子义疏》五卷。孟智周私记。
《老子义疏》四卷。韦处玄撰。
《老子讲疏》六卷。梁武帝撰。
《老子义疏》九卷。戴诜撰。
《老子节解》二卷。
《老子章门》一卷。
《文子》十二卷。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
《鹖冠子》三卷。楚之隐人。
《列子》八卷。郑之隐人列御寇撰,东晋光禄勋张湛注。
《庄子》二十卷。梁漆园吏庄周撰,晋散骑常侍向秀注。本十二卷,今阙。梁有《庄子》十卷,东晋议郎崔撰注,亡。
《庄子》十六卷。司马彪注。本二十一卷,今阙。
《庄子》三十卷、目一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注。梁《七录》三十三卷。
《集注庄子》六卷。梁有《庄子》三十卷,晋丞相参军李赜注;《庄子》十八卷,孟氏注,录一卷。亡。
《庄子》音一卷。李轨撰。
《庄子音》三卷。徐邈撰。
《庄子集音》三卷。徐邈撰。
《庄子注音》一卷。司马彪等撰。
《庄子音》三卷。郭象撰。梁有向秀《庄子音》一卷。
《庄子外篇杂音》一卷。
《庄子内篇音义》一卷。
《庄子讲疏》十卷。梁简文帝撰。本二十卷,今阙。
《庄子讲疏》二卷。张讥撰,亡。
《庄子讲疏》八卷。
《庄子文句义》二十八卷。本三十卷,今阙。梁有《庄子义疏》十卷,又《庄子义疏》三卷,宋处士王叔之撰,亡。
《庄子内篇讲疏》八卷。周弘正撰。
《庄子义疏》八卷。戴诜撰。
《南华论》二十五卷。梁旷撰,本三十卷。
《南华论音》三卷。
《庄成子》十二卷。梁有《蹇子》一卷,今亡。
《玄言新记明庄部》二卷。梁澡撰。
《守白论》一卷。
《任子道论》十卷。魏河东太守任嘏撰。梁有《浑舆经》一卷,魏安成令桓威撰,亡。
《唐子》十卷。吴唐滂撰。梁有《苏子》七卷,晋北中郎参军苏彦撰;《宣子》二卷,晋宜城令宣舒撰;《陆子》十卷,陆云撰。亡。
《杜氏幽求新书》二十卷。杜夷撰。
《抱朴子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葛洪撰。梁有《顾道士新书论经》三卷,晋方士顾谷撰,亡。
《孙子》十二卷。孙绰撰。
《符子》二十卷。东晋员外郎符朗撰。梁有《贺子述言》十卷,宋太学博士贺道养撰;《少子》五卷,齐司徒左长史张融撰;梁有《养生论》三卷,嵇康撰;《摄生论》二卷,晋河内太守阮侃撰;《无宗论》四卷,《圣人无情论》六卷。亡。
《夷夏论》一卷。顾欢撰。梁二卷。梁又有《谈众》三卷,亡。
《简文谈疏》六卷。晋简文帝撰。
《无名子》一卷。张太衡撰。
《玄子》五卷。
《游玄桂林》二十一卷、目一卷。张讥撰。
《广成子》十三卷。商洛公撰。张太衡注,疑近人作。
——右七十八部,合五百二十五卷。
法者,人君所以禁淫慝,齐不轨,而辅于治者也。《易》著"先生明罚饬法",《书》美"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周官》,司寇"掌建国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司刑"以五刑之法,丽万民之罪"是也。刻者为之,则杜哀矜,绝仁爱,欲以威劫为化,残忍为治,乃至伤恩害亲。
《管子》十九卷。齐相管夷吾撰。
《商君书》五卷。秦相卫鞅撰。梁有《申子》三卷,韩相申不害撰,亡。
《慎子》十卷。战国时处士慎到撰。
《韩子》二十卷、目一卷。韩非撰。梁有《晁氏新书》三卷,汉御史大夫晁错撰,亡。
《正论》六卷。汉大尚书崔寔撰。梁有《法论》十卷,刘邵撰;《政论》五卷,魏侍中刘暠撰;《阮子正论》五卷,魏清河太守阮武撰。亡。
《世要论》十二卷。魏大司农桓范撰。梁有二十卷。又有《陈子要言》十四卷,吴豫章太守陈融撰;《蔡司徒难论》五卷,晋三公令史黄命撰。亡。
——右六部,合七十二卷。
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僣滥者也。《春秋传》曰:"古者名位不同,节文异数。"《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周官》,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辩其名物之类",是也。拘者为之,则苛察缴绕,滞于析辞而失大体。
《邓析子》一卷。析,郑大夫。
《尹文子》二卷。尹文,周之处士,游齐稷下。
《士品》一卷。魏文帝撰。梁有《刑声论》一卷,亡。
《人物志》三卷。刘邵撰。梁有《士纬新书》十卷,姚信撰,又《姚氏新书》二卷,与《士纬》相似;《九州人士论》一卷,魏司空卢毓撰;《通古人论》一卷。亡。
——右四部,合七卷。
墨者,强本节用之术也。上述尧、舜、夏禹之行,茅茨不翦,粝粱之食,桐棺三寸,贵俭兼爱,严父上德,以孝示天下,右鬼神而非命。《汉书》以为本出清庙之守。然则《周官》宗伯"掌建邦之天神地禋人鬼",肆师"掌立国祀及兆中庙中之禁令",是其职也。愚者为之,则守于节俭,不达时变,推心兼爱,而混于亲疏也。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
《隋巢子》一卷。巢,似墨翟弟子。
《胡非子》一卷。非,似墨翟弟子。梁有《田俅子》一卷,亡。
——右三部,合一十七卷。
从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汉书》以为本出行人之官,受命出疆,临事而制。故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周官》,掌交"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万姓之聚,导王之德意志虑,使辟行之,而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谕以九税之利,九仪之亲,九牧之维,九禁之难,九戎之威"是也。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邦乱家。
《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周世隐于鬼谷。梁有《补阙子》十卷,《湘东鸿烈》十卷,并元帝撰。亡。
《鬼谷子》三卷。乐一注。
——右二部,合六卷。
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古者司史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然则杂者,盖出史官之职也。放者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是以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
《尉缭子》五卷。梁并录六卷。尉缭,梁惠王时人。
《尸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其九篇亡,魏黄初中续。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秦相吕不韦撰,高诱注。
《淮南子》二十一卷。汉淮南王刘安撰,许慎注。
《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
