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读书笔记
“我“在失恋辞职后来到了森崎书店,这里给我充满了电,让我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老实讲,我一度以为这本书是非虚构的书籍,因为作者的讲述让我觉得这家书店和作者的经历都是真实的,平淡而又被治愈的每一天,因为知道自己被爱而觉得很幸福。作者在书里给每个人添加的一些小个性也让人印象非常的深刻,比如我会一直记得舅舅有痔疮,桃子舅妈做饭很好吃,三郎每天无所事事不知道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每个角色都因为一些小缺点而显得更加有魅力了,因为他们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不知不觉间,我好像也成了神保町那条街上的一员。
这本书其实挺沉重的,但陈百忧真的是一个温暖的人呀,她温暖患者,也温暖了我们。
精神病院这个词汇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停留在小学对面的那家医院。书中的卢伟患有“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我第一次也是这辈子唯一一次进入精神病院,就是因为我的父亲,因为他住进去了,妈妈带我去看他。我今年28岁,我俩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过了。
有点想不起来起因是什么了,究竟是回老家过年,一家人齐聚一堂时,我爸喝了一点点酒回屋躺下了, 过了一会儿大人都往他房间里跑,我跟着进去了,看见我爸躺在床上,缩成一团,一直指着蚊帐顶部那张有点泛黄的白布说上面有一群鸭子一直在游,我努力看也没看到鸭子。奶奶说爸爸中邪了,想要请人来驱邪,最后被我妈说服送进精神病院了。还是我妈因为控制不了我爸的行踪,在他喝醉后把他绑在床上, 想用这种方法让他戒酒。妈妈因为要守水果摊,把奶奶请上来照顾我爸,奶奶上来的第二天因为不忍心看到我爸戒断时难受的样子,就把绳子解开了。至此,我妈彻底绝望了,跟家里长辈商量后把我爸送进精神病院了。
我不记得他是因为什么进了精神病院。工作人员为我们打开了那扇小铁门,妈妈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长长的阴冷走道,有些房间的患者隔着门看着我们,有些异常狂躁。进入爸爸那个房间的时候,见到的他温和甚至还有些文质彬彬,床边的柜子上放了两本书,我们说了什么,我一点也不记得了,只记得他同屋的人都挺正常的,当时脑子里一直回荡的都是,原来爸爸不喝酒的时候这么温柔。那个时候的我和妈妈看到了那样正常的爸爸,好像都看到了曙光,看到了这个家好起来的模样。
书中的卢伟最终离不开精神病院,我爸离开了,但是他到现在都没有戒掉酒,我想,有些人的这一辈子也许就这样了吧。这世间的苦是一个循环,放在精神病患者身上是加倍的循环。
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否有作者虚构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很清楚这就是生活,我想这些人大概都是出现在作者生活里的人吧。这本书我是半听半读看完的,读罢觉得很苦,书里有为了婚姻委曲求全的女人,有为了护得子女一生周全而拼尽全力的父母。孩子长大了,又成为了他们。人世间,持续不断递增的小儿女们遍布世界角落。
作者会让我想起陈年喜和杨本芬。她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但是读他们的书会给你一种感觉,仿佛你在吃着每天的家常便饭时,突然吃到了一颗碎玻璃,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卡在喉咙出冒出来的都是血。
作者的小说处女作《消失的13级台阶》曾经深得我心,这是他的另一本社会派推理小说。
我呀,一直跟着八神逃亡,甚至在他走钢索的时候我都快窒息了,生怕他出什么意外。角色里的人一旦被读者当成活生生的人,就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吧。这也是高野的高明之处。他让我们看到所谓“恶徒“的另一面,在他奔往救赎之路的道路上,鼓动观众为他提心吊胆。
很多事情都要辩证地去看待,恶徒并非一定是绝对的恶,好人也并非一定是绝对的好。
书中的被害者在最后也被呈现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孤独的都市生活者为了某些政治层面的意义加害某个无冤无仇的人,并集体做假证冤枉另一个人,这也是人性。
因为一开始觉得这本书比较轻松,选择了半读半听的方式完成它。一开头就知道,是伊坂呀,有非常鲜明的他的风格。这一次,他的叙述风格满新奇的,在书中不断穿插着给读者的一些阅读小提示,一直碎碎念。
黑泽非常出彩,纵然他是一个反派,但是对这样的人,完全没有办法讨厌起来。书里还有许多社会现象,比如家庭暴力、年轻人就业问题、老年人被占卜师欺骗等等。
可是,伊坂为什么选择了猎户座作为串联整本书的线索词,我以为他本人是,迅速去搜索了一下发现,伊坂跟我妈一年的,我一直以为他就30来岁。总感觉他写的东西活力俏皮,没想到.....
如果要迅速找出一个词形容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那必定是“真实”二字。看这本书的时候,有许多读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包括作者的性格过于矛盾,为什么作者要去从事体力劳动。看到这些想法的时候也不免让我开始正视自己,我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们都企图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经历去思考别人的人生,觉得别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做会更好。但是,好像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我们没有资格去随随便便给人家建议,切忌好为人师。
作者非常细腻,他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完整的剖析给我们看,让我们知道他的选择和他的行为方式跟他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关系,而这种性格又跟他的家庭教育有关,环环相扣,每一份工作经历让他成为了今天的他。
你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打工日记,毕竟作者换了十几份工作,但是作者之所以能出书,也是因为他从每份工作中能敏锐的感受到一些人际关系的变更,人心的复杂,工作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并且将其精准的表达出来,这种能力是非常难得的。
老实讲,我是因为《山茶文具店》看的这本书。这本书跟作者以往的风格一样,但是这是她的随笔,更能窥探出一个作者面对生活的态度,她是随性的、率真的,但也是敏感的、忧郁的。
其实这类书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去体会体会,某个瞬间会和某些想法擦身而过。
眼下的生活虽然令我倍感吃力,可对我的整个人生而言,一定会是一段无可取代的时光。
还能怎么样呢,且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