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记20230509
《曾奇峰的心理课 》 推荐言的品味
推荐里写有这段:理解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不可掌控的客观现实
这点我在与父母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中往往会混淆。随之讲自身带入无边无际的痛苦。
这一段又有了惊喜:在现实边界中,从容地做滋养自己的事情,警觉自身,不去侵犯他人的边界,不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瞬间我懂得了为何他人是这样处理关系的了。仅仅带着慈悲,想去带着对方走出泥潭,是不恰当的。
怪不得,我会不理解和不满父母为何总要去帮助那些白眼狼,继而将负面情绪带入家庭。
在过于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的家庭里长大的我,总是不快乐。因为我的父母越界了,他们活得也很累心。
但我不知道,随着长大,我渐渐成了和他们一样。做了很多无法滋养自己的事情。
过去,我总是苦恼于为何哥哥姐姐们总是不懂我,再到后来我认为这种苦恼是不必要的,再到此时方懂,原来这种苦恼是自找的。
==========
病理性自恋的形成: 是在生命早期的时候,孩子在跟母亲的关系中,缺乏来自母亲的共情性回应。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些画面,一个幼儿在那里各种表现,希望妈妈认可和赞美,但是妈妈却视而不见。慢慢地,孩子就必须把注意力从妈妈那里撤回到自己身上。我们同样也可以想象,这个幼儿对妈妈是多么失望,以及对自己是多么失望。
自恋者的自救,是把爱自己变成其他人。但跨出这一步真的非常不容易。
如果只跟心理学知识打交道而不跟活生生的人打交道,那么知识就可能成为 新的,夸大的自我的一部分。
记住,获得人格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去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看心理医生是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最安全的方式。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