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西蒙的爸爸》:从弃妇到白月光 这个姑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比赛中,伊朗足球队首战英格兰队获胜后,当主办方奏响伊朗国歌的时候,全体球员却做出惊人举动,他们默不作声,没有任何人开口吟唱自己的国歌。
这在任何国际赛事中,都是足以震惊四座的举动,因为参赛往往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运动员的一举一动更是一个国家威严的体现。
伊朗球员们,在举世瞩目的场合之下,与自己“国家”的公然对抗,其背后原因深藏着对国内女性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女性反抗不公的支持。
2022年9月,伊朗一个年仅22岁的女孩阿米尼,因为“佩戴头巾不合规范”,遭到伊朗道德警察的逮捕,并在三天以后死于狱中。
原本正在读大学的年轻女孩,仅仅因为头巾佩戴问题,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让备受压迫的伊朗女性们愤然而起,发动了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1979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
这只不过是世界女性为自由平等而战的一个缩影,这场“粉色战争”持续的时间,几乎是和社会诞生齐步,艰难、漫长,未来也似乎没有尽头。
探究各国的女性生存和发展问题,其实不难看出,积弊已久的社会现实,在目前依然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女性想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得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尊重,往往需要付出的是更多不自由,就像100多年前,莫泊桑笔下的拉布朗肖特女士一样。
在名誉遭受不公的情感摧毁之后,能够力挽人生狂澜的方式,唯有坚强和极度的自爱。

一个叫西蒙的孩子要上学了,这本身就不是个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这个“西蒙”的入学,却在学校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中午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罢,学校大门便开了。孩子们挤作一团,争先恐后地都想快一些出门。
但是,他们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很快散开,各自回家吃饭,而是走出几步就停下来,聚拢成小组,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原来,这天上午,那个叫拉布朗肖特的,她的儿子西蒙入学了。”
对于西蒙的好奇与议论,源自于他是拉布朗肖特的儿子,而拉布朗肖特是一位遭受情感背叛的单亲妈妈,因为未婚夫的抛弃,她不得不独自一人生下孩子,并抚养他。
邻居家的家庭主妇们,在谈论起拉布朗肖特的遭遇时,虽然同样身为女人,但她们的态度里,对她是既同情,又轻蔑,似乎拉布朗肖特的存在,就是女性世界里离经叛道的代表。
妈妈们对拉布朗肖特的态度,让孩子们对这个并不熟识的阿姨,内心上也产生了某种轻蔑的态度,这份轻蔑就展现在他们在上学的时候,对西蒙无休止的羞辱上。
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孩子们就口口相传,西蒙是一个没有爸爸的野孩子,甚至因为爸爸去世了,而同样没有爸爸的孩子,都会觉得比西蒙高一等。
他们无休止的欺负西蒙,一次又一次的将西蒙的身世宣扬,甚至动粗霸凌这个孩子。没有其他原因,仅仅因为他是非婚生子,爸爸抛弃了他们娘俩。
“他的敌人们开始幸灾乐祸,像狂欢的野人一样自然而然地手拉起手,把他团团围住,一边欢快地跳,一边不停地唱:‘没爸爸!没爸爸!’”
