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女性角色群英荟萃
本周好文推荐,《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首发晋江,作者乌鞘。
故事讲现代高考状元一朝穿回古代,成为一个因祖父获罪而遭牵连,被流放北地的小孩,过了几年,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得以通过科举进入权力中枢,终成一代名臣。
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好,主要是以下几个理由。
一、作者没有执著于“爽”
和许多爽文不同,这个故事没有着眼写男主获得权力后如何为家族沉冤昭雪。事实上,男主一直随身携带着一份证据,如果呈上,可以很快飞黄腾达,但事涉皇权更迭,若要翻案,必将血流成河,引起朝政动荡。所以终皇帝一生,他都克己慎行,只在太子继位后给新主看过一眼。
男主的信念就是,逝者已矣,向死人复仇,或要死人活过来道歉,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重要的是过好当下。
二、情感真挚
男主穿到小孩身上,历经半生风云,终于稳立于朝堂。这一路行来,有在流放地爱他护他的父母,有相依为命的兄弟姊妹,有事业路上结识的知己,有照拂指导的师长……父母情、手足情、知己、知遇情,每份感情都写得情真意挚,分外动人。
譬如说,男主和他的朋友,两个家族受同一桩案件牵连,同流放北地,受父辈同样的期望,最后同立于朝廷,但因群臣害怕他们这些罪人之后回来重翻旧案大杀四方,在理想达成之前他们不能被打成同党,所以几十年同堂为官却不能作任何亲近。
而政事诡谲之下,如何相信彼此信念不变,这种感情写得极好,催人泪下。就是,我作任何选择,发出任何政令,我都相信,我的朋友绝对是理解我、支持我,并且是懂我的。
如何彰显情谊珍贵作者也没如何大书特书,有时甚至只有一点点质朴的家常描写,譬如费尽周章见上一面只为告知,“兄长,我结婚了,请你为侄女取个名字。”
是很典型“君子死知己”的作派。
又譬如写太子。太子暗恋一个姑娘,但必须娶的是另外一个。实际上,太子见所爱之人不过两三次,而暗恋对象终其一生都不知道他的情感,那种暗恋的怅惘、短暂的美好,以及现实的责任,作者用光影和景物来衬托,写得非常好。
再譬如反派,没有正面写反派如何作恶,只用了一小段当事人的回忆。在书院念书的学子本应该收到一封来自其父的家书,家书上写,我自感来日无多,希望能与我儿见上一面。
古人离家,求学通信都很困难。
病重的老父亲怕影响儿子学业,寄出书信后带病上路,希望儿子接到信,父子俩能在中途见上一面。
但反派家人故意藏匿书信,过了很久才拿出,那时别人父子早已天人永隔,其间距离不过二十来里。
你就说招不招恨?
三、女性角色群星闪耀
这个故事写得最好的,当属故事里的女性角色,每一个,从庙堂到乡野,群英荟萃各领风骚。
譬如一个在故事里90%都不如何出挑的女孩,在逼宫事变之际,面对兵戈围城,站在高台之上慷慨赴死,临死前痛斥乱军,“你们问我是谁?我是宣威将军杨家的女儿。我的祖父跟你们一样,也是一个走卒,他陪太祖起事,受封入爵,而后一腔忠义戍卫边关,我父亲、我兄长,皆继承遗志死守边境,你们问我凭什么站在这里?我凭我身上流着与我父兄一样的血,我凭我是杨家的儿女。”
热血悲歌。
这样的角色,只是故事里一个极其微末的小小配角,而更多的女性角色,在故事里光芒闪耀。
四、作者没有俯视古人
很多穿越文作者都有一种俯视倾向,就是觉得现代人比古代人聪明,所以给故事人物大开金手指,大搞发明创造。
这个故事很写实,角色没有任何金手指,男主一介理科生也没有搞超时代的发明创造。他是顺应自己罪臣之后的身份,以现代人的见识,为古人推平“教化万民”的道路,这里的万民,包括贫苦之人,科举之外的其他专业人,以及女人。
终男主一生理想,就是希望贫民之子能好好读书,不擅长写文章但精通数术、建造、仵作等专业人士能立身朝堂,女孩也当受到同等教育。所有故事情节,都是围绕这个宏愿发生,主题明确。
五、作者文学功底不错
因为故事大部分是写朝堂,搞事业,所以角色个个都是文化人,每个人物对于自己的理想、信念,都会借古喻今。作者史料与人物心境结合不错,没有为显摆而显摆大掉书袋,读起来能体会得到汉语丛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