《论衡》二十九卷。后汉徵士王充撰。梁有《洞序》九卷、录一卷,应奉撰,亡。
《风俗通义》三十一卷。录一卷。应劭撰。梁三十卷。
《仲长子昌言》十二卷。录一卷。汉尚书郎仲长统撰。
《蒋子万机论》八卷。蒋济撰。梁有《笃论》四卷,杜恕撰;《刍荛论》五卷,钏会撰;梁有《诸葛子》五卷,吴太傅诸葛恪撰。亡。
《傅子》百二十卷。晋司隶校尉傅玄撰。《默记》三卷,吴大鸿胪张俨撰。《裴氏新言》五卷,吴大鸿胪裴玄撰。梁有《新义》十八卷,吴太子中庶子刘褵撰;《析言论》二十卷,晋议郎张显撰;《桑丘先生书》二卷,晋征南军师杨伟撰。亡。
《时务论》十二卷。杨伟撰。梁有《古世论》十七卷,《桓子》一卷;《秦子》三卷,吴秦菁撰;《刘子》十卷,《何子》五卷。亡。
《立言》六卷。苏道撰。梁有《孔氏说林》二卷,孔衍撰,亡。
《抱朴子外篇》三十卷。葛洪撰。梁有五十一卷。
《金楼子》十卷。梁元帝撰。
《博物志》十卷。张华撰。
《张公杂记》一卷。张华撰。梁有五卷,与《博物志》相似,小小不同。又有《杂记》十卷,何氏撰,亡。
《杂记》十一卷。张华撰。梁有《子林》二十卷,孟仪撰。亡。
《广志》二卷。郭义恭撰。
《部略》十五卷。
《博览》十三卷。
《谏林》五卷。齐晋陵令何翌之撰。
《述政论》十三卷。陆澄撰。
《古今注》三卷。崔豹撰。
《古今训》十一卷。张显撰。
《古今善言》三十卷。宋车骑将军范泰撰。
《善谏》二卷。宋领军长史虞通之撰。
《缺文》十三卷。陆澄撰。
《政论》十三卷。陆澄撰。
《记闻》二卷。宋后军参军徐益寿撰。
《新旧传》四卷。
《释欲语》八卷。刘霁撰。
《称谓》五卷。后周大将军卢辩撰。
《备遗记》三卷。
《纂要》一卷。戴安道撰,亦云颜延之撰。
《方类》六卷。
《俗说》三卷。沈约撰。梁五卷。
《杂说》二卷。沈约撰。
《袖中记》二卷。沈约撰。
《袖中略集》一卷。沈约撰。
《珠丛》一卷。沈约撰。
《采璧》三卷。梁中书舍人庾肩吾撰。
《物始》十卷。谢吴撰。
《宜览》二十二卷。
《玉府集》八卷。
《鸿宝》十卷。
《显用》九卷。
《坟典》三十卷。卢辩撰。
《玉烛宝典》十二卷。著作郎杜台卿撰。
《典言》四卷。后魏人李穆叔撰。
《典言》四卷。后齐中书郎荀士逊等撰。
《补文》六卷。
《四时录》十二卷。
《正训》二十卷。
《内训》二十卷。
《杂略》十三卷。
《清神》三卷。
《前言》八卷。
《会林》五卷。
《对林》十卷。
《道言》六卷。叱罗羡撰。
《道术志》三卷。
《述伎艺》一卷。
《诸书要略》一卷。魏彦深撰。
《文府》五卷。梁有《文章义府》三十卷。
《语对》十卷。朱澹远撰。
《语丽》十卷。朱澹远撰。
《对要》三卷。
《杂语》三卷。
《众书事对》三卷。
《廊庙五格》二卷。王彬撰。
《名数》八卷。
《新言》四卷。裴立撰。
《善说》五卷。
《君臣相起发事》三卷。
《物重名》五卷。
《真注要录》一卷。
《天地体》二卷。
《杂事钞》二十四卷。
《杂书钞》四十四卷。
《子抄》三十卷。梁黟令庾仲容撰。
《子钞》二十卷。梁有《子钞》十五卷,沈约撰,亡。
《论集》八十六卷。殷仲堪撰。梁九十六卷。梁又有《杂论》五十八卷,《杂论》十三卷,亡。
《皇览》一百二十卷。缪袭等撰。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览》一百二十三卷,何承天合;《皇览》五十卷,徐爰合,《皇览目》四卷;又有《皇览抄》二十卷,梁特进萧琛抄。亡。
《帝王集要》三十卷。崔安撰。
《类苑》一百二十卷。梁征虏刑狱参军刘孝标撰。梁《七录》八十二卷。
《华林遍略》六百二十卷。梁绥安令徐僧权等撰。
《要录》六十卷。
《寿光书苑》二百卷。梁尚书左丞刘杳撰。
《科录》二百七十卷。元晖撰。
《书图泉海》二十卷。陈张式撰。
《呈寿堂御览》三百六十卷。
《长洲玉镜》二百三十八卷。
《书钞》一百七十四卷。
《释氏谱》十五卷。
《内典博要》三十卷。
《净住子》二十卷。齐竟陵王萧子良撰。
《因果记》十卷。
《历代三宝记》三卷。费长房撰。
《真言要集》十卷。
《义记》二十卷。萧子良撰。
《感应传》八卷。宋尚书郎王延秀撰。
《众僧传》二十卷。裴子野撰。
《高僧传》六卷。虞孝敬撰。
《皇帝菩萨清净大舍记》三卷。谢吴撰,亡。
《宝台四法藏目录》一百卷。大业中撰。
《玄门宝海》一百二十卷。大业中撰。
——右九十七部,合二千七百二十卷。
农者,所以播五谷,艺桑麻,以供衣食者也。《书》叙八政,其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周官》:冢宰"以九职任万民",其一曰"三农生九谷",地官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悬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法而悬于邑闾",是也。鄙者为之,则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氾胜之书》二卷。汉议郎氾胜之撰。
《四人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寔撰。
《禁苑实录》一卷。
《齐民要术》十卷。贾思勰撰。
《春秋济世六常拟议》五卷。杨瑾撰。梁有《陶朱公养鱼法》,《卜式养羊法》《养猪法》《月政畜牧栽种法》,各一卷,亡。
——右五部,一十九卷。
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而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燕丹子》一卷。丹,燕王喜太子。梁有《青史子》一卷;又《宋玉子》一卷、录一卷,楚大夫宋玉撰;《群英论》一卷,郭颁撰;《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亡。
《杂语》五卷。
《郭子》三卷。东晋中郎郭澄之撰。
《杂对语》三卷。
《要用语对》四卷。
《文对》三卷。
《琐语》一卷。梁金紫光禄大夫顾协撰。
《笑林》三卷。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
《笑苑》四卷。
《解颐》二卷。阳玠松撰。
《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
《世说》十卷。刘孝标注。梁有《俗说》一卷,亡。
《小说》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
《小说》五卷。
《迩说》一卷。梁南台治书伏挺撰。
《辩林》二十卷。萧贲撰。
《辩林》二十卷。希秀撰。
《琼林》七卷。周兽门学士阴颢撰。
《古今艺术》二十卷。
《杂书钞》十三卷。
《座右方》八卷。庾元威撰。
《座右法》一卷。
《鲁史欹器图》一卷。仪同刘微注。
《器准图》三卷。后魏丞相士曹行参军信都芳撰。
《水饰》一卷。
——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
兵者,所以禁暴静乱者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周官》:大司马"掌九法九伐,以正邦国"是也。然皆动之以仁,行之以义,故能诛暴静乱,以济百姓。下至三季,恣情逞欲,争伐寻常,不抚其人,设变诈而灭仁义,至乃百姓离叛,以致于乱。
