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置议七:山魈
《山魈》,聊斋中又一短篇,简单、紧凑。
故事讲的是孙太白的曾祖一直在南山柳沟寺读书,麦秋时节回家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寺庙里,却在当天晚上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天晚上,孙太白的曾祖在卧室里休息,遇到了攻击性很强的山魈,当时曾祖只身在房里,面对如此巨大的怪物,为了活命,拿着佩刀和山魈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终强壮的山魈被曾祖这样一个文弱书生打跑了。救援人员直到战斗结束了才出现,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山魈的踪迹,只是发现了类似于打斗的痕迹。被吓坏了的曾祖赶紧收拾行李回家了,从那以后寺庙中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奇特的事。
山魈的传说在中国一直都有,形象为山里的独脚鬼怪。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卷》:“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国语·鲁语》里有:“夔一足,越人谓之山臊。”现实生活中,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头大而长,鼻骨两侧各有一块骨质突起,其上有纵向排列的脊状突起,其间为沟,外被绿色皮肤,脊间鲜红色。雄性每侧约有六条主要的沟,其红色部分伸延到鼻骨和吻部周围,因这种色彩鲜艳的特殊图案形似鬼怪,因而被称为山魈。
这篇《山魈》很有可能是民间通过山中动物展开联想而作的故事,这篇故事就有点区别于前面六篇,是一篇联想性的小说,而非完全通过想象虚构的。虽然结尾作者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并不多,我们却也不必去追究故事的真伪,完全将它当作一篇新奇的故事来读就好,体会其语言的简练、故事的逼真,以及作者文笔的了得。
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当山魈进屋之后,曾祖从“大疑之”到“心始怖”再到“惧极”,作者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书生,见到突如其来的巨型怪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简洁且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也让书生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拿起刀剑进行反抗的动机变得顺理成章。为了突出怪物的恐怖,小说对怪物的肖像描写生动且形象,“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与梁齐。面似老鸦皮色;目光睒闪,绕室四顾;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舌动喉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一个恐怖的巨物一下子就在读者面前出来了。另外,通过声音来反衬环境的寂静,以动作来直接表现孙太白曾祖的勇敢,这些语句都简练准确,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受过应试教育的人,难免会强迫症式地去挖掘某篇文章或某个故事的主旨或者寓意,尽管有不少作者站出来否认了其作品中有这种意识形态式东西的存在。有人对此篇故事做过一些浅显的挖掘,例如勇敢果敢才能战胜一切,这类带有鸡汤味道的,高考阅读理解题标准答案式解读实在过于牵强,并不在此次的谈论之中。
蔡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四:公子比武艺,英雄毁厅堂(下) (3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三:公子比武艺,英雄毁厅堂(上) (1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二: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一: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上)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下)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