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26) - 异法方宜论篇之东南西北中
十二、异法方宜论篇

十二-1、东方
原文: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倪师注释:
许多医师治病时,同样的病,有时方法不同,但病人皆会痊愈,这是为何呢?
岐伯回答道,那是因为各地方环境不同而造成的。例如东方之地,乃日出之地,是天地阴阳始生之地,近海岸边,也为鱼盐生产之地。居此之民嗜食鱼类且嗜咸味,人民皆安居此处,且对此食物满足而习惯。鱼类贪物,能使人中焦气热,咸味能使血变粘稠,所以人民因过食鱼类与咸味,造成皮肤黑且纹理粗糙,其所得大都是痈疡之类的病症。此际治法直靠针灸,所以针灸的技术就是自东方发展来的。
课堂笔记:
1.“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为什么叫异法方宜论?医生治同样的病,有各种不同的治法,都可以治好,为什么?
3.“鱼者,使人热中”,热中,即阴不足,阳有余。反过来,如果有个人阴太盛、阳不足,就可以让他多吃鱼,因为鱼的性,就是吃了会热中。
4.“盐者胜血”,海盐吃太多了,咸味能够胜血。所以舔血的味道是咸的。你吃一定要吃盐,但不能太过,太咸也不行。
5.“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东方住的人都是在海边,皮肤比较黑,所以容易得到痈疡的病,即发脓、化脓。因为热中就是湿热比较盛。
十二-2、西方、北方、南方
原文:
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倪师注释:
西域的地方,是出产金属和玉器的地方,砂石居多;是日落之地,也就是天阳地阴收隐之所。人民居在山陵之上,多风吹,土质水份少而坚硬,人民不穿细丝绸做的衣服,穿皮毛之衣而坐在地上。人民喜食肉类与酥酪等物,造成脂肪层较厚,所以邪气自外入侵身体内的病较少,体内发生的病较多,此时治病之药宜用较强烈且带有毒性的汤药内服入体内,是故强烈的毒蘖(niè)皆自西域传来。
北部地区,乃天寒地冻之所,天阳地阴所闭藏的地方。地势较高,处处山陵,因日光较少,天寒地冻,人民乐于居住帐棚中,处野地上,而以奶酪油脂类食物较多,人们常因寒气深入体内,面呈现胀满之病。此时必治以艾灸热熏方有效。所以艾灸热熨皆自北方传来。
南方地域是天阳高广,万物茂盛之地,该地区处于水份多且地势低洼之处,土质柔软且湿润,常年多雾及露水。人民食酸味及发酵后之食物较多,所以居民大多出现皮肤纹理细密,皮呈红色之日晒现象,因此多易发生痉挛麻痹的病症,此际较适合使用细针治疗较为妥当。所以世传九针之术,是由南方传入的。
课堂笔记:
1.“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西方属于金玉之城,因为它是沙石的地方,产金玉,像新疆的和田玉。
2.“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他们住在高山的地方,风雨比较多,水土很刚强。
3.“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这些居民不穿我们平时穿的衣服,而是穿皮毛衣服,住在山上。华食,即吃很丰盛的食物,脂肥,即吃很多肉类。
4.“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因为气候的关系,他的表非常强,生病都从内发,内发的病要治宜毒药。
5.“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治发表的病都不会用毒药,但治内病/内科病一定要用毒药。现代中医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剂量还有时机。我们用毒药是一剂药马上要好,恰到好处地把那个浊排掉,精神就会恢复很快。
6.中药的毒和西药的毒不一样。西药的毒非常得毒,所以它很小一颗,这个毒进到身体里的破坏力很大。它表面上的目标可能是降胆固醇、降血糖,但它还会造成其他的后遗症,下去控制不了。比如“美国仙丹”类固醇,每一个人吃了都变成“月亮脸”——脸都变得很肥大,脸是六阳的交汇的地方,阳都破坏掉了。所以西药是漫无目的的,它看起来很精细,实际上非常得粗糙。中医则非常精细,我们要这个药到哪边,它就到哪边,很听话的。正因为我们药效非常精细,非常了解内臓,所以我们用药变得非常简单,治病也变得非常简单。
7.“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居住在荒郊野外的地方,内臓就比较寒。我们用灸来治寒症是最好。热症则用针比较多。
8.“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我们讲东西南北,就配合着春夏秋冬与生长收藏。南方是长的所在,等于夏天。
9.“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南方很多地方起雾露。南方的人们比较喜欢吃酸,还有一些胕类的,即食物发酵过的东西。所以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的皮肤纹理都比较细腻。
10.“其病挛痹,其治宜微。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南方是阳热,太阳比较多,一般来说这里的人容易发生的是痉挛和麻痹的病。这时我们用微针来治疗。所以九针也是从南方传进来的。
11.在热带地方针用得很多;北方很冷,用灸比较好。
十二-3、中央
原文: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倪师注释:
位居中央地区之人民,因地势平坦,湿气适中,物产丰盛,是天地交气最和之地。故物产也多而复杂,人民居此因食物较杂,劳动较少,多出现肌肉痿缩、往来寒热之病症,治法宜用呼吸导引活动四肢等功夫方法。所以导引术及按蹻功夫皆自此生。
因而圣人知此因,就混合各地之方术用以治疗,视病人状况各取所宜,所以有出现治疗方法不同,而病却痊愈的现象。故治病时能考虑到病人生活起居、环境状况之医师,对不同病人施用不同之术,乃是知道治疗方法之高明医师也。
课堂笔记:
1.“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在中央,土什么都长——土生万物,所以取得食物太容易,这里的人就不像住在东西南北方的人那么多劳动工作。这种人病得比较多的是痿厥寒热。即因为你没有充足的劳动、运动不多的意思。
2.“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导引按蹻,就是练功夫、运动。
3.“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此“圣人”不单单是指圣人,就是很好的医生,会看情形再治疗。我们要根据地方的不一样,使用的方法不一样,而得的病统统会好,因时因地制宜。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