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同学的日常:2023 Arizona 春游记
疫情之后的第一次长途旅行,我们选择了Arizona的大峡谷与周边景点。 4月7日出发,12日返程,南至Tucson,北到Page, 访友观景,尽兴而归。
Day 1:纽约→凤凰城→Tucson→凤凰城
几年不出远门,小J同学都六岁了。孩子们长大了的一个好处就是不用再托运笨重的安全座椅。这次只带了两个充气的车用安全坐垫。全部行李就是两大一小一共三个登机箱,再加三个背包,比以前坐飞机的时候轻快多了。
为了方便我们订了离家最近的拉瓜地亚机场(LGA)的机票,在波士顿转机再飞凤凰城。早上十点半起飞,下午当地时间四点左右(纽约时间七点)到达。在机场的租车公司拿到车,我们便一路向南开往Tucson。

10号州际公路笔直延伸,随处可见高大的巨人柱仙人掌耸立路旁,典型的印象中的美国西部风光。刚出城时有些拥堵,出城以后,75英里的限速让人感觉相当畅快。六点多,我们到了约定的一家当地有名的墨西哥餐馆,与徐同学儿时的闺蜜、也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一家见面。

两家人四个小孩,边吃边聊,很快到了八点多。本来想去朋友家再坐坐,但时差关系,两个小朋友已经眼皮沉重,我们便告辞返程,毕竟明天从Phoenix北上还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
开一个多小时车到Tucson,就为了和朋友见上一面。反倒没安排在Tucson附近的景点,比如有名的巨人柱国家公园。这就是我们的“任性”之处了吧。
九点多回到Phoenix,住进ASU校区内的酒店,早早睡下。
Day 2:凤凰城→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Williams
有时差的好处是早上起得早。这天我们七点多出发,在小朋友们最爱的Dukin Donuts吃完早饭,给车加满油,一路向北,往石化林国家公园出发。
19年去加州Yosemite国家公园,买了一副美国国家公园的扑克牌回来作纪念。小R同学一直对其中的Petrified Forest很感兴趣。所以这次安排行程的时候就把这里定为了必去景点。
美国西部的空间尺度比东北部大得多。三个多小时车程之中,一路植被景观几经变换。先是没有了Phoenix附近的仙人掌,只剩灌木草丛;随后海拔一路抬升,又进入了一篇林海雪原;再往前,又变成了干燥的荒漠地带。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先在游客中心吃了点午饭,然后开着车进入公园。公园被40号公路分成南北两部分,全程由一条景区公路串起十二个主要景点。北部较小,主要景观是Painted Desert, 彩色沙漠。不同矿物组分的岩层,显现出不同的色彩。极目远眺,给了我们又一个鲜明的亚利桑那印象。

在南北两区交界处,有一个老66号公路的纪念地标——一辆“没轮不动车”(小R同学小时候发明的词,用在此处甚是恰当)。66号公路被州际公路取代、从而导致沿路诸多小镇逐渐萧条以至荒废的历史,已经被编进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汽车总动员》。虽然这百十年的历史变迁让人感慨,但与此地亿万年地质年代尺度上的沧海桑田相比,又迅如白驹过隙,不值一提。

过了这个地标,穿过公路,就到了公园南区。有用印第安人的帐篷Tepee命名的彩色巨岩,更有用以命名这座公园的主角:石化木(硅化木)。


在一处散落着很多石化木的地方,我们得以近距离地仔细观察它们。这些石化木原是生活在两亿多年前三叠纪的杉类植物,被泥沙掩埋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组成其纤维的碳原子逐渐被溶于水中矿物质中的硅原子取代而渐渐石化。其结果是这些树木的层次、纹理都被保存了下来,只是不再是木质,而成了石质,或者说是玉质,展现出一种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特殊的质地与美感。

公园的说明文字也很有趣:当这些树木被埋进泥沙一亿多年石化之后,霸王龙才开始漫步于这片大地上。而这些树木生活的年代与霸王龙生活的年代之间的距离,比霸王龙时代到现在之间的距离还要长。
在一处叫Blue Mesa景点,我们下车步行。这里有一条一英里多长的步道。穿行于彩色条纹历历可见的山石之间。行到中途,进入山谷深处,四下一丝风都没有,十分静谧。被陌生的地貌环绕,感觉如同身处《星球大战》里的某个遥远的行星。


另有几个景点,有上古时代印第安人部落的遗迹,还有他们在岩石上留下的刻画。

且行且走,我们细细浏览了十二个景点中的七八个,略过了其余几个,就这样也已经到了下午四点多才结束游览。景区的公告牌上写着六点半后不能下车,因为此处有cayote(郊狼)出没。
在景区出口的纪念品商店,店员免费送给了两个小朋友一人一块小小的石化木作纪念。
这天的行程结束,从公园出来一路西行。途中找了个必胜客吃晚饭。天黑之际入住小镇Williams的一家旅馆,准备下一天的大峡谷之行。
Day 3:Williams→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Tusayan
网上各种攻略上都说大峡谷景区里车位不好找,一定要早去。于是我们一早出发,九点左右进了景区。在Mather Point附近的停车场顺利停好车。坐景区蓝线大巴到终点,再换乘最经典的红线大巴游览大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名声太大,这里反倒也没有多少好写的,一切都在照片里了。我最想说的还是一个词:“尺度”。即使事先对峡谷的壮阔雄奇已有了心理准备,但真站在峡谷边上,其空间尺度之大,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

