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算田野的“田野”
四月的普通的一周,在其他人上班上学,我在能够自由晃荡的日子里回了一趟广州,打着查档案的名义,也确实是回去查档案,只是一无所获。在经历早晨八点的广州地铁三号线和空空荡荡的广东省档以后,查档的第一天下午就灰溜溜地收拾书包回了民宿。恰好住在万福路(顺带吐槽,虽然是工作日,但是碰上广交会,又邻近五一,广州的酒店民宿价格真的都好离谱啊),本着不浪费光阴的精神,下午临时起意决定在周边走走看看。研究近代广州律师一年有余,抄录过的诸多材料让我又重新认识了广州的许多街道。之前有读过一篇结合地图分析律师事务所变迁过程的论文,一度想模仿学习,只是技艺不精,各个律师事务所的地址都无法完全在电子地图上标出,而且近代广州的市政建设进程极快,律师事务所的改易也需要甄别,日后如果有机会学习一下大数据历史的技术,那时候或许能填上这个坑吧。(翻了一下备忘录,好多坑,关掉,不想看)
仓边路28号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所在地,自1910年广州设立地方审判厅开始,从厅址到院址,一直设在仓边路。

以仓边路为核心,小北路、法政路、豪贤路、德政路、文德路、文明路逐渐出现律师事务所,广州律师公会会址在文德路67号,后来广州法政专门学校也从西关迁往文德路和文明路,这一片逐渐形成从读书到就业的完整体系。从万福路出发前往德政北路,再从文明路折向文德路,经过中山四路往仓边路、小北路方向,途中从豪贤路拐回德政北路,经过了榨粉街、雅荷塘,最后在法政路折回。一一这些熟悉的地名,再一次感受到了本科时候老师描绘过无数次的“现场感”。

清水濠是最早有广州律师设立事务所的地方,步行丈量了一下律师们的上班路线(法院、律师公会),也难怪到民国晚期大部分律所都装得起电话,距离实在是近。





六和新街一号和十二号都还能找到铭牌。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题目,感觉近代广州律师还能挖好多东西,就是材料真的很难挖,尤其是1936年前的材料,省档和市档1940年代的占了一大半。
后面就贴一些图吧……一个一个对事务所好难对完。







想起本科在广州的时候,周五夜晚经常在珠江边踩单车,周末和朋友在老城区徒步,看骑楼,看搭了电缆的公车,时隔四年再走这些路,虽然因为查资料的原因只在这几条街道徘徊,但是那些改换面貌的骑楼仍然留下了一些百年前的蛛丝马迹,是前人,也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