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摘要和笔记(20230417)
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和自在之物间的区别,——根据是这样一个论证:在事物和我们之间总有智力在,所以这些事物就不能按它们自身在本体上原是什么而被认识。……康德作的区别,从一个高到不能比的立足点出发,却宣称洛克曾认为可以成立的一切,他所谓的第一级属性,以及自在之物本身的属性,同样也只有在我们的理解力之内而是属于自在之物的现象的;并且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理解力的条件,空间、时间和因果性是被我们先验的认识了的。这就是说,洛克把感觉器官在自在之物的现象上所有的那一份从自在之物身上剥落了,可是康德现在却又把脑力功能所有的那一份也剥落了。……为了这一目的,他必须在我们的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之间作出明显的区分,而这是在他以前还从没以适当的严格性和彻底性,也没有在明确的意识中做过的。于是这就成为他那意义深远的探讨的主要题材了。
康德指出了不能用那些在实际存在中,也就根本是在经验中以不可破的必然性在支配着的法则来引申和说明这实际存在本身;指出了这些法则的效用还只是一种相对的效用,也就是说在这实际存在或整个经验世界已经确立,已经是现成的之后,这种效用才开始;结果是这些法则,在我们着手说明这世界的,和我们自己的实际存在时,不可能是引导我们的线索。……康德曾指出这些法则,从而也指出了世界本身都是由于主体的认识方式所决定的;由此得出的结论乃是人们遵循这些法则的线索尽管再探讨,再推论,尽管已走了这么远,然而人们在主要的事情上,亦即在世界自身的,表象以外的本质的认识上,并未前进一步,而只是像小松鼠在圈轮中一样的运动着。……人们也可说康德的学说给这一见解,即是说世界的尽头和起点不是要到我们以外而是要在我们里面去找的。【世界始终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它们,我们对世界认识的程度,取决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所以想要更全面充分的认识这个世界,首先需要革新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个客观世界,如我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属于自在之物自身的本质的,而是这自在之物的单纯现象,正是为先验的即在人类智力中的那些形式所决定的,所以客观世界除了现象之外也不能包涵什么。
康德虽然没有达到现象即作为表象的世界,而自在之物即意志这样的认识,但是他已指出这显现着的世界既是以主体也同样是以客体为条件的。当他把这世界的现象的,也就是表象的最普遍的形式孤立起来时,他指出了人们不仅可以从客体出发,而且同样也可从主体出发认识到这些形式,并得按其全部的规律性概览这些形式。又因为这些形式本是主体客体之间的共同界线,他作出结论说人们由于追究这个界线,既不能投入客体的内部,也不能透入主体的内部,随之而是绝不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绝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所以康德是敢于从他的学说出发,指出所有那些据说已是多次被证明了的信条是不可证明的。思辨的神学以及与之相联的唯理主义心理学都从康德手里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自此以后,这些东西在德国的哲学里就绝迹了。……自康德以来德国自然科学的著作在语调和形而上学的背景上所发生的变化是显著的;在康德以前的情况正和现在在英国的情况一样。——康德的这一功绩和这种情况有关,即是说在上古、中古亦即近代过去的一切哲学中,一贯占统治地位的是毫不思索的遵循现象的规律,把这些规律提升为永久的真理,又由此而提升飘忽的现象为世界的真正本质;一句话,就是在他那幻想中不为任何思考所扰乱的实在主义。
康德站在他前辈,独断哲学家的立场上,又根据这个立场和他们一起从下列前提出发:(一)形而上学是关于一切经验的可能性之彼岸的事物的科学。——(二)一个这样的事物绝不能按一些自身先要从经验汲取而来的基本定律来获得;而只有我们在经验之前,不依赖于经验而知道的东西才能超出可能的经验之外。——(三)在我们理性中真有几个这样的基本定律可以碰到:人们在来自纯粹理性的认识这一名义之下了解这些定律。——和他的前辈一起,康德就只走到这儿为止,在这里他就和他们分道扬镳了。……康德说:这不过是我们智力所有的形式,是规律,但不是事物实存的规律,而我们从这些事物得来的表象的规律只在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上有效,所以不能超出经验的可能性以外,而按第一点,这原是为超出经验的可能性而设的。原来正是这些认识形式的先验性,由于这先验性只能基于认识形式的主观来源,才给我们永远断绝了对事物的本质自身的认识的,将我局限于一个只是现象的世界,以致我们不能后验的,更不要说先验的去认识一下事物在它本身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了。这样说来,形而上学就不可能了,于是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就起而代之。【正因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无法超越自身经验,而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就不能再从经验入手,而只能从人的理性的本质入手,试图从这一领域找到理性和认知的一些规律,突破经验的束缚。】——“附录 康德哲学批判”
-
萧易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6 0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