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后悔因为报录比选了学硕

考研择校非常的重要,不要只看报录比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导致没有选到性价比更高的学校。记得每年考研初试结束就会有一大批人重复这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对学校上岸一半。
那么,为了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学校,我们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点,告诉你报录比的参考价值如何?择校除了报录比,我们还应该关注到哪些重要因素?

—01—
报录比怎么参考?
不少24的同学择校都会首先考虑院校专业的报录比,即院校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例如,据公开资料,2022年某大学新传专硕1320人报考,最后录取150人,当年的报录比即为1320:150,报录比大致为9:1。
报录比一定角度反映出学校的火热程度,即报录比的比值越大则越火热。但实际上,除了报录比,我们更应该关注院校的招生人数。绝大部分学校都不会公开准确的报考人数,因此报录比数据本身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考研是选拔性考试,同学们要关注的是有效竞争对手。而报录比的“报考”人数,只反映了10月份有多少人报名成功,不能统计最终完成考试的人。
据估算,2022年据诸多因素影响,弃考率高达20%,真正有效考试的人数无法估计。报录比,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竞争是否激烈,但实际上与真实的情况可能会有一些偏差。
当然,也不能说报录比不高学校就不热门,也可能是院校的招生人数也比较多。
总之,具体问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在择校这个备考开始的关键一步,需要全面衡量你收集到的信息。
除了报录比,我们在选择考研目标院校,还要参考差额复试比、招生人数、出题风格难度等重要数据作为依据。这些数据都能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到院校的真实难度,最终找到与我们适配度最高的院校。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02—
差额复试比就是复试人数占报考人数的比例。差额复试比=录取人数:复试人数。每年报考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如果你发现一所院校复试比例十分高,那你应该仔细考虑一下。
差额比当然是越低越好。试想一下,如果最终录取10人,却叫了15人进复试,那么前10名的危机感会明显变大。后5名的同学里,如果有本科出身较好,或者复试表现优异的,就会挤掉前面的名额。有些院校复试比较高,放大批同学进入复试,然后再刷掉。这些进入复试的同学,复试人数过多,复试不确定性增加,上岸愈发困难。一方面,复试竞争压力大,一志愿录取希望降低;另一方面,很有可能等待复试结果而耽误了最佳调剂时间。
同时,同学们可以看看这个学校近年来进入复试线的成绩,可以以TA们的成绩为标准,为报考该院校定一个目标分数,并为之努力。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03—
招生人数怎么看?
通过对报录比、差额复试比的分析,相信这个时候你已经选择出了一些意向院校。对于准备24新传考研的同学来说,这时可以再结合一下招生人数来进一步选择目标院校。
院校每年计划招生人数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数据之一,考生可以通过各招生单位的招生计划数据清楚知道专业招收的人数变化情况,判断适不适合报考。大家可以参考近年来目标院校的招生计划人数,包括接收推免人数等,避开一些统招人数特别少竞争激烈的院校。
一定要对比一下近三年的计划招生人数,以及实际招生人数。特别是名校,往往在招生中推免数可能占到总招生数的一半,甚至更多。例如,重庆大学新传学硕基本只招1-2人,名额基本给了推免生,需要合理分析,考虑清楚后再进行选择。推免名额越多,统考名额越少,报考难度就越大。
👩🏫注意:计划招生人数与实际招生人数可能会有差别,如果有差别,有时候可能比招生简章上多几个名额,极个别院校也可能会缩招。
在这里分享一些2023年各新传院校的招生人数,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04—
出题风格难度如何判断?
很多同学直接将报录比等同于报考难度,只考虑了数量,没有考虑竞争对手的质量。考研难度很难做到量化,对于同学们来说,能够获取的信息都主要来自院校官方网站发布的文件,报录比,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考试大纲等。
24新传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先把自己意向院校的真题看一看再开始备考呀~
小编选择学校的时候,就把备选学校的新传考研真题看了好几遍,最终选择了难度比较小,符合自己学习方向的院校。如果院校题目风格跟自己的预期差距很大,可以再多看看其他学校,不要纠结于此。例如,一些院校的真题风格非常灵活,比较新颖,就比较适合思维活跃的同学。一些院校真题风格比较基础定式,就比较适合稳扎稳打的同学。
所以,无论是否跨专业,你都可以先去看看院校的真题。
除了院校的出题风格之外,还要学会通过提类型来估算自己的学习方向。例如,有的学校比较注重名词解释,占比较多,比较考察记忆适合背诵能力强的同学。有的学校论述题分值占比较多,适合喜欢写作的同学。专硕大部分都会考察新闻实务的内容,喜欢实践的同学就可以选择,评论、策划等分值高的院校。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05—
择校一定要慎重!
对以上数据,24新传考研er可在目标院校的研究生招生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或者在胡师姐新传考研公号(搜索院校名称等关键词)上获取。同时,在选择学校报考时要理性,切忌一味的“名校情结”,也不要人云亦云。
大家在听建议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很多学校某一年刚好好考,录取人数多。第二年在其他人的大力推荐下,又开始变得非常难考。所以,无论是别人让你避雷还是大力推荐的学校,你都要理性、谨慎思考做出判断。
以上考研择校指南思维图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近年来,逆向考研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双非学校热度逐渐上升,如果只是看报录比,表面上看来要比很多双一流院校卷。但事实上,却不然。
报录比是流动的,谁也无法预测第二年的报录比。这种流动的报录比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不能作为择校的唯一关键因素。学校很多,大家一定要结合各方面综合因素进行系统性考虑。考研是自己的事情,大家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了解信息,理性报考才

是选择学校、安心备考的正确方式,祝各位都能够选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