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来信910:结构通胀vs结构通缩
最近观察到两个微观现象:
①平时喝的牛奶涨价了,原来1.25L的牛奶是24块一盒,现在变成了26块。问了老板,他说是光明统一提价,未来是否会降价不得而知。总之,牛奶涨价了8.3%。
②学区房跌价了,原来杨浦区10万一平的学区房现在跌成了8万+一平,和周边没有学区的房子价格差不多,也就是说学区溢价下降了。
其实,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变化都与需求挂钩。牛奶是刚需,哪怕关在家里,大家也是要喝牛奶的。但价格上涨也是有天花板的,如果涨到100块一盒,大家可能就改喝豆浆了,去寻找替代品。
学区房这个东西其实是伪刚需,之前那波涨价将家长的焦虑充分挑动出来,乱炒一波割韭菜。其实从需求的角度看,学区溢价会越来越低,因为需要上学的越来越少了。
中国2010-2020年新生儿数量:
- 2010年:16,008,000名
- 2011年:16,550,000名
- 2012年:17,860,000名
- 2013年:16,860,000名
- 2014年:16,150,000名
- 2015年:16,550,000名
- 2016年:18,460,000名
- 2017年:17,230,000名
- 2018年:15,230,000名
- 2019年:14,650,000名
- 2020年:12,790,000名
上海2010-2020年新生儿数量:
- 2010年:136,426名
- 2011年:128,877名
- 2012年:123,464名
- 2013年:124,062名
- 2014年:120,580名
- 2015年:118,668名
- 2016年:123,184名
- 2017年:118,267名
- 2018年:105,701名
- 2019年:98,505名
- 2020年:92,243名
过去10来年,全国新生儿少了4分之一,上海新生儿少了3分之一,对市场直接的影响就是幼儿园变多了,小学变多了,(未来)中学变多了,(未来)高校变多了,(未来)房子变多了。
而学区房价格下跌正是需求变化以后,价格向价值回归的现象。可以预见,当时带着高溢价去抢学区房的人,未来只能继续站岗,因为需求会越来越小。而带着6个钱包+杠杆去all in学区房的人,只会更惨。
反过来,我们应该关注和投资需求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比如“护理需求”、“药品需求”、“墓地需求”等。这类商品需求越来越大,其价格涨幅绝对能跑赢通胀。
最后,当我们在建立被动收入时,也要考虑被动收入能否抗通胀的问题。
过去20年,每月3000块的被动收入很香,
现在,每月3000块被动收入没那么香了,
未来,每月3000块的被动收入真正价值能有多少?
当我们通过投资企业获取分红或者投资房屋收租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对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需求未来会越来越多吗?
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未来会越来越高吗?
人们会不得不接受越来越高的价格吗?
人们有哪些其他可能替代的选择吗?
若出现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会被替代吗?
......

我们会发现,一家企业做什么,未来30-50年想要“长青”都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的美好也不代表未来一定也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