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向心理学家提问——心理学本来的样子
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者之一、心理学泰斗级人物、百万级畅销教材《普通心理学》主创彭聃龄先生与北京师范大学丁国盛教授联袂撰写的、面向普通大众的心理学科普新作将于2023年4月20日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发行。
在阅读开始之前请先猜一猜中国有多少位心理学家,有答案了吗?
截至本书发行的2023年,中国目前被认可的心理学家仅有248位,是不是和你的答案差了很远。而本书的作者之一,彭聃龄教授就是我国首批被认证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科学,心理学家就相当于科学家,不是影视剧里面那些穿着小马甲的咨询师可以比的;而且心理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而不是那些搞算命、催眠、读心术的江湖术士。
心理学常被视为最神秘、被误解最多的学科之一,这在大众中很普遍。即使是深奥的学科,也需要用有趣而且重要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展示。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彭聃龄先生和年轻的心理学家丁国盛教授用对话的方式来聊心理学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被视作心理学科普领域里的《论语》。此外,彭聃龄先生还是一位畅销教材的作者。

机器人有意识吗?
从97年的“深蓝”击败卡特洛夫,到 AlphaGo击败世界顶级棋手,再到现在的“ChatGPT”,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发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热议,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ChatGPT”的热度更是越来越高,以至于很多人都将“2023年”定为“AI元年”。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一个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人,就代表着它拥有了人类的智慧,但是 ChatGPT却是一个很健谈的人,他的语言能力甚至超过了我们周围大部分人,就仿佛是一个超级人工智能即将到来一样,我们即将被机器人所替代。
但心理学家并不这么看,虽然,人类智慧在很多方面已完全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好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抗中还有一个重要堡垒一一意识。
其实,所谓“意识”,不单指认识与思维能力,还指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所经历的栩栩如生的感觉与经验。例如,看到一株漂亮的花,其色彩鲜艳,形态多样,香气浓郁,就会引起一种特殊的知觉体验。这种知觉体验是主观的,是个人独有的,不能与他人共享。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和人工智能一起赏月,GPT看到的月亮更大更明亮,甚至比我们看的精度更高。但是GPT还是没法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忽然想对身边人说“今晚的月色真美啊。”

心理医生说培养孩子
关键期教育
作为家长每天都会收到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告诉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起跑线的理论依据就是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期"概念。
关键期的概念来自现代发展心理学,指的是某种功能在最佳年龄时发展最适宜。个体在语言、情感、认知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时期内,恰当的刺激和经验可以促进个体相应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如果错过了关键期,想要习得相应的心理功能,可能会事倍功半,而且甚至可能永远达不到较高的水平。
拿语言来举例,0~ 5 岁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在青春期以前,如果孩子还没有接触到正常的语言环境,其语言能力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就像狼孩或者泰山那样。
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关键期”的概念过于绝对。有些心理功能如智力、创造力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关键期。而且人脑有很强的可塑性,心理功能的发展也不只发生在关键期之内,即使错过关键期也仍然有发展的可能。因此一些学者主张用“敏感期”来代替“关键期”。
把关键期玩的最出格的莫过于胎教产业,老婆怀孕4个月后不停地有这方面电话推荐去试课,从孕期普拉提到胎教音乐课,把准父母的钱包和日程表安排的明明白白。
而专家们则认为,所谓的“胎儿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被过度放大了的不完整理论,相当于一种智商税。
也就是说,在胎儿时期,人的成长任务就是变成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婴儿,而胎儿的生存环境就是妈妈的生存环境。不要过于专注于对胎儿的教育,而要更多地专注于自己。一位妈妈,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远比那些为如何教育而苦恼,担心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的妈妈,要好得多。
怎样教育子女
对于如何教养孩子,本书也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目前教养孩子方面影响比较大的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提出的 4 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略型。,这四种类型来自两个维度的组合,其中一个维度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一一“接纳”还是“拒绝”,另一个维度父母对儿童行为的约束和要求程度——“约束”还是“放任“。

