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 深圳 | 在林中路上——OCT十八周年典藏展

2023年的春天,各种展览如花儿般纷纷绽放。“在林中的路上“是OCT在B10新馆中的一次历年展览回顾,馆外是阳光灿烂的创意集市,斑驳的树影间流连着飞鸟与行人,一切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 《大家庭一地铁》
艺术家:张晓刚 年代:2004年 材料:布面油画 尺寸:200cmx280cmx6 OCAT深圳馆2005年收藏

把每个人物单拍出来做了一张拼图如下:

张晓刚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1958年出生于昆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作品曾参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大型国际展览,并为世界各国重要的艺术博物馆广泛收藏。 虽然介绍文字说这个作品是“对应华侨城主题公园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的景观,以大家庭为创作母题,通过艺术家典型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组中国当代家庭的群像,画面充满着和睦、安宁和自足的意境。”,但我得承认,我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和睦安宁,反而觉得似白日梦般的冷峻孤寂。这套作品曾放置在华侨城地铁站,不知道行人们的观感如何,但无疑是会觉得特别和震撼的吧。
- 《世界,你好》
艺术家:王广义 年代:2004年 材料:布面油画 尺寸:200cmx280cmx5 OCAT深圳馆2005年收藏

王广义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1957年生于哈尔滨。作为兴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被广泛熟知。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尤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 王广义以“政治波普”闻名,让人想到安妮沃霍尔的风格。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直接注明OCT-POP,在“大批判”系列的其他作品中,他直接把工农兵形象与商业品牌放在一起,在反讽和解构中,消解了本质内涵,达到荒谬的整体虚无。

- 《欢乐颂》
艺术家:方力钧 年代:2004年 材料:布面油画 尺寸:200cmx280cmx5 OCAT深圳馆2005年收藏

方力钧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1963年生于河北邯郸,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方力钧的风格因为独特所以有很高的辨识度,他的作品讨论个体主义与宏大叙事的关系,用千篇一律的人脸、光头讲述着自己追求的“真实”。宁愿被认为是无聊的、危机的、迷茫的,也要用自己的泼皮幽默去表达这个现实的社会。

- 《乱书 • 生年不满百》
艺术家:王冬龄 年代:2019年 材料:纸上水墨 尺寸:145cmx183cm OCAT深圳馆2020年收藏

《乱书 • 生年不满百》是艺术家王冬龄捐赠给OCAT深圳馆的作品,以其独具代表性的“乱书体”,书写了汉代古诗内容: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巫鸿先生主编的这本书记录了王冬龄当年在OCT作“竹径”展的全过程,策划、完成作品、布展的各种细节记录得十分详尽,还有当时现场巫鸿先生的访谈。本次展览的外面有放置这本书供观展者阅读,读过之后,我特地又回去看了看那幅初看时完全看不懂的乱书作品。


王冬龄1945年12月出生,别署冬令,悟斋,江苏省如东马塘人。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 中国的文字不表音多表意,识字的人从文字里GET到的是它代表的意思,研究汉字的人研究的是文字的形成和演变,王冬龄在研习了多年各类书法之后,创出了他独门的“乱书”,让我想到金庸笔下的石破天,之所以能解出侠客行中的绝世武功,正是因为他没有把字当成字看,不识字的他看到的是笔划、运气、笔势,一如剑招。
- 《唐诗后著》碑林肆系石碑#26
艺术家:谷文达 年代:1993~2005年 材料:装置、墨玉王青石 尺寸:190cmx110cmx20cm OCAT深圳馆2005年收藏

谷文达1955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之一,与蔡国强、徐冰、黄永砯并称中国实验艺术“四大金刚”。谷文达也是八五美术新潮运动中的领军者之一。
摘录书中记录作品完成过程的部分:
《碑林-唐诗后著》的翻译实例:整个《碑林-唐诗后著》艺术工程为50块石碑。每块石碑以一首原唐诗为翻译起点。唐诗的选择又以流行普及的唐诗为主。然后从我选出的50首唐诗找出对应的英语唐诗。我选择的唐诗英译本的唐诗三百首是在全美各地大学东亚系所采用的由著名的美国记者Witter Bynner的译本《宝石山》(The Jade Mountain,又译为《玉山》)。 以“音译”的方式将英译本的唐诗译回到汉语,此一过程是极为复杂而沉长的。以下是四个基本的翻译程序: 首先,寻找出汉字其发音接近于英语的声音。这些汉字称为“模拟英语发音的汉字”。一般情况下,模拟英语发音,会出现许多同声汉字。 其次根据特定内容需要而选择同声汉字中的一个字。 然后这一选出的英语音的模拟汉字又必须和上一个和下一个英语音的模拟汉字组成一个词。 最后这个词又将与下几个英语音的模拟汉字组成的词构成一句子。从而以这些英语声音的模拟汉字构成了“后唐诗”。 例一:汉语句“月光”的字面翻译是“moon light”。“moon light'”的英语音译成为汉语是“moon=虻,igh=癞,t=忒”。“虻癞忒”的汉语拼音是mang lai te,.意为“虻虫麻风的错”。 例二:“晨露”,将这一汉语词意译成英语为“morning dew'”。现在把“morning dew'”按照读音相近的音译原则译回汉语是为“mo=摸,er=耳,nimg=宁,dew=肚”。这个从英语句子重新音译回汉语的结果却成了“摸耳宁肚”,即“摸摸耳朵平静肚子”。
唐诗的完整译文之二: 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In the quiet night"by Li Bai,Tang Dynasty: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以Witter Bynner的唐诗英译本Jade mountain之英语读音的同声汉字译回成中文) 搜捕癞秃,饿割狸羚,昂泽府的阿妇卖败德。 哭的贼儿,还服病蛾,妇裸肆打惹弟 乐夫亭霾塞埠,路客哀坊德,咂大洼是梦泪涕。 性可淫,拜客恶感,爱烧杀,蹬骊傲妇红。 (Retranslated to English by Wenda Gu) Tracking down its catch,leprosy,cuts the fox and gazelle hungrily,as a woman sells badmorals in Ang Pond Mansion,her crying baby cunningly eats an illed moth,the womanwantonly beat the child,who asked for it.Vails of haze over the Happy Man Pagoda,awalker sucks the muddy water tears in her dreams,he who comes along this road is sad inFangDe,burning with the desire to slaughter,the loose,haughty red lady rides on her horseto visit a friend.

如果说王冬龄玩的是字本身,谷文达则是在玩文本。把中文的意翻译成英文的意,再以英文的音翻译出中文的音,而从中文的音变成中文的意……通过多重翻译,已经没有人知道原来的文本是什么了。这是一种对传播的实验和探究,引发人们对不同文化间沟通必然产生误解的思考。同时,用石碑这种非常中国的方式煞有介事地刻下实际来自英译的新造汉字的内容,多重矛盾带来宏大意义的消解,千年之后,会不会有后人挖出谷文达的石碑,象我们今天一个字一个字地猜甲骨文一样,当成研究今人的重要金石资料来研究?
其他作品就不一一罗列了。当代艺术以看不懂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一点上,OCT这些年来确实作了大量工作来培育民众,也成绩斐然,毕竟,巫鸿先生是OCT的执行馆长啊(谁叫我是忠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