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的生活日记(二)
懒了好久,终于想起来写点什么了。时间过得真快,来版纳已经一年多了。感觉自己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寒冷,但也有点怀念春天和秋天,尤其是秋天的银杏。一切都很平淡,除了吃的东西不合胃口之外,别的也没什么可挑剔。对于傣味的酸辣和烧烤,实在是避之不及,但是也吃到了甜的菠萝,可怜我几十年的人生里,一直以为菠萝就是酸的,凤梨才是甜的,菠萝只有用盐水泡了才能吃。这大概就是有得必有失,人生总是这样吧。
去年6月的时候,终于见到了漫天的萤火虫,真的很有《萤火之森》的感觉。当我说没见过萤火虫的时候,同事都用很惊奇的语气问我:“你没见过萤火虫?”我心想,我怎么能见到萤火虫。别说萤火虫,上海住的高,苍蝇都少。城市里,能见到麻雀、喜鹊就很不错了,高楼大厦中,哪有萤火虫栖息的水土。我还没用同样的语气去问“你没去过迪士尼?”呢。
今年疫情的阴霾消散,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旅行。我的第一站,是一个边陲小城蒙自。蒙自不是一个旅游城市,但聚集的汉人较多,大多是明朝从江南一带迁过来的,所以相对于云南的其他地方,文化底蕴和历史就比较深厚。当年,这里是西南联大的分校区。我想,这也是先锋书店在此选址的原因吧。先锋书店的老板眼光还是比较独到的。

只在蒙自短暂地停留,这是一个经济并没有特别发达的小城,但是我觉得这里很重视教育,围绕着市中心的南湖,有好几所学校。能把这么好地段留给学校而不是留给商业的,还不常见。以上这些,还都不足以使蒙自名声在外,真正让大家听说蒙自的,就是蒙自的过桥米线。在云南吃了很多种米线,蒙自的过桥米线,在我心里可以排第二了。既好吃,又有仪式感。加辣椒调味,不加辣椒也可以体验汤最原始的鲜。


旅行的第二站,是另一个汉人聚集的边陲小城建水。建水不是特别火的旅游目的地,其实更适合旅居。慢下脚步,住上几天,还是很惬意的。在明朝的时候,它叫临安。我在小火车站寄出了一张给杭州的明信片,我是这么写的:这是一张从明临安到宋临安的明信片,想想还蛮有意义的。
建水县城的中心有一座古城,面积不算太大,但保存的还算不错。建水古城不像其他古城那么商业化,只有主街道的商业气息浓厚一点。清晨的建水古城,很安静,很多店铺还未开门,只有几家早点店在营业。在古城西门外,有一口井,井水至今还能食用。井水甜甜的,难怪井口对面的豆腐店,做出的豆腐那么香。我闻着豆腐的香味,在店门口驻足。路过的老奶奶告诉我,隔壁上去可以吃豆花喝豆浆。不大的店面,设施也不甚新,但是豆浆真的很香。以前的我,没那么在意食材,但在云南待久了,就越发地体会到食材是有多么重要。
古城里有好几个收费景点,但最值得看的就是文庙和朱家花园,让人有一种身在江南的错觉。尤其是朱家花园,值得慢慢地逛,不管是房屋本身,还是后花园,都透露着精致的气息。长廊水榭,总有一点江南园林的味道。

在建水,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坐建水小火车。建水的小火车,让我想起以前在台湾的十分坐过这样的小火车,还有在日本岚山错过的小火车,每一站的停靠,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建水的小火车,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米轨,现在改成了观光火车。第一站双龙桥,也是建水的一个地标,是除了颐和园之外的另一个十七孔桥。遗憾的是今年的污染有点严重,天空灰蒙蒙的。如果在晴空万里的黄昏,十七孔桥一定会非常美丽。不过4月来双龙桥车站,可以看到大片的蓝盈花,这是其他季节不能代替的。

第二站乡会桥车站,如果在4月来,是风景最好的时候。铁轨两边的薰衣草盛开,车站旁的民宿的园子,像一个小花园。春天的云南,是属于花的世界。小火车沿途的风景,从双龙桥站之后开始变好,沿途可以看见大片大片的荷塘。说实话,在江南生活的时候,都没见过如此规模的荷塘,反而到了云南,却见到了整片整片的荷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说的就是这番景象吧。


小火车的最后一站是团山车站,在这里可以游览团山民居,一座有历史的小村落。民居的土墙日益颓败,门窗的雕花,褪色的画,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团山民居很像一个小型迷宫,我一度迷失方向,转到了村子的边缘,才找到来时的路。

坐小火车是个不错的体验,但每一站停靠的时间还是有点短了,所以只能走马观花似的转一圈。如果想静下来,不赶时间,享受每一站的风景,自驾是更好地选择,但是,又失去了坐小火车的乐趣。两者不可兼得。以后有机会,还是选择自驾再去一次,好好地享受一下建水的慢时光。
没有疫情的日子真好,感觉生活又回到了从前,心中可以有期待,期待着下一站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