最值得推崇的就是权威型父母,在情感上积极接纳儿童,表现出肯定、耐心的态度尽可能满足儿童的要求;同时对儿童也有较高的期待,会提出较高的标准或要求,并让儿童努力达到这些要求。权威型父母一方面能够满足孩子生存和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孩子发展的要求提供给孩子明确的目标和必要的爱的支持。
在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儿童,身心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能体会到自己被爱、被信任和尊重,容易建立起安全感,以及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建立起规则意识,尊重各类规则、制度和要求并努力做到,能够主动学习和积极适应环境,在性格上会比较阳光、乐观和自信。
其他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专制型父母会导致孩子做事情缺乏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愿意尝试和学习新事物,害怕犯错误和被批评。在青春期可能会爆发出比较严重的叛逆行为。
溺爱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可能缺乏规则意识,独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同时自信心不足。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比较脆弱敏感,容易产生挫败感。
在忽略型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没有生活和学习目标,做事拖拉,不懂规则。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焦虑、攻击和反抗行为。
这部分讲的比较细致,还是建议购买原书观看,针对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模式进行优化改进。

心理学家说幸福
有钱就一定快乐吗?这个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无病呻吟,而是一项严肃的心理学研究课题。一项研究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 100 位美国人,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
既然要聊快乐那就离不开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消除或减轻心理中的消极层面,如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的角度来促进心理健康,而积极心理学则是通过关注和提升心理中的积极层面,如幸福、快乐等积极情绪,乐观向上等积极人格特征等,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当然积极心理学和咱们说的“打鸡血”还不是一回事,不是通过某种便捷方法或技术达到让人实现精神亢奋或幸福的目标,而是探索人类养成积极心理品质、获得幸福体验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机制,并促进这些品质的养成和幸福的获得。
那要如何才能让人生过得幸福呢?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巅峰体验?本书都给出了答案。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在其著作《持续的幸福 》一书中提出,构建幸福的人生有 5 个要素 ,分别是:积极快乐的情绪、沉浸其中的投入、美好的人际关系、有意义和目的事情、有收获和成就的感受 。做到这些,便打开了通往幸福人生的钥匙。
幸福的巅峰体验则要看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来的“心流”体验了。
"心流”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人的心神高度专一,与当前的活动融为一体,因此也无暇反思自己处于何种状态。“心流”体验的状态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当人们刻意想去寻找这种体验时,反而更不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就像人们常说的:“幸福就像一只蝴蝶,当你追逐它时,它难以到手。但是,当你安静坐下时它却会降落到你身上。”
人们处于“心流”状态的特点是全情投入、全神贯注、全然忘我和乐在其中,像极了武侠高手进入天人合一的灵台境界。
对于如何进入心流状态本书也有介绍,研究发现在特定活动中拥有高超的技能,并愿意接受挑战的人,更容易在相关活动中体验到“心流”;同时,较少关注自我,自我意识较弱,同时情绪稳定性高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心流”;责任心强,做事更专注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心流”;自主性和能动性高,愿意主动探索不同事情,并有明确目标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心流’。

说在最后
首先,读了这本书让我这个通过电视剧了解心理学的半吊子爱好者受益匪浅,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去魅,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心理学究竟是什么澄清误解,正本清源。
其次,本书的一半篇幅都是用读者来信的方式进行互动,请教两位作者一些大家关心的心理学问题,比如“人能控制自己的意识吗”、“低自我效能和空心病的关系”、“MBTI人格测试准确吗”,这些问题直指当下痛点,大家可以当做心理学字典来查阅。
最后,本书作者毕竟是心理学家,有着科学家的严谨。以至于书里说了很多what和why,说how的内容很少,想要用心理学解决自己痛点的小伙伴则需要进行延伸阅读。比如作为4岁女宝的奶爸,我根据书里关键期的理论又读了《关键期关键帮助》《温暖的孩子》等0-7岁儿童养育心理学著作,受益匪浅。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7 01: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