《司马兵法》三卷。齐将司马穰苴撰。
《孙子兵法》二卷。吴将孙武撰,魏武帝注。梁三卷。
《孙子兵法》一卷。魏武、王凌集解。
《孙武兵经》二卷。张子尚注。
《钞孙子兵法》一卷。魏太尉贾诩钞。梁有《孙子兵法》二卷,孟氏解诂;《孙子兵法》二卷,吴处士沈友撰;又《孙子八阵图》一卷。亡。
《吴起兵法》一卷。贾诩注。
《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二卷。
《续孙子兵法》二卷。魏武帝撰。
《孙子兵法杂占》四卷。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又《慕容氏兵法》一卷,亡。
《皇帝兵法》一卷。宋武帝所传神人书。梁有《杂兵注》二十四卷,《兵法序》二卷,亡。
《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太公阴谋》一卷。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
《太公阴符钤录》一卷。
《太公金匮》二卷。
《太公兵法》二卷。梁三卷。
《太公兵法》六卷。梁有《太公杂兵书》六卷。
《太公伏符阴阳谋》一卷。
《黄帝兵法孤虚杂记》一卷。
《太公三宫兵法》一卷。梁有《太一三宫兵法立成图》二卷。
《太公书禁忌立成集》二卷。
《太公枕中记》一卷。
《周书阴符》九卷。
《周吕书》一卷。
《黄石公内记敌法》一卷。
《黄石公三略》三卷。下邳神人撰,成氏注。梁又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
《黄石公三奇法》一卷。梁有《兵书》一卷,《张良经》与《三略》往往同,亡。
《黄石公五垒图》一卷。
《黄石公阴谋行军秘法》一卷。梁有《黄石公秘经》二卷。
《大将军兵法》一卷。
《黄石公兵书》三卷。
《兵书接要》十卷。魏武帝撰。梁有《兵书接要别本》五卷,又有《兵书要论》七卷,亡。
《兵法接要》三卷。魏武帝撰。
《三宫用兵法》一卷。
《兵书略要》九卷。魏武帝撰。梁有《兵要》二卷。
《魏武帝兵法》一卷。梁有《魏时群臣表伐吴策》一卷,《诸州策》四卷,《军令》八卷,《尉缭子兵书》一卷。
《兵林》六卷。东晋江都相孔衍撰。
《兵林》一卷。
《玄女战经》一卷。
《武林》一卷。王略撰。
《黄帝问玄女兵法》四卷。梁三卷。
《秦战斗》一卷。
《梁主兵法》一卷。
《梁武帝兵书钞》一卷。
《梁武帝兵书要钞》一卷。
《玉韬》十卷。梁元帝撰。
《金韬》十卷。
《金策》十九卷。
《兵书要略》五卷。后周齐王宇文宪撰。
《兵书》七卷。
《兵书要术》四卷。伍景志撰。
《兵记》八卷。司马彪撰。一本二十卷。
《兵书要序》十卷。赵氏撰。
《兵法》五卷。
《杂兵书》十卷。梁有《杂兵书》八卷,《三家兵法要集》三卷,《戎略机品》二卷,亡。
《大将军》一卷。
《杂兵图》二卷。
《兵略》五卷。
《军胜见》十卷。许昉撰。
《戎决》十三卷。许昉撰。
《阵图》一卷。
《阴策》二十二卷。大都督刘祐撰。
《阴策林》一卷。
《承神兵书》二十卷。
《真人水镜》十卷。
《战略》二十六卷。金城公赵煚撰。
《金海》三十卷。萧吉撰。
《兵书》二十五卷。
《杂撰阴阳兵书》五卷。莫珍宝撰。
《黄帝兵法杂要决》一卷。
《黄帝军出大师年命立成》一卷。
《黄帝复姓符》二卷。许昉撰。梁有《辟兵法》一卷。
《黄帝太一兵历》一卷。
《黄帝蚩尤风后行军秘术》二卷。梁有《黄帝蚩尤兵法》一卷,亡。
《老子兵书》一卷。
《吴有道占出军决胜负事》一卷。梁二卷。又《黄帝出军杂用决》十二卷,《风气占军决胜战》二卷,太史令吴范撰。
《对敌权变》一卷。吴氏撰。
《对敌占风》一卷。梁有《黄帝夏氏占气》六卷,《兵法风气等占》三卷,亡。
《对敌权变逆顺》一卷。
《兵法权仪》一卷。
《六甲孤虚杂决》一卷。梁有《孙子战斗六甲兵法》一卷。
《六甲孤虚兵法》一卷。
《孤虚法》十卷。梁有《兵法遁甲孤虚斗中域法》九卷。
《兵书杂占》十卷。梁有《兵法日月风云背向杂占》十二卷,《兵法》三卷,《虚占》三卷,《京氏征伐军候》八卷。
《兵书杂历》八卷。
《太一兵书》一十一卷。梁二十卷。
《兵书内术》二卷。
《兵法书决》九卷。阙一卷。
《军国要略》一卷。
《兵法要录》二卷。
《用兵撮要》二卷。
《用兵要术》一卷。
《用兵秘法云气占》一卷。
《五家兵法》一卷。
《兵法三家军占秘要》一卷。李行撰。
《气经上部占》一卷。
《天大芒雾气占》一卷。
《鬼谷先生占气》一卷。
《五行候气占灾》一卷。
《乾坤气法》一卷。
《杂匈奴占》一卷。汉武帝王朔注。
《对敌占》一卷。
《杂占》八卷。梁有《推元嘉十二年日时兵法》二卷,《逆推元嘉五十年太岁计用兵法》一卷。
《兵杀历》一卷。
《马槊谱》一卷。梁二卷。梁有《骑马都格》一卷,《骑马变图》一卷,《马射谱》一卷,亡。
《棋势》四卷。梁有《术艺略序》五卷,孙畅之撰;《围棋势》七卷,湘东太守徐泓撰;《齐高棋图》二卷;《围棋九品序录》五卷,范汪等撰;《围棋势》二十九卷,晋赵王伦舍人马朗等撰;《棋品叙略》三卷;建元永明《棋品》二卷,宋员外殿中将军褚思庄撰;天监《棋品》一卷,梁尚书仆射柳惲撰。亡。
《杂博戏》五卷。
《投壶经》一卷。
梁东宫撰《太一博法》一卷。
《双博法》一卷。
《皇博法》一卷。梁有《大小博法》一卷;《投壶经》四卷,《投壶变》一卷,晋左光禄大夫虞潭撰;《投壶道》一卷,郝冲撰;《击壤经》一卷。亡。
《象经》一卷。周武帝撰。
《博塞经》一卷。邵纲撰。
《棋势》十卷。沈敞撰。
《棋势》十卷。二卷成。
《棋势》十卷。王子冲撰。
《棋势》八卷。
《棋图势》十卷。
《棋九品序录》一卷。范汪等注。
《棋后九品序》一卷。袁遵撰。
《围棋品》一卷。梁武帝撰。
《棋品序》一卷。陆云公撰。
《棋法》一卷。梁武帝撰。
《弹棋谱》一卷。徐广撰。
《二仪十博经》一卷。
《象经》一卷。王褒注。
《象经》三卷。王裕注。
《象经》一卷。何妥注。
《象经发题义》一卷。
——右一百三十三部,五百一十二卷。
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变,而参于政者也。《易》曰:"天垂象,见吉凶。"《书》称:"天视自我人视,天听自我人听。"故曰:"王政不修,谪见于天,日为之蚀。后德不修,谪见于天,月为之蚀。"其余孛彗飞流,见伏陵犯,各有其应。《周官》:冯相"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是也。小人为之,则指凶为吉,谓恶为善,是以数术错乱而难明。
《周髀》一卷。赵婴注。
《周髀》一卷。甄鸾重述。
《周髀图》一卷。
《灵宪》一卷。张衡撰。
《浑天象注》一卷。吴散骑常侍王蕃撰。
《浑天义》二卷。
《浑天图》一卷。石氏。
《浑天图》一卷。
《浑天图记》一卷。梁有《昕天论》一卷,姚信撰;《安天论》六卷,虞喜撰;《图天图》一卷,《原天论》一卷,《神光内抄》一卷。
《定天论》三卷。
《天仪说要》一卷。陶弘景撰。
《玄图》一卷。
《石氏星簿经赞》一卷。
《星经》二卷。
《廿氏四七法》一卷。
《巫咸五星占》一卷。
《天仪说要》一卷。陶弘景撰。
《录轨象以颂其章》一卷。内有图。
《天文集占》十卷。晋太史令陈卓定。
《天文要集》四十卷。晋太史令韩杨撰。
《天文要集》四卷。
《天文要集》三卷。
《天文集占》十卷。梁百卷。梁有《石氏》《甘氏天文占》各八卷。
《天文占》六卷。李暹撰。
《天文占》一卷。
