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和《小谢尔顿》
就是这么巧,昨天看完了梅拾璎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和全部四季的《小谢尔顿》,一个是家庭教育的书一个是家庭片,考虑两个可以一起写个心得。拿起手机习惯性的先翻看了一眼微信,结果梅拾璎公众号今天推送文章的图片竟然是小谢尔顿和妈妈。感叹一下,果然是无巧不成书!
前一段时间心情不好,每天都很低落,很焦虑。起因是老大每天写作业不顺利,再加上对老大的观察,觉得她性格脾气不好,似乎连正常的说话表达都不通畅,深深的挫败感。因为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气,老大的作业这几个月都是爸爸负责,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不闻不问,该着急的时候还是会着急,改生气还是生气,只不过这些从明面上转到了背地里。 我知道,别人再怎么管怎么教那都是外力,如果孩子拒绝,花费的一切心思力气都是白费。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保护她对于新事物的探索力这才是根本。
前几天偶然间看到梅拾璎的公众号,里面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轻松幽默,作者家里的两个孩子优秀出色热情洋溢,让人看了很放松心灵很受抚慰。因为我看的是最新的几篇文章,所以以为作者在教育两个孩子上一帆风顺,没想到书里描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养育路上的争吵、挣扎、反思、尝试、成长,这些作者在养育老二的时候统统经历,我的焦虑和纠结变轻很多。天使儿童是有,但是只有少数,更多的父母要面对的是正常儿童,儿童的大脑发育不完全,需要父母花费大量的心力去养去育,每个儿童都大不相同,没人能保证一条路顺利养育下去,我们要不断的去调整不断的去尝试。我所看到的那几篇文章,是作者育儿路稳定后的状态,是阅历千帆后的平和和放松。升级打怪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不放弃。 我的痛苦,根源是虚荣追求完美,我希望孩子们至少要比爸爸妈妈强,要向上走,没能真心实意地接受她现在的状况。我在追赶她强迫她,所以她反抗。作者在书里的两段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我,很多时候道理我们早就懂了,但是能真真切切的顿悟想开,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境界。至少是最近几天,我是深深的顿悟的。我要把这两段描述摘抄在这里,反复研读。
庆幸的是,经过痛苦的反思,我彻底醒悟了,认识到孩子逆反和焦躁的根源来源于自己,源于自己虚荣而不自信,贪高求优,追求完美而不顾孩子的心理,很少能贴近孩子的内心,进而导致孩子对妈妈的完美要求无能为力,产生深深的自卑和焦虑。当矛盾激化时,就会产生暴躁的情绪。 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完美无瑕的,有孩子的共性和自己的独特个性,需要遵守一种成长的节律。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嘴上说着爱他,其实真正爱的是我自己;我总是拉扯孩子、强迫孩子、驱赶孩子,让他跟上我的节奏,满足我的苛刻要求,而不能让他享受一个孩子自然成长的快乐。 没有压制就没有反抗,没有束缚就没有逆反。当我想清楚这些,把自己从孩子生活的主角变成配角,让自己从前台走到幕后,想方设法去融入孩子的节奏,让孩子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后,一个自觉的、自在的、主动的、懂得自我约束和克制的孩子便慢慢复苏了,并且在性情、学习、待人接物等许多细节上给全家人带来了惊喜。
我要学着去接受孩子,接受他们的不完美,不要眼睛总是盯着他们的缺点,不要不断的纠正他们。要看见,看见他们的成长,看见他们所做出的努力。放轻松,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自己的水平也有限,在接纳的基础上去养育他们,用爱托底,给他们充足的阳光和营养。 我要把自己放平和,尽人事听天命。我尽力去做,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每个孩子都不同,他们不会一定成为什么样什么样的人,我也不是什么样的人,去感受养育的美好就行了。 多子女的家庭,我们自以为做到了公平,没有忽略哪一个,但是实际上孩子的心里不是这么这么以为的。老大和老二给我控诉过,梅拾璎的孩子也曾经这么觉得,小谢尔顿的哥哥和妹妹也伤心过。我以为的只是我自以为是的,不是他们的感受。孩子们说出来就是好事,我们要努力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正心意,至少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本意不是这样的。养育多个孩子,总有鸡毛满天飞。小谢尔顿的妈妈总是眉头紧皱,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是又怎么可能呢?我们怕他们生病怕他们学坏希望他们变得比我们好,我们期望好多,但是没有达到又怎样呢?小谢尔顿兄妹三个,要嘛智商超群要嘛情商超群要嘛自信满满,每个孩子都是我认为的很棒的状态。他们的妈妈也要放松自己,向姥姥学习,花更多的时间享受自我。
不要再焦虑了,孩子们以后都会很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