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快乐
查看话题 >写给“家长型孩子”: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
问:想听和父母的关系中“家长型孩子”,在长大后如何自愈?

答:从3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01.亲职化养育
家长型孩子”又叫“小大人型孩子”,是指那些从小在家庭中和父母的角色发生亲子关系的倒置,从小不仅不能安然的当个小孩,还要被迫充当父母的父母角色的儿童。
这类孩子的父母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心理不成熟,在情绪控制、理解别人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不足,ta们意识不到自己小孩的需求,相反,因为自身的匮乏和一些功能的欠缺,会无意识的把满足自己需求的责任推给了自己的小孩,在潜意识中让自己的小孩承担了自己心理上的父母的角色,心理学临床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养育的亲职化。
亲职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情感情绪上的,这个特别多,就是父母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承担了调节自己情绪功能的容器。一种是工具性的,类似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过早地让孩子去承担成年人世界里的工作及生存压力。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谈的可能更多的是前一种:在成长过程中被迫在心理层面上成为父母情绪和情感的容器,帮助父母来调节情绪,维护父母的心理功能,经历这样的养育可能导致的问题以及如何疗愈自己。
02.亲职化养育可能带来的问题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观察,从小就被迫当家长的容器的孩子,常常会有以下特征:
1、高度共情别人,极度忽视自己
亲子关子关系倒置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共情能力很强,很能关注体贴别人的感受,很会为别人着想,但是ta们往往极度忽视自己,甚至没有自我的概念,好像ta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让别人满意,总是把别人的需求优先排在自己需求的前面,很会照顾别人,对人对事容易过度的包容和退让,很共情别人,但并不共情自己,而且往往有时候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
另外,t们的服从性很高,很多时候是不假思索的就服从别人,这也是从小围着别人转的习惯性反应。
2、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ta们对于自己的喜好往往一无所知,对于自己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常常没有任何概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整天无所事事,相反,很多这样的小孩从小在忙碌的是父母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期望,他们很多人甚至是学霸,学习成绩很好,但是考上大学后并不清晰自己要什么。或者工作后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才会去反思自己想要什么。
3、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强迫问题。
抑郁主要是从小到大承受的过多,但能获得的滋养部分太少,导致的一种不被看见,不被理解总要去适应外界要求的绝望,还有从小承受了超过承受能力的无力感以及从小被索取从而压抑到潜意识里的愤怒。因为并没有人可以帮助这些人来命名、梳理这些情绪,所以最终会以抑郁的形式爆发出来。
抑郁还经常发生在孩子努力的充当家庭的容器,但是家庭的需要太多,而终有一天,孩子心理层面做为容器的功能也被撑破,心理资源被耗竭,孩子体会到强烈的无力,无法承担父母的期待和索取后的心理瘫痪。
焦虑主要反映的是孩子的不安全感,好像并没有人为自己遮风挡雨,没有人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过度承担家庭传递过来的压力,而导致的心理持续处于应激状态的反应。
强迫主要是当孩子心理资源耗尽时,ta们得不到有效的良好的依恋,只能依赖自己努力的去解决问题适应环境,在无法有效的获得外界良好的依恋关系的情况下,被迫去控制自己的状态的一种适应方式。也就是外界是失控的,孩子强烈的不安都是通过控制自己,强迫自己努力去适应来解决的,但是一旦问题超出了孩子的解决能力,强迫就不再有效,就会发生孩子努力强迫,但是没有用,此时,通过强迫日常掩饰着的强烈的恐惧就会出现。
强迫是孤军奋战的失败。
4、不配得感
从小满足别人,导致ta们的需要是被忽视和被压抑的,有些甚至是被父母斥责和羞辱过的,这导致ta们会对自己的需要感到羞耻。
很多这样长大的孩子似乎追求的仅仅是被接纳被认可就很满足了。根本就谈不上去跟别人提需求。
因为很多从小被亲职化养育的孩子,父母是没有能力去处理孩子的需求的,做为防御,父母会反过来指责孩子的这些需求,要求ta们必须像大人一样懂事,为父母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会被接纳,被认为是好孩子。这样就导致了亲子关系的倒置。
不配得感就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很害怕被嫌弃,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这会导致ta们缺少求助能力,以及会得到别人帮助和爱的信心,ta们很容易退缩,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很容易放弃,需要别人对ta们来说是难以启齿的,因此ta们构建的关系往往是以自己付出和牺牲为主的。
5、亲密关系里容易要么继续成为牺牲和付出者,要么重复父母,让别人成为牺牲和付出者,导致创伤的代际传递。
这两种模式的一致性在于:都是绞杀另一个人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就是关系里只有一个人为主体,另一个人沦为围着这个主体转的客体。
无论是哪种,其实都反映了其在独立和依赖上的成长课题:虽然外在是成年人,但内在可能有一个需要别人围着转的婴儿的部分。其存在要么被别人无情使用,要么会无情使用别人的部分。
这也是对自己的缺少看见和理解。
看不到自己,不能理解自己,通常情况下,也就无法理解和看见别人。
03.从小当“家长”,长大后如何疗愈自己?