《天文占气书》一卷。
《天文集要钞》二卷。
《天文书》二卷。梁有《杂天文书》二十五卷。
《杂天文横占》一卷。
《天文横图》一卷。高文洪撰。
《天文集占图》十一卷。梁有《天文五行图》十二卷,《天文杂占》十六卷,亡。
《天文录》三十卷。梁奉朝请祖暅撰。
《天文志》十二卷。吴云撰。
《天文志杂占》一卷。吴云撰。梁有《天文杂占》十五卷,亡。
《天文》十二卷。史崇注。
《天文十二次图》一卷。梁有《天宫宿野图》一卷,亡。
《婆罗门天文经》二十一卷。婆罗门舍仙人所说。
《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三十卷。
《婆罗门天文》一卷。
《陈卓四方宿占》一卷。梁四卷。
《黄帝五星占》一卷。
《五星占》一卷。丁巡撰。
《五星占》一卷。梁有《五星集占》六卷,《日月五星集占》十卷。
《五星占》一卷。陈卓撰。
《五星犯列宿占》六卷。
《杂星书》一卷。
《星占》二十八卷。孙僧化等撰。
《星占》一卷。梁有《石氏星经》七卷,陈卓记;又《石氏星官》十九卷,又《星经》七卷,郭历撰。亡。
《天官星占》十卷。陈卓撰。梁《天官星占》二十卷,吴袭撰。
《星占》八卷。梁又有《星占》十八卷。
《中星经簿》十五卷。梁有《星官簿赞》十三卷,又有《星书》三十四卷,《杂家星占》六卷,《论星》一卷,亡。
《著明集》十卷。
《杂星图》五卷。
《天文外官占》八卷。
《杂星占》七卷。
《杂星占》十卷。
《海中星占》一卷。梁有《论星》一卷。
《星图海中占》一卷。
《解天命星宿要决》一卷。
《摩登伽经说星图》一卷。
《星图》二卷。梁有《星书图》七卷。
《雪星占》一卷。
《妖星流星形名占》一卷。
《太白占》一卷。
《流星占》一卷。
《石氏星占》一卷。吴袭撰。
《候云气》一卷。
《星官次占》一卷。
《彗孛占》一卷。
《二十八宿二百八十三官图》一卷。
《荆州占》二十卷。宋通直郎刘严撰。梁二十二卷。
《翼氏占风》一卷。
《日月晕》三卷。梁《日月晕图》二卷。
《孝经内记》二卷。
《京氏释五星灾异传》一卷。
《京氏日占图》三卷。
《夏氏日旁气》一卷。许氏撰。梁四卷。
《日食弗候占》一卷。
《魏氏日旁气图》一卷。
《日旁云气图》五卷。
《天文占云气图》一卷。梁有《杂望气经》八卷,《候气占》一卷,《章贤十二时云气图》二卷。
《天文洪范日月变》一卷。
《洪范占》二卷。梁有《洪范五行星历》四卷。
《黄道晷景占》一卷。梁有《晷景记》二卷。
《月行黄道图》一卷。梁有《日月交会图郑玄注》一卷,又《日月本次位图》二卷。
《月晕占》一卷。
《日月食晕占》四卷。
《日食占》一卷。
《日月薄蚀图》一卷。
《日变异食占》一卷。
《日月晕珥云气图占》一卷。梁有《君失政大云雨日月占》二卷。
《二十八宿十二次》一卷。
《二十八宿分野图》一卷。
《五纬合杂》一卷。
《五星合杂说》一卷。
《垂象志》一百四十八卷。
《太史注记》六卷。
《灵台秘苑》一百一十五卷。太史令庾季才撰。
——右九十七部,合六百七十五卷。
历数者,所以揆天道,察昏明,以定时日,以处百事,以辨三统,以知厄会,吉隆终始,穷理尽性,而至于命者也。《易》曰:"先王以治历明时。"《书》叙:"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春秋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又曰:"闰以正时,时以序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其在《周官》,则亦太史之职。小人为之,则坏大为小,削远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
《四分历》三卷。梁《四分历》三卷,汉修历人李梵撰。梁又有《三统历法》三卷,刘歆撰,亡。
《赵隐居四分历》一卷。
《魏甲子元三统历》一卷。
《姜氏三纪历》一卷。
《历序》一卷。姜氏撰。
《乾象历》三卷。吴太子太傅阚泽撰。梁有《乾象历》五卷,汉会稽都尉刘洪等注;又有阚泽注五卷,又《乾象五星幻术》一卷,亡。
《历术》一卷。吴太史令吴范撰。
《景初历》三卷。晋杨伟撰。梁有《景初历术》二卷,《景初历》法三卷,又一本五卷,并杨伟撰;并《景初历略要》二卷。亡。
《景初壬辰元历》一卷。杨冲撰。
《正历》四卷。晋太常刘智撰。
《河西甲寅元历》一卷。凉太史赵匪攵撰。
《甲寅元历序》一卷。赵匪攵撰。
《宋元嘉历》二卷。何承天撰。梁又有《元嘉历统》二卷,《元嘉中论历事》六卷,《元嘉历疏》一卷,《元嘉二十六年度日景数》一卷,亡。
《历术》一卷。何承天撰。梁有《验日食法》三卷,何承天撰;又有《论频月合朔法》五卷,《杂历》七卷,《历法集》十卷,又《历术》十卷;《京氏要集历术》四卷,姜岌撰。亡。
《历术》一卷。崔浩撰。
《神龟壬子元历》一卷。后魏护军将军祖莹撰。
《魏后元年甲子历》一卷。
《壬子元历》一卷。后魏校书郎李业兴撰。
《甲寅元历序》一卷。赵匪攵撰。
《魏武定历》一卷。
《齐甲子元历》一卷。宋氏撰。
《宋景业历》一卷。景业,后齐散骑常侍。
《周天和年历》一卷。甄鸾撰。
《甲子元历》一卷。李业兴撰。
《周大象年历》一卷。王琛撰。
《历术》一卷。王琛撰。
《壬辰元历》一卷。
《甲午纪历术》一卷。
《新造历法》一卷。
《开皇甲子元历》一卷。
《历术》一卷。华州刺史张宝撰。
《七曜本起》三卷。后魏甄叔遵撰。
《七曜小甲子元历》一卷。
《七曜历术》一卷。梁《七曜历法》四卷。
《七曜要术》一卷。
《七曜历法》一卷。
《推七曜历》一卷。
《五星历术》一卷。
《天图历术》一卷。
《陈永定七曜》四卷。
《陈天嘉曜历》七卷。
《陈天康二年七曜历》一卷。
《陈光大元年七曜历》二卷。
《陈光大二年七曜历》一卷。
《陈太建年七曜历》十三卷。
《陈至德年七曜历》二卷。
《陈祯明年七曜历》二卷。
《开皇七曜年历》一卷。
《仁寿二年七曜历》一卷。
《七曜历经》四卷。张宾撰。
《春秋去交分历》一卷。
《历日义说》一卷。
《律历注解》一卷。
《龙历草》一卷。
《推汉书律历志术》一卷。
《推历法》一卷。崔隐居撰。
《历疑质谳序》二卷。
《兴和历疏》二卷。
《七曜历数算经》一卷。赵匪攵撰。
《算元嘉历术》一卷。
《七曜历疏》一卷。李业兴撰。
《七曜义疏》一卷。李业兴撰。
《七曜术算》二卷。甄鸾撰。
《七曜历疏》五卷。太史令张胄玄撰。
《阴阳历术》一卷。赵匪攵撰。梁有《朔气长历》二卷,皇甫谧撰;《历章句》二卷,《月令七十二候》一卷,《三五历说图》一卷。亡。
《杂注》一卷。
《历注》一卷。
《历记》一卷。
《杂历》二卷。
《杂历术》一卷。梁《三棋推法》一卷。
《太史注记》六卷。
《太史记注》六卷。
《见行历》一卷。
《八家历》一卷。
《漏刻经》一卷。何承天撰。梁有后汉待诏太史霍融、何承天、杨伟等撰三卷。,亡。
《漏刻经》一卷。祖暅撰。
《漏刻经》一卷。梁中书舍人朱史撰。
《漏刻经》一卷。梁代撰。梁有《天监五年修漏刻事》一卷,亡。
《漏刻经》一卷。陈太史令宋景撰。
《杂漏刻法》十一卷。皇甫洪泽撰。
《晷漏经》一卷。
《九章术义序》一卷。
《九章算术》十卷。刘徽撰。
《九章算术》二卷。徐岳、甄鸾重述。
《九章算术》一卷。李遵义疏。
《九九算术》二卷。杨淑撰。
《九章别术》二卷。
《九章算经》二十九卷。徐岳、甄鸾等撰。
《九章算经》二卷。徐岳注。
《九章六曹算经》一卷。
《九章重差图》一卷。刘徽撰。
《九章推图经法》一卷。张崚撰。
