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小城的温度
泉州有好几个名字,鲤城、刺桐城、温陵。
它的简称是“鲤”,所以也叫鲤城。五代十国建泉州城时,刺桐树环城围绕,所以被称为桐城。而宋朝时朱熹来泉州讲学,发现正值冬天的泉州天气温暖,赞称其为“山陵独温”,后来世人便将这里称为温陵。
选择这里,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到了,想来。
来了之后发现,它有小城的温度,也有旅游城市的喧闹,有合广东胃口的好吃,也有南方城市的好热,有随巷可见的猫狗,还有遍地自由的摩托和电动。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带给了我极其快乐的三日回忆。也好像在一些瞬间,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理想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前往泉州前收藏了很多美食,大致地规划了行程。把好吃的和景点都标注在地图上,去到之后,在地图的片区内随意行走,总的来说很随性。
天气预报说,泉州的周六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下雨,但待在这里的三天都是晴空万里。太阳到我们走后开始从晴朗转阴雨。感谢这三天的好天气,我们提前过了闽南的夏天,短暂地告别连续一个月阴雨的广东。

周六的饭点到达泉州,第一顿选择了一家名叫老阿伯的闽南菜,周末的生意很好,吃上饭已经是一点半。点了点评榜单靠前的肉臊饭、牡蛎煎蛋、卤墨鱼、猪红汤和醋肉,没有踩雷的,但也没有惊艳,是一切刚好的程度。

选择的民宿在巷子里,饭后打车到巷口,一路走去。民宿在巷子中段,往左走不到五百米就是满是游客的西街,穿些巷子走十分钟便是开元寺,位置方便,环境也好,老板和打扫的阿姨都比较佛。


我们简单地休息收拾后便出了门,走出巷子,往大路的方向去。我们都许久未见这样好的阳光,出门时感觉身子里的一些东西活了过来。巷子里是阳光味道的生活气,天空是蓝蓝的。走到大路时遇见共享电动,我俩各租了一辆骑车到想去的冰店。
去的冰店叫米斯小庄庄,在泉州小有名气,小小的二层楼空间塞满了客人。我们坐门口的粉色小桌,大勺挖朋友称之为“李子维的红豆冰”的牛奶芋泥冰。她说这不够李子维的甜,我说当然,他是全糖甜心。大碗的冰入肚,解了些热。

下午五点,准备穿街走巷,路过了承天禅寺,进去走了走,正巧是落日。园区宁静,有轻快的鸟鸣声,清风微拂。遇见了穿着黄袍的僧人,坐着听鸟鸣的游客,拉着手谈心的老姐妹。夕阳的照射下,红墙美出原本,寺庙有一种佛光普照的感觉。



接着去走巷子,走承天巷、花巷、庄府巷、金鱼巷、胭脂巷,然后在不知道是哪条巷子里吃各种特色小吃。刚炸出来的芋头饼有夸张的好吃,菜头酸是腌好的白萝卜里夹花生,拳头母吃起来像好吃的肉卷,刚炸出来的浮粿外脆里软糯,要排队的爱阿石花膏很清凉,阿萍阿姨煮出来的热乎面线糊俘获了我们的胃,把米线熬成粥样,撒上黑胡椒,将油条、醋肉和大肠浸泡其中,唯独不爱吃的土笋冻是果冻的口感。





吃饱后走去关岳庙,路过穿不同队服的广场舞阿姨们,几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每个团体在广场上分隔几米地跳着舞,跟着节奏活动了一下,生活气很满;然后在散步中和黄色的城墙合了影,觉得精神也美好。