这样日复一日的羞辱,让西蒙痛苦的不能自已,他甚至跑到河边,想要学之前跳河自杀的乞丐一样,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一天,他在河边上痛苦地哭泣,并且想要跳河时,菲利普出现了。
他得知西蒙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备受欺辱,想要跳河的时候,对这个孩子泛起了怜悯之心,当西蒙要求他做自己爸爸的时候,他答应着,并送孩子回家,心里却想着西蒙的妈妈。
“他们一起走了,汉子拉起小孩的手,微笑起来,因为去见见那个拉布朗肖特也不错,听说她曾是当地数得着的漂亮姑娘。
或许,在他心底里想的是,一个失过身的姑娘,可能会再次失身。”
是啊,善良的铁匠菲利普,竟然在怜悯之心中,生出一份龌龊的心思,一份毫无尊重可言的期待,期待那个漂亮的单亲妈妈,是个放荡之人,他便可以“为所欲为”。
可当他真正见到拉布朗肖特,却被她的严肃威严,吓得惊慌失措,才知道自己那一份见不得光的心思,在这个姑娘面前多么卑鄙。
“一个女人走了出来,铁匠立即敛起笑容,因为他一眼就看出不能和这个苍白的高个女子开玩笑。
只见她一脸严肃地站在门口,似乎是防止任何男人踏入这间屋子的门槛,在这里,她曾被另一个男人欺骗过。”
虽然被骗失身,还生下了孩子,可拉布朗肖特却并未因此,放弃自己名誉的重塑,哪怕是过着像在修道院般的生活,她也努力的给自己和儿子,营造一个从灵魂到肉体都干干净净的生活环境。
这份神圣的坚守和自爱,虽然没有让周遭的人忘却她的过去,却让人们不断地对她的遭遇,了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包容。
就当西蒙再次去铁匠铺寻找菲利普的时候,铁匠铺子里面的一群糙老爷们,给予了拉布朗肖特极高的评价。
“不管怎么说,拉布朗肖特是个正经的好姑娘,尽管身遭不幸,但她很坚强,人又规矩,就是个给正派男人准备的好媳妇。”
“那个姑娘失过身,但能怪她吗?之前那男人曾许诺要娶她的。像她这样的,我知道不止一个,如今都受人尊敬。”
“这可怜的女人,独自一个人生活,为了把孩子拉扯大,不知吃了多少苦。除了去教堂,她从不出家门。天才知道她为此流了多少眼泪。”
人们对拉布朗肖特的正面评价,也让曾经还犹犹豫豫的菲利普,下定决心,要做西蒙的爸爸,给这个漂亮、坚强又从骨子里洁身自爱的姑娘,一个温暖的家。
结局美好动人,过程却艰辛又让人觉得伟大,也许不够公平,在情感的问题上,女人原来那么弱势。
可也说明一个道理,即便在艰难的环境里,女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关爱,是我们保护自己,走出困局的有效方式。

平等和自由,是全人类所向往的理想权益,人们历经战争,建立各式各样的社会体制,稳固自我的社会体系,都想在一个安定的环境里,争取到更多的权利。
可当自由和平等,落在男女性别区域的时候,却因为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角色扮演,以及不同的生理构造,总是会存在诸多的矛盾点。
就像私密照片的流出,往往社会对女性的批判是要远远严酷于对男性的批判。
当年娱乐圈中的“艳照门”事件,回过头来看,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和女友们,在恋爱期间拍下的亲密照,被不法分子泄露的案件而已。
但由于舆论的导向,照片泄露者并未成为社会追讨的焦点,男方也并未遭受到与涉事女性同样的舆论暴力。
而身陷其中的女性们,在十多年后,依然会成为网络调侃的对象,甚至有人为了此事,婚姻受挫,有人成为单亲妈妈,时不时的还被人拉出旧照来羞辱。
没有人觉得,这些女性是受害者,甚至有女性同胞会对其嗤之以鼻,觉得对方行为放荡,与自己并非同类,在道德上高人一等,一如拉布朗肖特周围那些妈妈们一样。
在照片拍摄之时,当事人一定会觉得,这是情侣之间的恋爱自由,这个没有问题。可一旦出了问题,“自由”并不会偏爱女性,而男性却可以获得舆论的默默支持。
有时候,去细品“自由”这个词,你会发现,对于当下存在的一些性别问题,“自由”却有些像给女性设下的陷阱。
比如我们宣扬“穿衣”自由,鼓励女性大胆地张扬个性,不管你是穿热裤,还是穿露背裙,都会在舆论中获得支持,这是女性“自由”的一个方面,就像男人可以光着膀子在街上行走一样。
可一旦女性遭受到伤害,甚至恶劣的暴力伤害时,“荡妇羞辱”的言辞,一定是最先从着装上进行攻击,认为你不是受害者,而是一个罪犯的引诱者。
这个社会给予女性很多“自由”的标签,在没有大的问题产生之前,所有的“自由”都是被允许的,可一旦出了事,舆论就会瞬间推翻给予女性“自由”的言论,错的就是我们享有了“自由”。
我们倡导“婚姻”自由,结不结婚一定是一个女人可以自由的选择,可是到了婚姻市场上,女性开始不再那么渴望进入市场的时候,舆论又赋予不愿意结婚的女性“大龄剩女”这样的标签。