《缀术》六卷。
《孙子算经》二卷。
《赵匪攵算经》一卷。
《夏侯阳算经》二卷。
《张丘建算经》二卷。
《五经算术录遗》一卷。
《五经算术》一卷。
《算经异义》一卷。张缵撰。
《张去斤算疏》一卷。
《算法》一卷。
《黄钟算法》三十八卷。
《算律吕法》一卷。
《众家算阴阳法》一卷。
《婆罗门算法》三卷。
《婆罗门阴阳算历》一卷。
《婆罗门算经》三卷。
——右一百部,二百六十三卷。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常之形气者也。在天为五星,在人为五藏,在目为五色,在耳为五音,在口为五味,在鼻为五臭。在上则出气施变,在下则养人不倦。故《传》曰:"天生五材,废一不可。"是以圣人推其终始,以通神明之变,为卜筮以考其吉凶,占百事以观于来物,观形法以辨其贵贱。《周官》则分在保章、冯相、卜师、筮人、占梦、綍,而太史之职,实司总之。小数者才得其十觕,便以细事相乱,以惑于世。
《黄帝飞鸟历》一卷。张衡撰。
《黄帝四神历》一卷。吴范撰。
《黄帝地历》一卷。
《黄帝斗历》一卷。
《黄石公北斗三奇法》一卷。
《风角集要占》十二卷。
《风角要占》三卷。梁八卷,京房撰。
《风角占》三卷。梁有《侯公领中风角占》四卷。亡。
《风角总占要决》十一卷。梁有《风角总集》一卷,《风角杂占要决》十二卷,亡。
《风角杂占》四卷。梁有《风角杂占》十卷,亡。
《风角要集》十卷。
《风角要集》六卷。梁十一卷。
《风角要集》一卷。
《风角要候》十一卷。翼奉撰。
《风角书》十二卷。梁十卷。
《风角》七卷。章仇太翼撰。
《风角占候》四卷。梁有《风角杂兵候》十三卷,亡。
《风角镮历占》二卷。吕氏撰。
《风角要候》一卷。章仇太翼撰。
《兵法风角式》一卷。
《战斗风角鸟情》三卷。梁有《风角五音六情经》十三卷,《风角兵候》十二卷。亡。
《风角鸟情》一卷。翼氏撰。
《风角鸟情》二卷。仪同临孝恭撰。
《阴阳风角相动法》一卷。梁有《风角回风卒起占》五卷,《风角地辰》一卷,《风角望气》八卷,《风雷集占》一卷。
《五音相动法》二卷。
《五音相动法》一卷。梁有《风角五音占》五卷,京房撰,亡。
《风角五音图》二卷。
《风角杂占五音图》五卷。翼氏撰。梁十三卷,京房撰,翼奉撰。亡。
《黄帝九宫经》一卷。
《九宫经》三卷。郑玄注。梁有《黄帝四部九宫》五卷,亡。
《九宫行棋经》三卷。郑玄注。
《九宫行棋经》三卷。
《九宫行棋法》一卷。房氏撰。
《九州行棋立成法》一卷。王琛撰。
《九宫行棋杂法》一卷。
《九宫行棋法》一卷。
《行棋新术》一卷。
《九宫行棋钞》一卷。
《九宫推法》一卷。
《三元九宫立成》二卷。
《九宫要集》一卷。豆卢晃撰。
《九宫经解》二卷。李氏注。
《九宫图》一卷。
《九宫变图》一卷。
《九宫八卦式蟠龙图》一卷。
《九宫郡县录》一卷。
《九宫杂书》十卷。梁有《太一九宫杂占》十二卷,亡。
《射候》二卷。
《太一飞鸟历》一卷。王琛撰。
《太一飞鸟历》一卷。
《太一飞鸟历》二卷。
《太一十精飞鸟历》一卷。
《太一飞鸟立成》一卷。
《太一飞鸟杂决捕盗贼法》一卷。
《太一三合五元要决》一卷。梁有《黄帝太一杂书》十六卷,《黄帝太一度厄秘术》八卷,《太一帝记法》八卷,《太一杂用》十四卷,《太一杂要》七卷,《杂太一经》八卷,亡。
《太一龙首式经》一卷。董氏注。梁三卷。梁又有《式经》三十三卷。,亡。
《太一经》二卷。宋琨撰。
《太一式杂占》十卷。梁二十卷。
《太一九宫杂占》十卷。
《黄帝飞鸟历》一卷。
《黄帝集灵》三卷。
《黄帝绛图》一卷。
《黄帝龙首经》二卷。
《黄帝式经三十六用》一卷。曹氏撰。
《黄帝式用当阳经》二卷。
《黄帝奄心图》一卷。
《玄女式经要法》一卷。
《黄帝阴阳遁甲》六卷。
《遁甲决》一卷。吴相伍子胥撰。
《遁甲文》一卷。伍子胥撰。
《遁甲经要钞》一卷。
《遁甲万一决》二卷。
《遁甲九元九局立成法》一卷。
《遁甲肘后立成囊中秘》一卷。葛洪撰。
《遁甲囊中经》一卷。
《遁甲囊中经疏》一卷。
《遁甲立成》六卷。
《遁甲叙三元玉历立成》一卷。郭弘远撰。
《遁甲立成》一卷。
《遁甲立成法》一卷。临孝恭撰。
《遁甲穴隐秘处经》一卷。
《黄帝九元遁甲》一卷。王琛撰。
《黄帝出军遁甲式法》一卷。
《遁甲法》一卷。
《遁甲术》一卷。
《阳遁甲用局法》一卷。临孝恭撰。
《杂遁甲钞》四卷。
《三元遁甲上图》一卷。
《三元遁甲图》三卷。
《遁甲九宫八门图》一卷。
《遁甲开山图》三卷。荣氏撰。
《遁甲返覆图》一卷。葛洪撰。
《遁甲年录》一卷。
《遁甲支手决》一卷。
《遁甲肘后立成》一卷。
《遁甲行日时》一卷。
《遁甲孤虚记》一卷。伍子胥撰。
《遁甲孤虚注》一卷。
《东方朔岁占》一卷。
《斗中孤虚图》一卷。
《孤虚占》一卷。
《遁甲九宫亭亭白奸书》一卷。
《战斗博戏等法》一卷。
《玉女反闭局法》三卷。
《逆刺》一卷。京房撰。
《逆刺占》一卷。
《逆刺总决》一卷。
《壬子决》一卷。
《鸟情占》一卷。王乔撰。
《鸟情逆占》一卷。
《鸟情书》二卷。
《鸟情杂占禽兽语》一卷。
《占鸟情》二卷。
《六情决》一卷。王琛撰。
《六情鸟音内秘》一卷。焦氏撰。
《孝经元辰决》九卷。
《孝经元辰》二卷。
《元辰本属经》一卷。
《推元辰厄会》一卷。
《元辰事》一卷。
《元辰救生削死法》一卷。
《推元辰要秘次序》一卷。
《元辰章用》二卷。
《杂推元辰要秘立成》六卷。
《元辰立成谱》一卷。
《方正百对》一卷。京房撰。
《晋灾祥》一卷。京房撰。
《灾祥集》七十六卷。
《地形志》八十七卷。庾季才撰。
《海中仙人占灾祥书》三卷。
《周易占事》十二卷。汉魏郡太守京房撰。
《遁甲》三卷。梁有《遁甲经》十卷,《遁甲正经》五卷,《太一遁甲》一卷,亡。
《遁甲要用》四卷。葛洪撰。
《遁甲秘要》一卷。葛洪撰。
《遁甲要》一卷。葛洪撰。
《遁甲》三十三卷。后魏信都芳撰。
《三元遁甲》六卷。许昉撰。
《三元遁甲》六卷。陈员外散骑常侍刘毗撰。
《三元遁甲》二卷。梁《太一遁甲》一卷,《遁甲三元》三卷。
《三元九宫遁甲》二卷。梁有《遁甲三元》三卷,亡。
《三正遁甲》一卷。杜仲撰。
《遁甲》三十五卷。
《遁甲时下决》三十三卷。
《阴阳遁甲》十四卷。
《遁甲正经》三卷。梁五卷。
《遁甲经》十卷。
《遁甲开山图》一卷。梁《遁甲开山经图》一卷。
《遁甲九星历》一卷。
《遁甲三奇》三卷。
《遁甲推时要》一卷。
《遁甲三元九甲立成》一卷。
《杂遁甲》五卷。梁九卷。《遁甲经外篇》一百卷,《六甲隐图》并《遁甲图》二卷,亡。
《阳遁甲》九卷。释智海撰。
《阴遁甲》九卷。
《武王须臾》二卷。
《六壬式经杂占》九卷。梁有《六壬式经》三卷,亡。
《六壬释兆》六卷。
《破字要决》一卷。
《桓安吴式经》一卷。梁有《杂式占》五卷,《式经杂要》《决式立成》各九卷,《式王历》《伍子胥式经章句》《起射覆式》《越相范蠡玉笥式》,各二卷,亡。
《光明符》十二卷。录一卷,梁简文帝撰。
《龟经》二卷。晋掌卜大夫史苏撰。梁有《史苏龟经》十卷;《龟决》二卷,葛洪撰;《管郭近要决》《龟音色》《九宫著龟序》各一卷;《龟卜要决》《龟图五行九亲》各四卷;又《龟亲经》三十卷,周子曜撰。亡。
《史苏沉思经》一卷。
《龟卜五兆动摇决》一卷。
《周易占》十二卷。京房撰。梁《周易妖占》十三卷,京房撰。
《周易守林》三卷。京房撰。
《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房撰。《七录》云伏万寿撰。
