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
《 读蔡子民《台湾历史的潮流》》陈再明23.4.25
蔡子民,1920年生于台湾彰化。1943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东京《中华日报》总编辑、台北《自由报》总编辑。1947年参加台湾″2、28″起义后到上海,担任旅沪同乡会总干事。台盟第四、五届主席,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曾在文化部对外司工作,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参赞,并任上海协会顾问。著有《唐诗旅情》(日文)、《台湾历史的潮流》等书。 《台湾历史的潮流》一书,后来收在《台湾史志》中,1997年由台海出版社发行。全书分为古代台湾居民、汉族移住台湾、明郑开发台湾、荷兰殖民台湾、清朝统治时期、日本占据时期,共六章。很为全面的介绍了台湾的历史,是认识台湾、了解台湾的一本历史书。历史观点非常正确,评述史实毫无偏颇,为将来两岸的和平统一,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知识,这是本书的最大贡献。 一、古代台湾居民。台北盆地″圆山文化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的彩陶、贝壳,可以推想当时就有台湾人过着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的生活。文献上最早提到台湾,是《汉书、地理志》,“会稽海外有夷州和澶州。″南宋诗人陆游(1125一1210)有一首诗:″行年三十忆南游,稳驾沧溟万斛舟。尝记早秋雷雨后,舵师指点说琉求。″文献和诗歌上的夷州和琉球,指的都是台湾。明代(1368一1644),在澎湖设有巡检司。朱元璋即位之初,曾派使节招琉球入贡。公元1601年倭寇入台,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战船14艘渡海到大员(台湾,原住民叫Tayouan),全歼倭寇。 二、汉族移住台湾。自沈有容入台歼倭寇后,汉人以磁器、布、盐,和原住民易其鹿脯、皮、角,开始了″汉藩交易″。公元1621年,颜思齐、郑芝龙集团入据台湾北港,进行海上武装贸易。本来颜、郑在日本九州平户与松蒲蕃合作,从事对华贸易。荷兰也已成为对华贸易的竞争者。1624年,郑成功生于平户,是郑芝龙和平户的女人生的。1645年清军入关,郑芝龙受清朝招抚而北去,未能顾及台湾,台湾终于被荷兰占据。 三、荷兰殖民台湾。荷兰于1624年9月入侵台湾南部,在一鲲身的大员(台湾、安平),建筑热兰遮城(意为海上堡垒,即红毛城),作为统治台湾的中枢。1625年,荷兰人又在热兰遮城隔岸赤嵌地方(今台南),修筑普罗文蒂亚楼(即赤嵌楼),设商馆、医院、仓库,鼓励中国商人移住,以此为基地开展东方贸易。1650年左右,是荷兰据台的最盛时期,统治下的″蕃社″(原住民部落)达315社,原住民人口15万一20万之间。汉人到台湾从事商业、渔业和开垦者增至约10万人。驻守台湾的荷兰兵力,平时1200人,最多2200人。台湾土地为荷兰国王所有,实行″王田制″,变汉族农民为东印公司的佃农,还大量招募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垦。1571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曾多次图谋台湾。1626年提督卡黎尼奥率船队从马尼拉出发,沿台湾东海岸北上,经三貂角,占领鸡笼屿(今基隆港和平岛)筑城,并在鸡笼山上设炮台,派兵驻守。又派兵占蛤仔难(今宜兰)。其目的是传教和设立医院,今台北的马偕医院和宜兰罗东的圣母医院,都是天主教神父创办的。从荷兰入侵台湾以来,台湾人民不断进行了抗荷斗争。较大规模的反抗不下二三十起,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652年9月1日的郭怀一起义,集义民16000人,占领了赤嵌楼。最后起义失败,郭怀一阵亡,但对荷据台影响很大,荷人甚怕汉人再次来袭。 四、明郑开发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乘荷兰舰队驶离热兰遮城他去的机会,留其子郑经守金门、厦门,亲率25000名大军,分乘200艘船舰,从金门料罗湾开往台湾。荷兰总督揆一死守热兰遮城,郑军一时无法攻陷,改为长期围攻战略。围攻9个月后,荷军因粮断弹欠,伤亡亦重,终于在1662年2月1日,接受郑成功的条件,带领残兵败卒,狼狈退出台湾,结束了荷兰占据台湾的三十八年历史。