许许多多的“自由”,对于女性来说,不过是在利益尚未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口号,但真的要享有这些“自由”,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
如果我们去劝一些正在享受“自由”的姑娘,不要把自己的隐私暴露给大众,着装在保持个性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自我保护等等。
那一定会有人说:“男人都可以的,我们怎么不行。”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男人可以的事,女性当然可以,这是最简单的平等方式,可是在这个复杂的舆论场里,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却是不可这么粗暴的一概而论的。
我们要争取的“平等”,一定不是在这些浅显的方面,尤其是深想之后,最后吃亏的还是女性的这些方面,而是要放在受教育的权利,社会资源平等分享的权利,以及在家庭结构中,话语权与个人牺牲和付出平等方面。
在这些决定上层建筑构成的权利方面,如果我们没有获得真正意义的上的“平等”,那像穿衣打扮这些外在的,浮于表面的平等,其实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毫无意义,还徒增烦恼。
在平等和自由这条道路上,女性需要的是更多的智慧去博弈,我们需要冷静的观察,积极地思考,和不断地进步,才能真正推动和获得社会给予女性实实在在的自由和平等。

也许在我们这个已经打破封建制度近百年的社会里,跟女孩们说,活得保守一些,会被认为是老古董的想法。
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在夜店的灯红酒绿里,适当的娱乐没有问题,但宿醉的姑娘会被怎样对待呢?“捡尸”这个词,在互联网中已经不是一个陌生词语了。
它的出现,足以证明,有一些宿醉的姑娘,一定遭受了来自这个社会的糟糕的对待,也许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去自我对身体的控制权,甚至面临疾病的威胁。
你可以穿得符合个性,甚至“杀马特”的造型都可以再来一遍,但“裙底风光”这样的视频,还有偷拍视频的人,他不会消失,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就会提升许多。
恋爱可以不用在意年纪,但一定要在意对方的婚姻状况,这个社会对男性出轨给予足够的包容,可对于介入婚姻的女性第三者,从来都是人人喊打的。
恋爱可以自由,但无论多么自由的恋爱,都不能失去道德准绳的约束与控制,千万不要把自己推向道德炼狱,那不是一个女孩子可以承受的地方。
追求男女平等的这条路,其实我们都还是在路上,并没有走到真正理想的状态,整个社会的舆论场中,女性的真实的话语权还是弱于男性的,所以对女性的要求和标准也是苛刻于男性的。
这并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群体,哪一个社会体制的问题,更多的时候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在生理构造不同中衍生出来的分工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任何的法律手段和道德要求,都只能解决很小的部分,这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思想统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走了多少,何时能完成,也是一个尚未有答案的问题。
想要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少受伤害,积蓄更多精力,与男性权利进行平等磋商和对话,女性在某些方面,只能以“保守”为防御武器,很无奈,却有效。
思想前卫,但行为适当保守,其实并不影响我们在这个时代里,享受与男性同等的生活质量,但却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和名誉安全。
作为女性,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完全放任于社会的自觉性,就像拉布朗肖特一样,要明白我们爱自己,关注自己,能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约束好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换句话说,自由和平等,对谁来说,都是枷锁,只不过女性的枷锁更为沉重一些而已,虽然心有不甘,但戴着枷锁也才能真正获得我们所期望的“自由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