《周易飞候》九卷。京房撰。梁有《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亡。
《周易飞候》六卷。京房撰。
《周易四时候》四卷。京房撰。
《周易错卦》七卷。京房撰。
《周易混沌》四卷。京房撰。
《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
《周易逆刺占灾异》十二卷。京房撰。
《周易占》一卷。张浩撰。
《周易杂占》十三卷。
《周易杂占》十一卷。
《周易杂占》九卷。尚广撰。梁有《周易杂占》八卷,武靖撰。亡。
《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
《易林变占》十六卷。焦赣撰。
《易林》二卷。费直撰。梁五卷。
《易内神筮》二卷。费直撰。梁有《周易筮占林》五卷,费直撰,亡。
《易新林》一卷。后汉方士许峻等撰。梁十卷。
《易灾条》二卷。许峻撰。
《易决》一卷。许峻撰。梁有《易杂占》七卷,许峻撰,又《易要决》三卷,亡。
《周易通灵决》二卷。魏少府丞管辂撰。
《周易通灵要决》一卷。管辂撰。
《周易集林律历》一卷。虞翻撰。梁有《周易筮占》二十四卷,晋徵士徐苗撰,亡。
《周易新林》四卷。郭璞撰。梁有《周易杂占》十卷,葛洪撰。亡。
《周易新林》九卷。郭璞撰。梁有《周易林》五卷,郭璞撰,亡。
《易洞林》三卷。郭璞撰。
《周易新林》一卷。
《周易新林》二卷。
《易林》三卷。鲁洪度撰。
《周易林》十卷。梁《周易林》三十三卷,录一卷。
《易赞林》二卷。
《易立成林》二卷。郭氏撰。
《易立成》四卷。
《易玄成》一卷。
《周易立成占》三卷。颜氏撰。
《神农重卦经》二卷。
《文王幡音》一卷。
《易三备》三卷。
《易三备》一卷。
《易占》三卷。
《易射覆》二卷。
《易射覆》一卷。
《周易孔子通覆决》三卷。颜氏撰。
《易林要决》一卷。
《易要决》二卷。梁有《周易历》《周易初学筮要法》各一卷。
《周易髓脑》二卷。
《易脑经》一卷。郑氏撰。
《周易玄品》二卷。
《易律历》一卷。虞翻撰。
《易历》七卷。
《易历决疑》二卷。
《周易卦林》一卷。
《洞林》三卷。梁元帝撰。
《连山》三十卷。梁元帝撰。
《杂筮占》四卷。
《五兆算经》一卷。
《十二灵棋卜经》一卷。梁有《管公明算占书》一卷,《五行杂卜经》十卷,亡。
《京君明推偷盗书》一卷。
《天皇大神气君注历》一卷。
《太史公万岁历》一卷。
《千岁历祠》一卷。任氏撰。
《万岁历祠》二卷。
《万年历二十八宿人神》一卷。
《六甲周天历》一卷。孙僧化撰。
《六十甲子历》八卷。
《历祀》一卷。
《田家历》十二卷。
《三合纪饥穰》一卷。
《师旷书》三卷。
《海中仙人占灾祥书》三卷。
《东方朔占》二卷。
《东方朔书》二卷。
《东方朔书钞》二卷。
《东方朔历》一卷。
《东方朔占候水旱下人善恶》一卷。梁有《择日书》十卷,《太岁所在占善恶书》一卷,亡。
《杂忌历》二卷。魏光禄勋高堂隆撰。
《百忌大历要钞》一卷。
《百忌历术》一卷。
《百忌通历法》一卷。梁有《杂百忌》五卷。亡。
《历忌新书》十二卷。
《太史百忌历图》一卷。梁有《太史百忌》一卷,亡。
《杂杀历》九卷。梁有《秦灾异》一卷,后汉中郎郗萌撰;《后汉灾异》十五卷,《晋灾异簿》二卷,《宋灾异簿》四卷,《杂凶妖》一卷,《破书》《玄武书契》各一卷。亡。
《二仪历头堪余》一卷。
《堪余历》二卷。
《注历堪余》一卷。
《地节堪余》二卷。
《堪余历注》一卷。
《堪余》四卷。
《大小堪余历术》一卷。梁《大小堪余》三卷。
《四序堪余》二卷。殷绍撰。梁有《堪余天赦书》七卷,《杂堪余》四卷,亡。
《八曾堪余》一卷。
《杂要堪余》一卷。
《元辰五罗算》一卷。
《孝经元辰》四卷。梁有《五行元辰厄会》十三卷,《孝经元辰会》九卷,《孝经元辰决》一卷,亡。
《元辰历》一卷。
《杂元辰禄命》二卷。
《湴河禄命》三卷。梁有《五行禄命厄会》十卷。,亡。
《乾坤气法》一卷。许辩撰。
《易通统卦验玄图》一卷。
《易通统图》二卷。
《易新图序》一卷。
《易通统图》一卷。
《易八卦命录斗内图》一卷。郭璞撰。
《易斗图》一卷。郭璞撰。
《易八卦斗内图》二卷。
《八卦斗内图》二卷。梁有《周易八卦五行图》《周易斗中八卦绝命图》《周易斗中八卦推游年图》各一卷,亡。
《周易分野星图》一卷。
《举百事略》一卷。
《五姓岁月禁忌》一卷。
《举百事要》一卷。
《嫁娶经》四卷。
《阴阳婚嫁书》四卷。
《杂阴阳婚嫁书》三卷。
《婚嫁书》二卷。
《婚嫁黄籍科》一卷。
《六合婚嫁历》一卷。梁《六合婚嫁书》及图,各一卷。
《嫁娶迎书》四卷。
《杂婚嫁书》六卷。
《嫁娶阴阳图》二卷。
《阴阳嫁娶图》二卷。
《杂嫁娶房内图术》四卷。
《九天嫁娶图》一卷。
《六甲贯胎书》一卷。
《产乳书》二卷。
《产经》一卷。
《推产妇何时产法》一卷。王琛撰。
《推产法》一卷。
《杂产书》六卷。
《生产符仪》一卷。
《产图》二卷。
《杂产图》四卷。
《拜官书》三卷。
《临官冠带书》一卷。
《仙人务子传神通黄帝登坛经》一卷。
《坛经》一卷。四等撰。
《登坛经》三卷。
《五姓登坛图》一卷。
《登坛文》一卷。梁有《二公地基》一卷,《杂地基立成》五卷,《八神图》二卷,《十二属神图》一卷,亡。
《沐浴书》一卷。梁有《裁衣书》一卷,亡。
《占梦书》三卷。京房撰。
《占梦书》一卷。崔元撰。
《竭伽仙人占梦书》一卷。
《占梦书》一卷。周宣等撰。
《新撰占梦书》十七卷。并目录。
《梦书》十卷。
《解梦书》二卷。
《海中仙人占体瞤及杂吉凶书》三卷。
《海中仙人占吉凶要略》二卷。
《杂占梦书》一卷。梁有《师旷占》五卷,《东方朔占》七卷,《黄帝太一杂占》十卷,《和菟鸟鸣书》《王乔解鸟语经》《騑书》《耳鸣书》《目瞤书》各一卷,《董仲舒请祷图》三卷,亡。
《灶经》十四卷。梁简文帝撰。梁又有《祠灶书》一卷,《六甲祀书》二卷,又有《太玄禁经》《白兽七变经》《墨子枕中五行要记》《淮南万毕经》《淮南变化术》《陶朱变化术》各一卷,《三五步刚》三十卷,《五行变化墨子》五卷,《淮南中经》四卷,《六甲隐形图》五卷,太史公《素王妙论》二卷,亡。
《瑞应图》三卷。
《瑞图赞》二卷。梁有孙柔之《瑞应图记》《孙氏瑞应图赞》各三卷,亡。
《祥瑞图》十一卷。
《祥瑞图》八卷。侯亶撰。
《芝英图》一卷。
《祥异图》十一卷。
《灾异图》一卷。
《地动图》一卷。
《张掖郡玄石图》一卷。高堂隆撰。
《张掖郡玄石图》一卷。孟众撰。梁有《晋玄石图》一卷,《晋德易天图》二卷,亡。
《天镜》二卷。
《乾坤镜》二卷。梁《天镜》《地镜》《日月镜》《四规镜经》各一卷,《地镜图》六卷,亡。
《望气书》七卷。
《云气占》一卷。梁《望气相山川宝藏秘记》一卷,《仙宝剑经》二卷,亡。
《地形志》八十卷。庾季才撰。
《宅吉凶论》三卷。
《相宅图》八卷。
《五姓墓图》一卷。梁有《冢书》《黄帝葬山图》各四卷,《五音相墓书》五卷,《五音图墓书》九十一卷,《五姓图山龙》及《科墓葬不传》各一卷,《杂相墓书》四十五卷,亡。
《相书》四十六卷。
《相经要录》二卷。萧吉撰。《相经》三十卷,钟武隶撰;《相书》十一卷,樊、许、唐氏《武王相书》一卷,《杂相书》九卷,《相书图》七卷。亡。
《相手板经》六卷。梁《相手板经》《受版图》、韦氏《相板印法指略抄》、魏征东将军程申伯《相印法》各一卷,亡。
《大智海》四卷。
《白泽图》一卷。
《相马经》一卷。梁有《伯乐相马经》《阙中铜马法》《周穆王八马图》《齐侯大夫宁戚相牛经》《王良相牛经》《高堂隆相牛经》《淮南八公相鹄经》《浮丘公相鹤书》《相鸭经》《相鸡经》《相鹅经》《相贝经》《祖暅权衡记》《称物重率术》各二卷,《刘潜泉图记》三卷,亡。