红线大巴一个九个景点,从不同角度欣赏峡谷壮景。我们在Maricopa,Powell和Hopi几个点逗留最久。在Mohave Point看了会渡鸦在峡谷间盘旋飞舞——小R同学一直说raven就是他最喜欢的鸟,因为长得酷而且超级聪明。

到红线最东端Hermit Rest的时候已经下午一点半了,我们还没吃午饭,便随便买了点吃的,外加纪念品,休息到两点多,再坐大巴回停车场。
不过我们的大峡谷之游并未结束,甚至可以说刚刚开始。我们先开车回到了峡谷南边十几分钟车程的小镇Tusayan,到订好的酒店办了入住,稍事休息。五点左右,在酒店边上的Wendy’s解决了晚饭,然后再次回到大峡谷,迎接更让人期待的峡谷落日与星空。
六点左右,我们还是把车停在上午的停车场,此处步行到Mather Point只须五分钟。然后我们就在Mather Point观景平台找了个地方站定,等着太阳西沉。
日落时分确实是峡谷美景的巅峰。没有了白天强烈阳光散射下的薄薄蓝雾,再加上低垂的太阳角度与绚烂的金黄色彩,将层峦叠嶂投射出奇绝的明暗光影,引得游客们惊叹连连。我和徐同学各自打开手机,分别与国内的父母视频,现场直播分享这番美景。


待到太阳落山,天色渐暗,大部分游客们纷纷散去,只剩我们一家四口和少数几个人还在Mather Point的观景平台上盘桓。我支起三角架,调好相机参数,准备迎接久负盛名的峡谷星空。这天正好月亮要到晚上十一点多才会升起来,不会有月光干扰,正是观星的好时候。

等待天空彻底黑下来的时间,一个上中学的美国姑娘听见我们说中文,便也用中文跟我们聊了起来,说起她学中文的经历,爱吃的中国菜……等到星空随着夜幕一一闪现,我指给她看一个个星座,徐同学更是细细地给她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峡谷澄净的空气与远离城市的地理位置,让肉眼可见的星星数量百倍于纽约的夜空。北斗七星、猎户座、狮子座自不必说,就连一直让小J同学因为从来没见到过而忿忿不平的他的星座——暗弱的巨蟹座也清晰可见。银河似一条白色光带,隐约可见,在相机镜头下更显分明。

有一个没想到的是夜幕下的峡谷既没起大风,温度也没如预期地陡降,我们特地准备的厚外套都可有可无。
我们在星空下待到了八点半,才打着手电找回停车场。回酒店的路上,很不幸地撞到了一只穿马路的兔子,算是此行唯一的遗憾了。愿小兔兔安息。
Day 4:Tusayan→Antelope Canyon→Page→Tusayan
在大峡谷南缘度过了尽兴的一天之后,我们又从Tusayan出发北上,前往另一个著名景点:羚羊谷。

沿大峡谷国家公园内的64号公路东出,再拐上89号公路向北,一路上也有不少可以观景的停车点。我们赶着预约好的12点15分的组团游,所以并没有多加停留。
羚羊谷不属于国家公园,而由当地原住民保留地管理。不允许散客自行进入,必须由当地导游带着游客组成小团进入。羚羊谷分上下两部分,照网上攻略,最负盛名的光影景观要在中午时分进入上羚羊谷才能看到。夸张的是我在1月份计划行程的时候,所有这个时候的上羚羊谷行程已经全部订满了。于是我就订了一家叫Dixie的下羚羊谷导游。事实证明,这也已经足够让人惊艳了。

羚羊谷地处盆地,一旦周边地区如有暴雨,便会很快汇聚到一起,夹带着泥沙冲向低处,年深日久,不太坚硬的砂岩便被水流打磨成了曲线优美的岩壁,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我们导游是个年轻的当地小哥,带着我们一团十人在谷内穿行,指给我们欣赏最有特色的景观,如“Lion’s Head(狮子头)”、“Lady in the Wind(风中少女)” 等等。看起来,给自然景观找一个大家熟悉的形象来命名也不只是中国特色。



整个谷内行程一个多小时结束。明与暗、坚硬与柔软,粗砺与光滑,这几组最鲜明的对比就是羚羊最大的魅力所在。
从羚羊谷出来,我们去附近的小镇Page吃午饭。从离家到现在四天不到,没吃过一顿中餐,小R同学都直呼想来碗面条。于是我们找了家泰国餐馆,准确来说应该是Asian Fusion。四个人点了汤面、蒸饺、bento、Pad Thai,一顿招呼,心满意足而出。
Page小镇周边还有几处值得驻足的景点。一个是横跨科罗拉多河的Glen Canyon大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造的水电站,坝高220米。边上是游客中心和小博物馆,仔细逛了一会儿,也正好避过午后最乏最犯困的一段时间。