促使“家长型小孩”来咨询的原因,通常是爆发了抑郁焦虑或者强迫等症状,或者是出现了婚姻及人际关系等问题。
这并非是坏事,症状是一种提醒,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去检视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从而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了解自己,在这种了解中,我们会发现原来有很多问题,可能是整个的系统架构都是错位的,原来我并不是为自己活着,原来我一直在为了满足别人活着,原来我那么多需求一直没有被看见,一直被忽视,原来我承受了这么多但还是不被认可,原来我一直没有依靠,像个孤儿一样活在人群中……..
1、关注自己的需求,面对自己的情感,不再忽视自己
在我看来,“家长型小孩”疗愈自己的第一步在于关注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重视自己的需求,在人际关系里把关注点从别人身上回到自己身上。
“家长型小孩”只所以老关注别人,容易共情别人,在于ta们长年的忽视自己,如果去面对自己,会很不习惯,ta们可能会感受不到自己,或者感到空虚,无力,ta们习惯了被别人需要,以此构成自己价值感的来源,觉得自己特别有用。
但是ta们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感到落寞,难过,不知道自己怎么对待自己,ta们需要去看到自己这些情绪,需要,从而尝试着去安抚自己,一旦ta们发现自己也可以安抚自己,ta们就可以不用靠老为别人提供用处来获得价值感。
抑郁焦虑强迫等的爆发,是个好事情,这个会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全能的,我们并不能一直背负别人的期望和生命的追求,ta会逼迫我们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
当一个人可以去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的时候,ta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为解答这个问题而活。
2、防止被pua
“我很需要别人认可”,“我很需要别人接纳”,“我很需要别人确定我是好的”,意识到我们有这些需求,这些是一个孩子需要的最基本的心理营养,很多家长型孩子就是容易被困在这些基本需要的满足里,被人控制和剥削,如同重复小时候的经历。
是的,你很需要认可,你很需要接纳,你很需要确定自己是好的,这些都没有问题,这些都不需要证明,你不需要像任何人证明你值得这一切。你生下来就应该被认可、被接纳,就是好的,而不需要额外证明。
所以家长型的孩子要防止被人pua,就像小时候被父母pua一样。
在一段关系里,你的感受很重要,你开不开心,放松不放松,喜欢不喜欢,有无热情等很重要。
3、有边界意识,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
要有边界意识,你不是救世主,你拯救不了别人,你也很难改变别人,你不需要有那么多的责任,你也不需要过度的包容和忍让,别人不是你的孩子,你也不是圣母,他们有他们的人生。过度的包容和忍让有时候是在贬低别人,要相信别人有能力处理好他们的人生。
对于父母也是,你拯救父母背负父母半生,其实他们还是那样,你并不欠父母什么,你生下来是为自己活的,而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
这意味着当你不舒服了你可以表达你的负面感受。对于别人的需求和提议,你不同意你可以拒绝。
同理,你也可以允许别人拒绝你,允许别人不开心,不满意。
别人不开心,不满意并不意味着你不好。这完全是两回事。
满足别人并不是你的义务。
4、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相信你值得
学会向别人提要求,学会舍得给自己花钱,学会对自己舍得用精力——当负面情绪来临时,耐心的陪伴和共情自己,这些都会提升你的价值感,并成为你的习惯。
学会对自己舍得用精力,我觉得特别重要,就是像陪伴重要的别人一样陪伴自己,对自己耐心和共情,这可以很大的提升一个人的价值感。毕竟被自己那么精心的呵护和陪伴过,你不会再允许自己被其他人潦草的对待。你也不容易再忽视自己去重视别人。
每个从小给父母当家长的小孩,长大都是英雄,其实都有很强的个人能力,都非常棒,你值得自己被自己更好的对待。
面对自己在美好的人或事或东西面前的羞耻感,体会它们,感受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它们的来源,从而更好的化解它们。
羞耻不是你的错,而是你承受了父母的指责,他们做不到如是相告他们无能无力局限的一面,转而来攻击你的需求,以让你感到羞耻从而闭嘴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脆弱和匮乏。
这个脆弱和匮乏就是:他们给不出,他们给不起。
但是这完全不代表是你不好。
你有需求,喜欢美好的东西,这非常正当合理,你需要勇敢的去追逐这些东西,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本身就是活着的重要乐趣。
5、探索自己的喜好
让自己多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而非外界的评判和他人的期望,重视自己的感受而非他人的认可,这种探索会帮助你拓展活着的乐趣,帮助你认识更多好玩有趣的人。
家长型孩子因为从小习惯了看大人脸色,习惯了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习惯了在别人的评价下生活,这种自发的探索往往是被压抑和忽视的,甚至是被禁止的。
突破的重要一点在于,你的感受很重要,尊重你的感受,它会给你力量。
最后总结一下,对于从小为了别人活着的人来说,内心的最大阻碍就是对别人评价的恐惧,对外界不认可的恐惧,和对自己感受的忽视以及压抑,但是生命经验告诉我们:每当我们放弃自己内在的声音,问题似乎被暂时解决了,但是我们却活的非常不舒服不舒展,甚至生病。
所以尊重自己内在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受是生命本身的召唤和韵律,我们无论如何波折,始终会朝着这个声音靠近,这就是生命本能的力量,让我们相信这股力量,更多的倾听它,信任它,让它指引着我们活出我们自己。
工业时代的月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学会在风险中侥幸又感恩的活着 (1人喜欢)
- 无人区的孤独--一种生命力困于自身的内耗 (3人喜欢)
- 心灵的困境:不被共情以及不被看见 (15人喜欢)
- 当我们在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