——右二百七十二部,合一千二十二卷。
医方者,所以除疾病,保性命之术者也。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乐好恶之情。节而行之,则和平调理,专壹其情,则溺而生火。是以圣人原血脉之本,因针石之用,假药物之滋,调中养气,通滞解结,而反之于素。其善者,则原脉以知政,推疾以及国。《周官》:医师之职"掌聚诸药物,凡有疾者治之",是其事也。鄙者为之,则反本伤性。故曰:"有疾不治,恒得中医。
《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黄帝甲乙经》十卷。音一卷。梁十二卷。
《黄帝八十一难》二卷。梁有《黄帝众难经》一卷,吕博望注,亡。
《黄帝针经》九卷。梁有《黄帝针炙经》十二卷,徐悦、龙衔素《针经并孔穴暇蟆图》三卷,《杂针经》四卷,程天祚《针经》六卷,《灸经》五卷,《曹氏灸方》七卷,秦承祖《偃侧杂针灸经》三卷,亡。
《徐叔响针灸要钞》一卷。
《玉匮针经》一卷。
《赤乌神针经》一卷。
《岐伯经》十卷。
《脉经》十卷。王叔和撰。
《脉经》二卷。梁《脉经》十四卷,又《脉生死要诀》二卷;又《脉经》六卷,黄公兴撰;《脉经》六卷,秦承祖撰;《脉经》十卷,康普思撰。亡。
《黄帝流注脉经》一卷。梁有《明堂流注》六卷,亡。
《明堂孔穴》五卷。梁《明堂孔穴》二卷,《新撰针灸穴》一卷,亡。
《明堂孔穴图》三卷。
《明堂孔穴图》三卷。梁有《偃侧图》八卷,又《偃侧图》二卷。
《神农本草》八卷。梁有《神农本草》五卷,《神农本草属物》二卷,《神农明堂图》一卷,《蔡邕本草》七卷,《华佗弟子吴普本草》六卷,《陶隐居本草》十卷,《随费本草》九卷,《秦承祖本草》六卷,《王季璞本草经》三卷,《李譡之本草经》《谈道术本草经钞》各一卷,《宋大将军参军徐叔响本草病源合药要钞》五卷,《徐叔响等四家体疗杂病本草要钞》十卷,《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二卷,《甘浚之痈疽耳眼本草要钞》九卷,《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七卷,《赵赞本草经》一卷,《本草经轻行》《本草经利用》各一卷,亡。
《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甄氏本草》三卷。
《桐君药录》三卷。梁有《云麾将军徐滔新集药录》四卷,《李譡之药录》六卷,《药法》四十二卷,《药律》三卷,《药性》《药对》各二卷,《药目》三卷,《神农采药经》二卷,《药忌》一卷,亡。
《太清草木集要》二卷。陶隐居撰。
《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梁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亡。
《华佗方》十卷。吴普撰。佗,后汉人。梁有《华佗内事》五卷,又《耿奉方》六卷,亡。
《集略杂方》十卷。
《杂药方》一卷。梁有《杂药方》四十六卷。
《杂药方》十卷。
《寒食散论》二卷。梁有《寒食散汤方》二十卷,《寒食散方》一十卷,《皇甫谧、曹翕论寒食散方》二卷,亡。
《寒食散对疗》一卷。释道洪撰。
《解寒食散方》二卷。释智斌撰。梁《解散论》二卷。
《解寒食散论》二卷。梁有《徐叔响解寒食散方》六卷,《释慧义寒食解杂论》七卷,亡。
《杂散方》八卷。梁有《解散方》《解散论》各十三卷,《徐叔响解散消息节度》八卷,《范氏解散方》七卷,《解释慧义解散方》一卷,亡。
《汤丸方》十卷。
《杂丸方》十卷。梁有《百病膏方》十卷,《杂汤丸散酒煎薄帖膏汤妇人少小方》九卷,《羊中散杂汤丸散酒方》一卷,《疗下汤丸散方》十卷。
《石论》一卷。
《医方论》七卷。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徐文伯辨伤寒》各一卷,《伤寒总要》二卷,《支法存申苏方》五卷,《王叔和论病》六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徐叔响、谈道述、徐悦体疗杂病疾源》三卷,《甘浚之痈疽部党杂病疾源》三卷,《府藏要》三卷,亡。
《肘后方》六卷。葛洪撰。梁二卷。《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九卷,亡。
《姚大夫集验方》十二卷。
《范东阳方》一百五卷。录一卷。范汪撰。梁一百七十六卷。梁又有《阮河南药方》十六卷,阮文叔撰;《释僧深药方》三十卷,《孔中郎杂药方》二十九卷,《宋建平王典术》一百二十卷;《羊中散药方》三十卷,羊欣撰;《褚澄杂药方》二十卷,齐吴郡太守褚澄撰。亡。
《秦承祖药方》四十卷。见三卷。梁有《阳眄药方》二十八卷,《夏侯氏药方》七卷,《王季琰药方》一卷,《徐叔响杂疗方》二十二卷,《徐叔响杂病方》六卷,《李譡之药方》一卷,《徐文伯药方》二卷,亡。
《胡洽百病方》二卷。梁有《治卒病方》一卷;《徐奘要方》一卷,无锡令徐奘撰;《辽东备急方》三卷,都尉臣广上;《殷荆州要方》一卷,殷仲堪撰。亡。
《俞氏疗小儿方》四卷。梁有《范氏疗妇人药方》十一卷,《徐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三十七卷,《疗少小杂方》二十卷,《疗少小杂方》二十九卷,《范氏疗小儿药方》一卷,《王末疗小儿杂方》十七卷,亡。
《徐嗣伯落年方》三卷。梁有《徐叔响疗脚弱杂方》八卷,《徐文伯辨脚弱方》一卷,《甘浚之疗痈疽金创要方》十四卷,《甘浚之疗痈疽毒惋杂病方》三卷,《甘伯齐疗痈疽金创方》十五卷。亡。
《陶氏效验方》六卷。梁五卷。梁又有《疗目方》五卷,《甘浚之疗耳眼方》十四卷,《神枕方》一卷,《杂戎狄方》一卷,宋武帝撰;《摩诃出胡国方》十卷,摩诃胡沙门撰;又《范晔上香方》一卷,《杂香膏方》一卷。亡。
《彭祖养性经》一卷。
《养生要集》十卷。张湛撰。
《玉房秘决》十卷。
《墨子枕内五行纪要》一卷。梁有《神枕方》一卷,疑此即是。
《如意方》十卷。
《练化术》一卷。
《神仙服食经》十卷。
《杂仙饵方》八卷。
《服食诸杂方》二卷。梁有《仙人水玉酒经》一卷。
《老子禁食经》一卷。
《崔氏食经》四卷。
《食经》十四卷。梁有《食经》二卷,又《食经》十九卷;《刘休食方》一卷,齐冠军将军刘休撰。亡。
《食馔次第法》一卷。梁有《黄帝杂饮食忌》二卷。
《四时御食经》一卷。梁有《太官食经》五卷,又《太官食法》二十卷,《食法杂酒食要方白酒》并《作物法》十二卷,《家政方》十二卷,《食图》《四时酒要方》《白酒方》《七日面酒法》《杂酒食要法》《杂藏酿法》《杂酒食要法》《酒》并《饮食方》《絺及铛蟹方》《羹翙法》《膢朐法》《北方生酱法》各一卷,亡。
《疗马方》一卷。梁有《伯乐疗马经》一卷,疑与此同。
《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起注。
《脉经》二卷。徐氏撰。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
《脉经决》二卷。徐氏新撰。
《脉经钞》二卷。许建吴撰。
《黄帝素问女胎》一卷。
《三部四时五藏辨诊色决事脉》一卷。
《脉经略》一卷。
《辨病形证》七卷。
