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论文与电影,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影响
安德烈·巴赞是电影史上伟大的理论家,他提出了众多关于电影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如“电影的认识”、“长镜头纪实美学”等。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影本体认识
中国电影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发展,多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原则,自己摸索出一条“影戏观”的发展道路。二战后随着巴赞理论的成熟,《电影手册》的创办,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启发,中国第四、五代导演开始了对电影本体的重新认识。
白景晟发表《丢掉戏剧的拐杖》文章,认为电影应区别于戏剧,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并且电影《人、鬼、情》中,导演黄蜀芹采用戏中戏,以及梦境、戏曲表演等多种形式,对于电影与戏曲的结合和各自特征的使用都十分恰当。
二、电影语言的创新
巴赞曾提出《“完整电影”的神话》中对于电影心理是人们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这对于中国第五代导演创作现实主义作品,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中,他极力复原了陕北民俗嫁娶、摔碗酒等,以满足观众对于现实复现的渴望。
并且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也影响第五代导演长镜头使用,如陈凯歌《黄土地》中腰鼓长镜头的运用。
三、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性
巴赞的长镜头运用以及场面调度等众多理论主张都在为观众打造一种双向的观影体验,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封闭叙事结构,采用多线性、暧昧性、开放式结构来引起观众主观参与的可能。在电影创作中中国导演宁浩拍摄《疯狂的石头》采用漫画风格、悬疑叙事,与观众之间的亲近性增强。
巴赞的电影理论与实践方法影响了中国电影长久的发展,并会延续至将来,助力中国电影强国目标实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