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7读书笔记|《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没有人能按照自己的预想死去

感悟:
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为了争取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义权的思想。是将弱者的经验化作语言并传递出去的思想,是为了让全人类通过女性主义式的自我构建去实现一个非暴力、反对战争的思想。
战争应该是为了自由而战,而不是为了当权者的利益而展开。因为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利益的牺牲品。
上野一再强调其“女性主义并不是让弱者变成强者的思想,而是一个让弱者能够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社会思想”。因为当被害者变为加害者的时候,社会的动荡便会一直持续下去。










文章摘抄:
>>人类的想象力总是有限的。
>>在现实中,无辜的人只能手无寸铁地成为牺牲品。
>>在“近代”这个时期成立的国家都可以称为“民族国家”。
>>“人权”这一概念诞生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
>>没有人能按照自己的预想死去。你也不是按照预想来到这个世界的。
>>一些人本是被强迫走向“集体自杀”,却硬要说是自行选择了光荣赴死。
>>我们要意识到,倘若受害者一直是受害者,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加害者。
>>公民权的概念只有一个意思,即“赋予公民这一身份的各项权利的集合”。
>>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无论如何考虑,杀人应该是最为愚蠢的一种行为吧。
>>米谷还说道:“只要政府、企业、媒体沆瀣一气,这个国家迟早会走向灭亡。”
>>暴力出于任何“正确的目的”都不能被正当化,因为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压迫和破坏”。
>>学生努力写着论文,好不容易才取得了学位,但这并不代表你们就能找到工作(笑)。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思想是为了让我们去面对死亡。而若是为了生存,我们就不需要什么思想”。
>>已故作家小田实在其著作《难死的思想》中曾这样写道:所有的死亡都是毫无价值的,所以纵使你沦落为难民,也请活下去。
>>在历史上,正义之战的另一个名字是胜利者的战争,而失败者的战争则是非正义之战。这就是战争的正义与否和胜败之间的对应关系。
>>“人权是一个特殊的法国的概念。它以普遍性自居,但实际上,这一概念无法实现普遍性的原因,正是因为你们西欧独占了人权。”
>>果女性气质是通过与男性区别来定义的话,那么“和男性一样”就意味着女性在定义上“不再是女性”了。
>>如果“男性气质”是历史和文化所建构的产物,那么民族国家和公民社会就是建立起我们今日熟知的性别秩序的根源。
>>人类为什么会发动战争呢?为什么就不能永远维持和平呢?……这是因为战争比和平更有“吸引力”。这个回答让人毛骨悚然。
>>如果说公民权是特权,那么公民存在的前提就是非公民的存在。公民特权的男性特征依靠的是对女性的排除,公民特权价值的维系则在于没有特权的二等公民和三等公民的存在。
>>综上所述,“人权”这一概念从最开始就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素:(1)性别性;(2)阶级性;(3)排他性。当主张人权概念是普遍的时候,我们需要留意概念成立之初蕴含的这种偏见。
>>现在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中包含了人格权、环境权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权等权利。但起初这些权利并不在公民权的范围里,它们是在社会变革和法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诞生的新权利。
>>“近代所解放的,不是个人,而是家庭(也就是男性家长)”。我们将其称为家长个人主义。家长之外的家庭成员,处于个人出现的前一阶段,因此,他们不被承认是拥有公民诸权利的主体。
>>能够正统行使暴力的,除了国家还有另外一个主体。国家的暴力不被看作犯罪,而在另外一个被称为私领域的场域中,父母对孩子的暴力、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也在隐私的名义下隐去了犯罪的实质。
>>人可以通过拒绝成为受害者而避免成为加害者。此时此刻女性的斗争就只有这种方法了。这种方法意味着不服从,但并不意味着不抵抗。对于在这个世界上无处可逃的弱者而言,在“服从就是抵抗,抵抗就是服从”(斯皮瓦克)的双重意义下,这意味着挣扎着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