《五藏决》一卷。
《论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
《服石论》一卷。
《痈疽论方》一卷。
《五藏论》五卷。
《虐论并方》一卷。
《神农本草经》三卷。
《本草经》四卷。蔡英撰。
《药目要用》二卷。
《本草经略》一卷。
《本草》二卷。徐太山撰。
《本草经类用》三卷。
《本草音义》三卷。姚最撰。
《本草音义》七卷。甄立言撰。
《本草集录》二卷。
《本草钞四卷》四卷。
《本草杂要决》一卷。
《本草要方》三卷。甘浚之撰。
《依本草录药性》三卷。录一卷。
《灵秀本草图》六卷。原平仲撰。
《芝草图》一卷。
《入林采药法》二卷。
《太常采药时月》一卷。
《四时采药及合目录》四卷。
《药录》二卷。李密撰。
《诸药异名》八卷。沙门行矩撰。本十卷,今阙。
《诸药要性》二卷。
《种植药法》一卷。
《种神芝》一卷。
《药方》二卷。徐文伯撰。
《解散经论并增损寒食节度》一卷。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
《徐氏杂方》一卷。
《少小方》一卷。
《疗小儿丹法》一卷。
《徐太山试验方》二卷。
《徐文伯疗妇人瘕》一卷。
《徐太山巾箱中方》三卷。
《药方》五卷。徐嗣伯撰。
《堕年方》二卷。徐太山撰。
《效验方》三卷。徐氏撰。
《杂要方》一卷。
《玉函煎方》五卷。葛洪撰。
《小品方》十二卷。陈延之撰。
《千金方》三卷。范世英撰。
《徐王方》五卷。
《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十卷。
《徐氏家传秘方》二卷。
《药方》五十七卷。后魏李思祖撰。本百一十卷。
《禀丘公论》一卷。
《太一护命石寒食散》二卷。宋尚撰。
《皇甫士安依诸方撰》一卷。
《序服石方》一卷。
《服玉方法》一卷。
《刘涓子鬼遗方》十卷。龚庆宣撰。
《疗痈经》一卷。
《疗三十六瘘方》一卷。
《王世荣单方》一卷。
《集验方》十卷。姚僧垣撰。
《集验方》十二卷。
《备急单要方》三卷。许澄撰。
《药方》二十一卷。徐辨卿撰。
《名医集验方》六卷。
《名医别录》三卷。陶氏撰。
《删繁方》十三卷。谢士秦撰。
《吴山居方》三卷。
《新撰药方》五卷。
《疗痈疽诸疮方》二卷。秦政应撰。
《单复要验方》二卷。释莫满撰。
《释道洪方》一卷。
《小儿经》一卷。
《散方》二卷。
《杂散方》八卷。
《疗百病杂丸方》三卷。释昙鸾撰。
《疗百病散》三卷。
《杂汤方》十卷。成毅撰。
《杂疗方》十三卷。
《杂药酒方》十五卷。
《赵婆疗漯方》一卷。
《议论备豫方》一卷。于法开撰。
《扁鹊陷水丸方》一卷。
《扁鹊肘后方》三卷。
《疗消渴众方》一卷。谢南郡撰。
《论气治疗方》一卷。释昙鸾撰。
《梁武帝所服杂药方》一卷。
《大略丸》五卷。
《灵寿杂方》二卷。
《经心录方》八卷。宋侠撰。
《黄帝养胎经》一卷。
《疗妇人产后杂方》三卷。
《黄帝明堂偃人图》十二卷。
《黄帝针灸虾蟆忌》一卷。
《明堂虾蟆图》一卷。
《针灸图要决》一卷。
《针灸图经》十一卷。本十八卷。
《十二人图》一卷。
《针灸经》一卷。
《扁鹊偃侧针灸图》三卷。
《流注针灸》一卷。
《曹氏灸经》一卷。
《偃侧人经》二卷。秦承祖撰。
《华佗枕中炙刺经》一卷。
《谢氏针经》一卷。
《殷元针经》一卷。
《要用孔穴》一卷。
《九部针经》一卷。
《释僧匡针灸经》一卷。
《三奇六仪针要经》一卷。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人图》一卷。
《老子石室兰台中治癞符》一卷。
《龙树菩萨药方》四卷。
《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目一卷。本二十五卷。
《香山仙人药方》十卷。
《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
《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本十二卷。
《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
《婆罗门药方》五卷。
《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二卷。目一卷。本三卷。
《乾陀利治鬼方》十卷。
《新录乾陀利治鬼方》四卷。本五卷,阙。
《伯乐治马杂病经》一卷。
《治马经》三卷。俞极撰,亡。
《治马经》四卷。
《治马经目》一卷。
《治马经图》二卷。
《马经孔穴图》一卷。
《杂撰马经》一卷。
《治马牛驼骡等经》三卷。目一卷。
《香方》一卷。宋明帝撰。
《杂香方》五卷。
《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
《食经》三卷。马琬撰。
《会稽郡造海味法》一卷。
《论服饵》一卷。
《淮南王食经》并目百六十五卷。大业中撰。
《膳羞养疗》二十卷。
《金匮录》二十三卷。目一卷。京里先生撰。
《练化杂术》一卷。陶隐居撰。
《玉衡隐书》七十卷。目一卷。周弘让撰。
《太清诸丹集要》四卷。陶隐居撰。
《杂神丹方》九卷。
《合丹大师口诀》一卷。
《合丹节度》四卷。陶隐居撰。
《合丹要略序》一卷。孙文韬撰。
《仙人金银经并长生方》一卷。
《狐刚子万金决》二卷。葛仙公撰。
《杂仙方》一卷。
《神仙服食经》十卷。
《神仙服食神秘方》二卷。
《神仙服食药方》十卷。抱朴子撰。
《神仙饵金丹沙秘方》一卷。
《卫叔卿服食杂方》一卷。
《金丹药方》四卷。
《杂神仙丹经》十卷。
《杂神仙黄白法》十二卷。
《神仙杂方》十五卷。
《神仙服食杂方》十卷。
《神仙服食方》五卷。
《服食诸杂方》二卷。
《服饵方》三卷。陶隐居撰。
《真人九丹经》一卷。
《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一卷。
《练宝法》二十五卷。目三卷。本四十卷,阙。
《太清璇玑文》七卷。冲和子撰。
《陵阳子说黄金秘法》一卷。
《神方》二卷。
《狐子杂决》三卷。
《太山八景神丹经》一卷。
《太清神丹中经》一卷。
《养生注》十一卷。目一卷。
《养生术》一卷。翟平撰。
《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
《引气图》一卷。
《道引图》三卷。立一,坐一,卧一。
《养身经》一卷。
《养生要术》一卷。
《养生服食禁忌》一卷。
《养生传》二卷。
《帝王养生要方》二卷。萧吉撰。
《素女秘道经》一卷。并《玄女经》。
《素女方》一卷。
《彭祖养性》一卷。
《郯子说阴阳经》一卷。
《序房内秘术》一卷。葛氏撰。
《玉房秘决》八卷。
《徐太山房内秘要》一卷。
《新撰玉房秘决》九卷。
《四海类聚方》二千六百卷。
《四海类聚单要方》三百卷。
——右二百五十六部,合四千五百一十卷。
凡诸子,合八百五十二部,六千四百三十七部。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医方,圣人之政也,所施各异。世之治也,列在众职,下至衰乱,官失其守。或以其业游说诸侯,各崇所习,分镳并骛。若使总而不遗,折之中道,亦可以兴化致治者矣。《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