而夜晚的关岳庙还亮着堂皇的灯火,红色的灯笼与金黄的屋顶互相映衬,晚上也有虔诚的人在门口上柱香。哪怕夜晚,关岳庙的门前也有许多驻足的游客。

驻足小会儿,去水果店买椰子水饮,有椰子陪伴着一起走回民宿巷子的夜路。夜晚的温度宜人,我俩觉得行走在巷子里很自由,旅程在今天告一段落。


周日,阳光晃眼,打扮好出门已是上午十时。我戴着她的项链,她背着我的休闲包,步伐一致,出行常作伴。

在巷口内买煎糕,有一点像马拉糕中间夹着花生酱与花生碎,觉得好吃。这家煎糕店叫康庄满煎糕,是一对老夫妻在经营,阿婆穿着可爱的粉色奶奶汗衫,有着可爱的闽南口音,她说这吃起来很Q弹。民宿老板的朋友说,这家是泉州最低调也最好吃的煎糕。


去钟楼附近的侯阿婆吃肉粽和肉燕汤,干贝烧肉粽下蘸花生酱,肉燕汤入口清淡做情侣的话,她们是互补的存在。去印有“泉州”二字的影剧院踩个打卡点,然后乘坐小白车出西街,再打车到闽台缘博物馆看福建与台湾的关联历史。


博物馆与西湖公园距离一公里左右,随手拦到小白车,师傅载我们顺便自己去吃饭。烈日当头,我们在榕树下乘凉、歇脚,觉着清凉。活力满满的三两孩子在太阳下放风筝,远方有伫立在湖边的海上亭子。坐小白车回去,路上遇见从西安来的退休夫妻,我们帮他们弄泉州乘车码,一路搭着话。


我俩的胃渐渐有了空间,在两点前到达阿山姜母鸭取号。在排号时去对面的后溪桥头喝放了石花膏的绿豆汤水,绿豆煮地软烂,一口就是绝对的解暑。回去就入座,想过姜母鸭是好吃的,但没想过连姜都好吃,两个人吃完了一只鸭。鸭煲地软烂,有点油但十分入味,是满分的下饭。



打车去非遗文化馆听梨园戏,看竹藤编、妆糕人、木偶头雕刻、彩扎、花灯、金苍秀、纸织画,再向量大福大的弥勒佛学做人。喜欢弥勒佛,因为看着他,觉得好像什么都没那么重要了。他垂着厚大的耳垂,眼镜眯成月牙,袒露着肚皮,笑对所有。心态决定人生的幸福,他好像这么告诉我。

非遗文化馆和海上交通博物馆只有一公里不到的距离,我们骑了一小段电动,路过了一整片春天。绿色晃眼,阳光穿透绿意,洒下行走和骑行的人。宋朝的诗人丁谓在《刺桐》一诗中写下,“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丰年。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和古人一样,我们都喜欢刺桐城的青青。

回见西街,需要一杯冰凉。穿进西街的一条小巷,在西街139号的小酒馆里瘫下,点一杯冰拿铁休息。店里的环境昏暗、复古,没有开空调,阴暗处吹着风扇,坐了会儿人便活了过回来。走去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在天台看西街的黄昏。


穿巷子回民宿,认真和三只喵相处,三只喵分别叫卡车、火车和棉花。朋友喜欢名叫火车的银渐层,它喜欢肚子朝上、背贴地板,闭着眼摇晃尾巴。棉花是一只有“鼻炎”的蓝猫,四月的春天总是打喷嚏,喜欢延展自己的身子,趴在桌子上摇晃尾巴。卡车那时的心情不好,但温柔地对待它,它会记得。




换了身舒适的衣服,穿上拖鞋,出门过夜晚的生活。在巷口先吃上一份刚烤出来的蒜蓉烤生蚝,旁边的小桌坐着广东老乡,我们互相祝福对方 “旅途愉快”。吃上黄氏手工麻糍,花生碎很香,麻糍糯糯叽叽。



夜晚先做我俩旅行出门必做项目——刮刮乐,然后去民宿老板朋友推荐的陕西按摩店泡脚按摩,刮了脖子的痧,有点劲道。再去按摩店老板推荐的巷子里的理发店,洗十五元的头。富春阿姨说疫情关了很多理发店,现在全变成酒馆了,附近的小门店的理发店很少了。她说帮很多来拍电影的人理过发,我说您应该都合张影贴在店门口,生意也许会再兴隆点,她说没那个空挡,每天理发都很忙的。