下一处是Wahweap Overlook,可以鸟瞰大坝截流形成的Powell Lake与周边景致。

再有一处,从Wahweap往北再开几分钟,就到了亚利桑那与犹他州的边界。在犹他那边有块”Welcome to Utah”的牌子。在西部要跨越一个州可不像在东北部那么容易,我一边往那开一边跟徐同学说: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们一样无聊去看那块牌子。

结果无聊的人还真不少。就在我们在犹他人民欢迎您的牌子前停车拍照的几分钟里,先后又有两拨人也来拍照留念。
这就是我们此行到达的最北端了。拍下照片,我们掉头往南,十几分钟之后,到了另一个著名景观:马蹄湾Horseshoe Bend。
从停车场下来走一千两百米,便到了马蹄湾前。科罗拉多河在这里拐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切削出一座马蹄状的山崖,从观景平台到谷底落差有近三百米,蔚为壮观。

至此,我们此行安排的主要景点都已经游览完毕,便又在暮色中顺着早上的路线原路返回Tusayan的酒店。回到镇上已近八点,不多的几家餐馆不是已经打烊就就是排着长队。我们只好又在能最快解决肚子问题的Wendy’s买了点吃的。又带着两个小朋友在酒店游泳池玩了一会儿才回房洗澡睡觉。
Day 5:Tusayan→Sedona→Phoenix
这一天本来没安排什么计划,一路回Phoenix,准备赶第二天一早的飞机。听朋友说这中途有个小镇Sedona很有意思,我们便把它列为了一个目的地。
还是一早出发,往南走,又到了森林地带Coconino National Forest,能看到远处积雪的山峰。路过一个指示牌写着海拔8000英尺,也就是2400米左右。比Tusayan的6600英尺(2000米)又高出不少。这大概是我们此行的最高点了。比我们登上过的东北部最高的山峰Mt. Washington(1900米)还高了好多。
到了Sedona附近,89A公路的走势有一段非常蜿蜒曲折,好几个相连的发卡弯,一路下坡,景色宜人。又行不多时,路边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河。这几天除了遥遥地望见大峡谷底部的科罗拉多河,我们一直在干燥的沙漠地带穿行,这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天然的活水,全家都很激动。就在这时我看见路边有一个trailhead的停车场,便一把拐了进去,管他是什么地方去逛逛再说。

这是个收费景点West Fork Oak Creek Trailhead,停车12块,不便宜,好在景色的确值回票价。一路沿小径步行,巉岩峭壁之间只闻流水潺潺,行不多时,到了一处山石遮掩下的浅滩,满是鹅卵石。儿子们最喜欢在水边玩石头,一看到这就走不动道了,我们便停下来让他们玩个够。

河水带着不少泥沙,略带黄色,应该是山顶消融的雪水,冰凉刺骨。下游不远处,trail被河水隔开,要继续前行就要蹚过十来米宽齐膝深的河水。有几位游客脱了鞋,卷起裤腿,刚一下水,便直喊着水太冷回头放弃了。只有很少几个看起来熟门熟路的hiker,手执登山杖,径直穿流而过,相当潇洒从容。
在水边玩了许久,已近中午,我们才叫上恋恋不舍的儿子们继续往Sedona进发。这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镇。正午时分走在主街上,碧空之下艳阳高照,众多小店沿街排开,让人眼前一亮,只觉色彩鲜明,心情大好。



只可惜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只在一家名叫Canyon Breeze的餐馆吃了顿算是美国西南部风味的午餐,随便逛了两家小店,徐同学买了点当地原住民的熏香,就离开Sedona继续启程了。
又往南开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回到了Phoenix,和Tucson一样,我们此行也来不及安排Phoenix城里及周边的景点了。先到最后一晚的酒店办了入住, 已是五点多,先去把车还了,再叫Uber回到酒店。在当天Phoenix 高达38摄氏度的气温下,全家一头扎进酒店的室外游泳池,又玩到夜幕底垂,才在酒店边上的一家名叫Burger Theory的餐馆解决了晚饭。
我们要赶凌晨六点半的飞机,徐同学和孩子们早早上床休息。我去酒店洗衣房把几天换下的脏衣服全都洗完烘干,全部收拾进行李箱,十一点左右才睡下。
Day 6:Phoenix→纽约
最后一天,凌晨四点起床,四点半坐酒店的班车去机场。 六点半准点起飞,中途在北卡的夏洛特转机。下午四点多到达纽约。春游顺利结束。
小结:
可以说,此次亚利桑那之行之中,第二天的石化林公园是令人惊艳的前菜,第三天的大峡谷和第四天的羚羊谷是不出意料的美味主菜,第五天路上偶遇的trail和Sedona小镇就是让人意犹未尽的饭后甜点,而期间一路驾车的沿途风光就是佐餐的美酒。亚利桑那,壮阔中偶见秀美,艳阳高照与红褐沙石的背景上,点缀着各种鲜明的色彩。值得一游,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