郑成功攻克赤嵌楼后,就着手经营台湾。首先在赤嵌楼设立承天府,统辖天兴(台南以北)和万年(台南以南),在澎湖设安抚司,这是台湾设置郡县的开始。实行屯田政策,士兵分派到各地开垦。但郑成功享年不长,收复台湾后不到5个月就病逝。其子郑经继承其位,由参军陈永华主政,将“王田″收为“官田″,开垦田达18,000多甲,比荷兰占据时期扩大一倍。1664年,郑经入台时带来士兵及家眷约5万人,在清政府下令沿海居民迁入内地,但不少浮海东渡台湾的,估计不下四五万人,加上原有的汉族居民五六万人,当时台湾汉族人口约在15万一2O万之间,与原住民的人口大致相等。 五、清朝统治时期。郑经于1681年暴死,嫡子郑克爽继位。1683年7月,清政府起用郑成功降将施琅,为 福建水师提督,率攻台舰队200多艘,将兵2万多人,自铜山湾(今东山岛)出发,在澎湖海面,击败刘国轩指挥的郑军。1683年9月,施琅随即率兵到台湾,接受郑克爽投降,明郑领台22年,比荷兰据台38年还短。清政府消灭郑政权后,于1684年5月,下令设台湾府,统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并颁布种种法令,限制大陆移民到台湾。但沿海贫民不顾清政府的缉捕,成群结队偷渡台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875年清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办理防务时,将行政机构增为二府八县四厅。1893年(日据台前二年),台湾人口已达254万5千人。当时,台湾有″南糖北米″之称,以浊水溪为界,北部是产米地带,南部以种植甘蔗为主。台湾对外贸易,主要进口鸦片,出口茶叶、樟脑等。1684年开始设立23所书院。1687年开始施行考举制。台湾:汉人考上文武进士29人,文武举人535人。1885年中法战争后,1887年正式建省,任抗法有功的刘铭传为台湾巡抚。划全台为三府十一县三厅一州。兴建鸡笼新竹段铁路。架设电报线、设立邮政局、发行邮票。兴办新式企业,设立煤务局,创设西学堂,提倡新式教育。清统治台湾期间,“三年一小乱、五年一大反″,朱一贵、林爽文率众起义,反清而不言复明,结果先后被俘,押送北京就义。 六,日本占据时期。1894年甲午战争,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澎湖。5月20曰命令台湾巡抚唐景崧回大陆,但以邱逢甲为首的士绅官僚,于5月25日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总统,刘永福为民主大将军,邱逢甲为团练使,建元″永清″。与台湾民主成立同时,日军开始进占台湾,从澳底登陆,迫近台湾。民主国昙花一现,只12天就消失。日本″平定"抗日武装斗争之后,1898年颁布″台湾地籍规划″,清丈土地。设立台湾银行,建立与日本本土统一的通货。施行专卖制度,垄断盐、烟、酒等物资。 日本占据台湾后,台湾的抗日武装斗争,没有一年或停。林大北、简大狮、黄国镇、林少猫等人的武装斗争,以及北埔事件、林圯埔事件、土库事件、苗栗事件、噍吧年事件等抗日武装起义,最激烈、影响最大、最为惨重。1930年10月27日,爆发了震骇海內外的原住民″雾社起义″,日本调集三千多军警,出动飞机大炮,还施放毒瓦斯,进行血腥屠杀。原住民据险顽抗,坚持战斗50天,因粮尽弹绝,700多原住民被杀。这是原住民规模最大的反日武装起义。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同时取缔日本国内和台湾的进步团体,″台湾民众党″被解散,蒋渭水(宜兰人)逝世。″台湾共产党″领导人林木顺、翁添生、谢雪红和大多数党员被捕,组织遭到破坏。一些进步人士不得不离开台湾,到大陆参加革命。1937年7月7日,曰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又于1941年12月8日,发动太平洋战争。把台湾作为前进基地,加强了对台湾的军国主义统治,提出"皇民化″、″工业化″和″南方发展″,作为其治台方针。从1936年实行岛民″皇民化″政策,企图消灭台湾人的民族意识。禁止学校、机关使用汉文,废止台湾报刊的汉文版,同时强迫台湾人学习日语,封使用日语的家庭为″国语之家″,封闭中国式寺庙,强迫家家户户安置日本神社神位。又从1940年起,强迫台湾人改用日本人姓名,使台湾人曰本化,成为其顺民。1944年起,实施征兵制度,征用大批台湾青年充当其侵略战的炮灰。 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冶,台湾终于光复,台湾人民欢庆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