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玉米地
要说贵州印象,那里的玉米庄稼地给我印象最深。
旅游大巴所经过的路途中,处处可见到玉米地,在一个个山坡上、一座座宅院旁。贵州俗话说“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田地依坡而建,被修成了梯田的模样。那些玉米地通常不大,一块块点缀在田间、屋旁,好像是利用边角余料来种植。我感到奇怪的是有那么多玉米地,车子一路开过去,两个多小时,随时可见,漫山遍野都有,家家户户都有。还看到,有的人家在门前空地上晒玉米子,或是坐在门口,在把收下来的玉米棒子一粒粒剥下来,想必是要晒干。晒干的玉米是不是就是他们的粮食呢?怎么吃呢?还是磨成玉米粉?可惜,我没有机会去问这些老乡,要是去问,恐怕他们也不屑回答你的。30年前,我在玉米田里干过活。不过对于玉米田的如何成长,我是相忘太久了。
我们这个团的导游小陆,将近30岁模样的她已经做了8年的导游了,8年前是老师。她个头矮,眼睛大,说话就笑容可掬。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她贼精灵呢,就是要将我们往她的思路上引导。我是蛮佩服她的水平,在车上,她介绍起贵州的风土人情、风光名胜,说个一个多小时精神不显疲惫,音色、音量以及表情一如开始,反倒是我们不适应旅途生活,纷纷打起瞌睡。
贵州方言称男生和女生为钉子和钳子,女生是钉子。男生看中某女生,想接近她,取悦她,那就叫拔钉子。贵阳的时尚商业区街头是年轻人的世界,他们快乐自信,女生主动吻男生的镜头不稀奇。“爽爽的贵阳”是贵阳推销自己的广告语。说的是在大热天,那里的气温也不会让人难受,是避暑的好地方。但贵阳市场物价可比上海,使人有些不明白,何以收入水平远低于上海,消费水准那么高呢?花江狗肉、乌江鱼、酸汤鱼是贵州的三大名菜,说穿了是向旅游者推销的三道菜。乌江鱼自然是在乌江边的饭馆里出产,几十斤重的乌江鱼很多。吃法是火锅汤鱼,放很多辣子,可以加豆腐,那种豆腐特别香醇地道。还有卤猪爪随处可见,给我印象较深。入夜,市中心小吃大排档一条街那里,几乎每个摊位都有红烧卤猪爪;我们所看到的小饭馆,不论在遵义,还是在青岩古镇,都少不了卤猪爪。我奇怪,怎么会有那么多?那猪肉都到哪里去了?我从不喜欢吃猪爪,没这个福气品尝贵州猪爪的滋味。
一天早上,我从宾馆出来后溜达到了附近的河滨公园,发现那里是退休人的天下。山坡的树阴里挂满了鸟笼,老人们在莺歌燕舞声中闲坐或弈棋。另一处,是乐器爱好者集聚地方,几个拉二胡的,还有一个吹黑管的,在合奏一只二胡曲子。跳集体舞的、跳交谊舞的、耍剑舞的,分别有自己的地盘,在融融阳光下,妇女同志们跳得舞得怡然自得。老头们玩羽毛球,打得还真不错。我感到了贵阳人的心态随和,知足,所以快乐,从容。
镇山村是布依族人的村落,依偎在江边。村子不大,短短半小时吧,我们先后看到了两个痴呆人。会不会是近亲结婚的结果?文化是生活温饱之后美化生活方式的表现,其中有个习惯问题,也叫历史传统。如同世界各地文化是平等的,农村、城市文化本无贵贱优劣之区分,但文化风格的差异,富裕者的外来文化不断侵蚀本土相对贫困者的文化确是事实。人的本性好张显,觉得自己的文化最好,人家都应学习。穿行在村子里,我想文明的逼近对这里的村民来说,失落多些,还是幸福多些?买了阿婆出售的一串小玉米,紫红色的,五元钱一串。
兴许正是贵州离沿海城市远,贵州人淳朴气息突出。比如有天晚上,我出去看贵阳市面,结果迷了路,向一个妇女问路。她并不熟悉我说的那条路,但很是热心地估计、猜测、出主意,好像很遗憾未能肯定地指引我正确方向。这反倒让我觉得欠了她的情。从做买卖的情形看,也能感觉到贵阳人的本分。
在遵义游览时,我买了只玉米,非常得檽软、香甜,从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玉米棒,只要两元钱,太合算了。后来在天河潭玩时又买玉米吃。那里很多妇人,还有女孩子,都挎着篮子向旅游者积极兜售热乎乎的玉米棒。玉米是她们维持生计的重要食物啊。
我知道,以后但凡吃玉米时,就会想起贵州的玉米地,想起那里的人,玉米那般淳朴、香甜。贵州那么美丽的自然山水,那里的人当然好。
-
Wendy.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13 0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