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實獵信號塔
站在上海外滩十六铺向北望,黄浦江边有一座信号塔,百余年来屹立不倒,那就是郭实猎信号塔。很少有人知道塔名的由来,是一个普鲁士传教士的沪语译名,其在中国的颠沛生涯牵动着整个华东南的殖民史,浸染着鸦片贸易对中华大地戕害的斑斑血迹。
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1851)普鲁士传教士,基督教路德会牧师、汉学家。生于德国波美郡(Pomerania)小镇(Pyritz),幼年丧母,父亲是裁缝。郭实猎早年当过铜匠学徒,後入神学院,毕业後赴荷兰获授神职,开启远东之旅。驻留上海期间归宗郭家祠堂,笔名“爱汉者”。
1826年9月11日,郭搭乘“海伦娜号”(Helena Christina)前往爪哇岛巴达维亚(Batavia)即今印尼雅加达。1828年,抵达新加坡。次年,同英国小姐玛丽(Mary Newell)在新加坡结婚。期间,与传道会牧师同赴泰国传道,足迹遍及城市农村,并合译泰文圣经。
1831年2月16日,郭夫人不幸难产,母女先後去世。同年,郭到澳门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与莫理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结识并短暂交往。首次沿大陆海岸线航行,测绘航路并考察港湾、江河出海口水文、地理,刺探政治、经济、物产等情报。
1832年2月25日,以翻译和外科医生的身份登上英国东印度公司“安贺勋爵号”(Lord Amherst)间谍船,再次沿中国大陆、台湾、琉球、以及朝鲜海岸航行。郭先後七次航行中国沿海,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从事勘测等间谍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
1833-1837年,郭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该刊除传教文字外,还刊载政治、文化、科学、商业、经济等方面的文章。
1834年3月,前往马六甲,同一位英籍女子温斯蒂(Wanstall)结婚,婚后住在当地侨民伽龄先生(Garling)家中。次年,郭实腊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随英军到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地进行侵略活动,
1842年8月,参与签订《南京条约》,是英方三位翻译之一。1844年,在香港设立福汉会,意为汉人信道得福。郭是德国教会传入华南的开创人,在华曾参与圣经汉译工作。
1842-1843年期间,在舟山做了一段时间的行政长官,既任英军占领下的定海“知县”。1843年8月,继任港英政府的中文秘书,并且担任这一职务直至去世。
1844年,创立了港人组成的团契,名“福汉会”。不久郭夫人因健康原因前往新加坡,1849年4月,在当地去世。
1850年9月,郭实猎回到欧洲,在那里同英籍女子加布里埃(Gabriel)小姐结婚。
1851年1月,他偕新婚夫人返回香港,同年8月9日,郭实猎在香港去世。
郭实猎在远东活动长达二十个年头,其在华传教、著书、航行、以及参与鸦片战争等方面都有积极表现。郭一生著述多达80余种,其涉及领域、语种、内容均缤纷繁杂,关于中国的就有61种著作之众,如:
《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1831、1832、1833、
《中国简史》(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 1834)、
《开放的中国》(China Opened 1838)、
《中华帝国近50年大事记》
道光皇帝传及清廷回忆录……
郭实猎生前身後,上海发生的大事记,其中童谣所唱“北京的蓬尘伦敦的雾,南京路的红木铺马路”迄今还萦绕老上海人的耳畔,可谓源远流长。而郭实猎信号塔,老上海人称“外滩天文台”,实在名不副实啊……
1845,上海土地章程 settlement 居留地;
1845-1853,侨民居留地,300人;
1854,新上海土地章程 concession 租界;
1854.6,江海关组织协定;
公共租界-
行政机构-工部局
治安机构-巡捕房
军事机构-万国商团
司法机构-会审公廨
法租界-公董局
至此,具备独立行政、治外法权的独立王国正式形成,法国汉学家称:“没有巴黎史、伦敦史、柏林史,只有上海史”!与此同时,租界人口呈现爆发趋势:
1854,2万人;
1864,50万人;
1936,170万人;
1937,300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大讲座】
《英国圣教社团印册与传教士中文小说》
Title:Gützlaff, the British Inland Mission Tracts and the Chinese Missionary Novel
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亚-欧研究中心
瓦格纳教授(Prof. Dr. Rudolf Wagner)
2014年11月5日(周三)下午3:00-5:00
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B124会议室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93年度“莱布尼茨”奖(德最高学术奖)得主。
《海上梦忆-外滩天文台》
Today Headlines
1843年,据《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为给进出港商船提供气象海浪信息,佘山天文台在外滩设立“信号台”,开始是一根旗杆,顶端兼可升降的报时球。
1907年3月,旗杆基地改建成一幢塔楼,楼顶装上了测量仪器。1927年又作扩建,在塔楼底层建了一排长方形的裙房,塔高被升至48.8米。白色塔身镶嵌了三段红砖,塔顶也用红砖装饰,远远观望非常美观。
1993年,市政改扩建外滩道路,遂使信号台处于中山东一路的中央、成了路障。有关部门选择了东移的方案,将外滩天文台平移20米至黄浦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