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多文化伦敦英语
简要信息
英语:Multicultural London English
都市英国英语
使用地区:伦敦的多元文化区域;在其他城市也存在变体
使用族群:多族群
语言系属分类:印欧语系 - 日耳曼语族 - 西日耳曼语支 - 英维奥尼克语/北海日耳曼语(Ingvaeonic/ North Sea Germanic)- 盎格鲁-弗里斯兰语组 - 盎格鲁语(Anglic)- 英语 - 英国英语 - 多文化伦敦英语
早期形态:原始印欧语 - 原始日耳曼语 - 古英语 - 中古英语 - 近代英语
书写系统:拉丁字母(英文字母)
源头:多种,包括非洲英语方言、加勒比英语(Caribbean English,特别是牙买加方言Jamaican Patois)、旁遮普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阿拉伯语、波兰语、伦敦考克尼方言
语言代码
ISO 639-3:无
Glottolog:无
多文化伦敦英语(首字母缩写MLE)是一种现于20世纪末的英语社会方言,其使用者主要是生活在伦敦的多元文化地区的工人阶级青年。
正如其名称所指,MLE使用者拥有多元族裔、文化背景,生活在多样化的社区。因此,也可将MLE视作一种多种族方言(Multiethnolect)。曾有一项研究无法在其在伦敦Hackney 地区收集到的语音和语言片段数据中“拆分出独立、孤立的种族风格”,并评注说“种族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本质上是定量的”。语言学家曾指出,交友圈的多元性促进了MLE的发展;一青少年的朋友网络的种族多元性越高,其使用MLE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在英国其他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的多元文化社区也出现了MLE的变体,这些变体是MLE和当地特色相融合的产物。这也就令一些语言学家将那些包罗万象的英语方言统称为“多文化英国英语”(Multicultural British English,首字母缩写MBE)或“多文化都市英国英语”(Multicultural Urban British English,首字母缩写MUBE)或“都市英国英语(Urban British English,首字母缩写UBE),这些方言都出自MLE,且深受其影响。
历史
二战后,加勒比地区大量人口向英国迁移,MLE在很大程度上就植根于此,另外从其他地区(如南亚、西非)移民而来的人口也对MLE的形成产生了较小影响。直到1970年代,英国黑人才开始广泛使用特征明显的独有俚语。雷鬼音乐(Reggae)和斯卡曲风(Ska)等牙买加音乐文化在英国的流行导致植根于牙买加方言的俚语也开始在英国出现,这就是后来诞生的MLE的根基所在。1980年代早期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非洲-加勒比血统的青少年具备“双方言能力”,能在牙买加克里奥尔语和伦敦英语间切换;同时,白人工人阶级的青少年虽偶尔会使用受克里奥尔语影响的俚语,但依旧保留着自身原有的口音。1985年,一出身牙买加和圭亚那背景的英国音乐人Smiley Culture(本名David Victor Emmanuel)发行了唱片《考克尼翻译器》(Cockney Translator),这也是最早的一批将英国的“白人俚语”和“黑人俚语”刻在同一张唱片两面的作品之一(但二者间的差异依旧十分明显)。Smiley Culture谈论着上述两种俚语既差异明显又同时存在,但不出数年,二者间的混合就变得更加自然且普遍了。一些活跃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嘻哈音乐艺术家及艺术家组合,如London Posse,就经常将考克尼和受牙买加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俚语加入其音乐,展现了二者的元素正在紧密结合起来,且互相影响,反映出伦敦的年轻工人阶级的言语方式。这种影响并不仅限于来自特定种族背景的人。1987年,英国社会学家Dick Hebdige曾表示,“在英国部分地区,西印度群岛方言已成为市中心青年人的公共语言,与种族背景无关”。
至1990年代末,伦敦的语言已变得愈发多元,不同族裔间分隔生活的现象不多见。出自不同种族背景的青年人混杂在一起,接着,至少是在Hackney地区一地,考克尼已变得不再是占主导的地方方言,因此出身各种种族背景的儿童便开始使用MLE。语言学家Tony Thorne曾写道,白人工人阶层家的学龄儿童在使用“经过了再克里奥尔化的词汇”(recreolised lexis)。在接下来的10年里,上述现象变得更加普遍,主要体现在Grime(车库饶舌)和英国嘻哈等音乐上,以及《年少轻狂》(Kidulthood,2006年)这样的电影里。
2000年代,媒体对MLE的关注度上升,于是便出现了对这种方言的各种称谓,如“Nang slang”“Blinglish”“Tikkiny”或“Blockney”。MLE有时也被称作“Jafaican”(或‘Jafaikan’,即‘假买加语’),以表达该方言是“假的牙买加方言”之意,因为很多人认为MLE完全起源于来自牙买加和加勒比地区的移民。但是,有研究表明,MLE的根源要更加多样化:由两个经济与社会研究协会所赞助的研究项目得出的结论是,MLE很可能是语言接触以及群体化习得第二语言的产物。具体来说,MLE会含有源自“英语、印度次大陆英语、非洲英语、加勒比克里奥尔语之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成分,以及这些英语方言在伦敦的变体的成分、地方和国际的青少年俚语,还有出自各种来源的更加接近标准的英语变体的成分”。
根据兰开斯特大学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在2010年进行的研究,“在伦敦东区的绝大部分地区,考克尼方言…将在一代人的时间之内消失…不出30年,它就将(在东区)消失…他已被‘移植’到了(艾塞克斯郡和赫特福德郡的新兴)村镇”。
自2010年代中期起,随着Grime音乐和英国Drill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MLE的部分元素开始随上述音乐在全球流行开来。一些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以及爱尔兰的音乐人,如Onefour、Drake、73 De Pijp,都曾在作品中使用过MLE的俚语衍生词。澳大利亚语言学家Kate Burridge和Howard Manns都曾提到过,一些MLE短语(如意为‘吸引人、美好’的‘peng’)已经成了澳大利亚青年人的常用语。芬兰青少年的用语也受到了类似影响。
另外,加拿大等国的多文化语言——比如多文化多伦多英语(Multicultural Toronto English)——也发展出了与MLE十分接近的特性,这些特性虽是独立产生的,但其文化影响和根源其实与MLE类似。加拿大语言学家Derek Denis曾提出,MTE中含有一些源自MLE的短语(比如‘mans’,意为一群小伙子,“wasteman’则是说某人是个浪费资源的废柴,‘yute’一词则源自牙买加,是意为‘青年’[youth]的俚语,指代青年人或小孩),多伦多的青年人们都已对这些词语习以为常。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