我们走了走后西街,酒馆一家接一家,还有放着露天电影的露营餐吧。现在的每一座旅游城市好像都有这些,夜晚、小酒、朋友、自由,我们这些年轻人总是喜欢这样的氛围。


宵夜时刻,吃同安香骨鸡腿、福鼎肉片,喝很像霸王茶姬的苍洱茶间。春哥铁板烧的炸白果一绝,在其他地方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炸年糕,还有街边随手买的超级甜凤梨。

回到民宿是猫猫作伴,火车和卡车好像和我们混熟了,半夜不睡觉,来我们的房间门口轻声地“喵”。开了门邀请他们做客,溜达一圈后和他们道了晚安。

没怎么睡觉的两天依然都很早醒。八点醒来,爬上二楼的天台晒太阳。眼前是各式的红房子,电线杆上挂着红色的灯笼,天气好极了。火车跑了上来,一会儿跑进坐着的露营椅下,一会儿跑去阳光处,和我们一起晒着太阳。我俩笑谈理想的生活,开始一轮天马行空的想象。


保持着十点出门,早餐还是吃门口的煎糕,然后穿出巷子,走到开元寺。寺庙内的春意盎然,绿树葱葱,看见的绿植如粽子般可爱,红墙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鲜艳,东西塔被绿意围绕。


周一的游客都是些跟着旅游团的退休老人,不用挤着人头在节假日旅游,很让人羡慕。但她们说,年轻才好。我们偶尔自己闲逛,偶尔跟着讲解听故事。记忆较深的是弘一法师离开时的心境,他说那是“悲欣交集”。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一生,以清风般继续吹拂,明月般继续明澈。

拦下小白车,去吃饭的路上。旁边坐着刚体跑完的中学生,街道上穿行着开着摩托放学回家吃饭的中学生,夏天的放学时刻,怎么能让人不怀念。
小白车将我们送店门口,周一中午的燕支巷灌汤包不多人,咬开灌汤包的一个小口吸清香的汁水,蘸一点甜辣酱,好吃好味。喝碗六果汤,一口解暑。再去东兴牛肉店吃牛排,牛肉炖的软烂入味,牛排的汁水倒进芥菜饭。关于泉州的吃的,除了好吃没有再多的语言。



饭后,我们穿进巷子,在通政巷买了包装好的咸甜口蒜蓉枝、绿豆冰和芋头饼,又在民宿门口买康庄满煎糕,准备把它们带回家给家人们尝尝。回到民宿收拾东西,点了壶见的石花佛跳墙水果茶,准备带去高铁上喝。


正午的太阳有广东的夏天感觉,我们收拾完后,坐椅子上吹风扇,阿姨坐我们旁边,和她的朋友轻声聊天。火车在缩在角落里睡着午觉,我叫卡车来我身边,它喵呜地应着,黏人地和我一同在桌上休息。我一会儿玩着手机,一会儿闭上眼小憩,它就安静地在身边,乖乖地让我摸摸它。

一点半多,我们离开了,我认真地和卡车说再见,亲了亲它的额头。伴着中学下午上课的铃声、巷子里的午后、会想念的好天气,我们坐上去泉州站的的士,搭乘回家的高铁。

这趟旅程太好,还好用文字和图片都记录了下来。
我们骑着电动穿梭在温陵的春天里,在充满阳光味道的小巷里肆意溜达,在巷子里吃新鲜出锅的小食,去公园看小朋友放风筝、博物馆看历史,在寺庙里看夕阳照映城墙。
我们在早上醒来,伴着猫咪的陪伴,在天台晒太阳,我们在夜晚穿着拖鞋,试图融入泉州本地人的生活。
就这样,我们过了绝对乌托邦的三天,回到了各自原本的生活。
-
陆鹿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6-05 18:08:44
-
天空的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4-28 21:53:50
-
豆友185441265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4-21 10: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