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书籍保护的人
馆长的3月份读书小结:
1、《激情耗尽》:

女性版的《月亮与六便士》,像一篇寓言,又像一则童话。她告诉我们:即使八十八岁,追寻自我也不晚。
可是相比于毛姆小说里的银行家查尔斯,《激情耗尽》里的斯莱恩夫人是带着女性独有的无奈和局限的,为什么到了八十八岁才去追寻自我呢,因为斯莱恩勋爵去世了啊。她耐心等待丈夫去世,搬出豪宅,远离儿女,过起了独立生活,甚至结识了几位特别的同伴,让我觉得遗憾的是这几位特别同伴全是男性,书中再没有出现与斯莱恩夫人一样勇敢、特别的女性。而仅仅如此,作者薇塔就已经算是“激励所有女性读者的传奇作家”。这是女性的进步,或许也是女性的局限。
2、《我要活下去》:

感觉自己对韩国文学真的接触不多,金卓焕这位作家,被誉为“开创韩国历史小说新局面的作家”,“历史小说”,emmmm……有点子中国马伯庸的感觉,金卓焕十分关注社会,主要作品有《潜入谎言之海》《生者的眼睛》,看名字就知道以上两本和韩国有名的“世越号沉船事件”有关。423准备一起入手,读一下。
再就是这本《我要活下去》,是以2015年韩国流行传染病M E R S为事件背景,讲述了三个普通人在这场流行病中的经历。
打开阅读的瞬间,彷佛回到三年前的春节以及年前的那段自我隔离时期,谁会知道彼时我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就是“我要活下去”呢,那时候的坚持、煎熬、恐惧和抱着希望的绝望…恍如隔世。
如今,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一切都仿佛没有发生过。而有些人,却永远的留在了彼岸…
因为为一花的爸爸举办葬礼,亲人们相继感染病毒并离世,一花的家人们真的很好,只怪病毒,没有怪一花还有一花的爸爸。
冬华醒来后那段看得太揪心了…不敢再看第二遍,虽然冬华康复了,可是冬华却丢掉了她热爱的图书出版工作,并且求职艰难。
石柱太悲惨了,看到最后哭到不行!什么破小组!人都死了还没成立起来!
从围裙到防护服整整用了10天,人类的怠慢无知,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吸取教训,面对疫情要么过于轻忽,要么严苛到荒谬!
3、《一个女人的故事》:

这是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女性主义代表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一本关于母亲的书。
这本书里的母亲患了阿尔兹海默症,故事从母亲的死开始。
“立刻,她死亡的感觉压倒了我,在我所处的真实时间中,她再也不会出现了。”“这种感觉,即我母亲虚幻的存在比她真实的缺席更加强烈,可能是遗忘的第一种形式。”“我按照母亲的愿望进入了这个掌握语言与思想的世界。”“共同的灾难降临时,个人奋斗的野心会暂时消失,因为那个时候,个人奋斗是无用的。”
4、《流俗地》:

最近对女作家的热情格外高涨,本来在读着《蛤蟆的油》,一打开这本《流俗地》就停不下来,甚至半夜三点半起夜回来接着读… 水汽氤氲的热带小城的故事仿佛是在梦里发生的。喵呜,猫回来了,梦也醒了,全书在古银霞最美满的时刻戛然而止。回味悠远。
5、《两京十五日》:

船行无针路,四项皆逆风。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得有个目标,小也没关系,没有目标,干啥事都觉得不顺利,有了目标才能一往无前。就像船一样,你不知道往哪里走,四面就都是阻碍你的风。假如生活中有你喜欢的事情,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成为自己才是自由。读马伯庸的第三本,跨越两京,这跌宕起伏的一路,纵有不合理处,也被吸引住一路读下来。放松一下,不要再熬夜了。
6、《迷宫饭12》:

人要想快乐,是要有点癖好的。遇到喜欢的作家是快乐的一种,可是我爱的作家很多都已不在人世,他们的作品列表不再更新,而我读书又喜欢按人头,集中一段时间一股脑全读完,读完了托尔斯泰、马尔克斯、狄更斯这些作家的作品之后,我留了个心眼,再遇到很爱的作家都会留一两本,打住不再读,把快乐留久一点。陀翁剩一本《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雨果剩一本《巴黎圣母院》……有如此法,心理上总感觉还有期待的快乐。
追漫画是不会有这种困扰的,买新书、读新书的快乐一直在路上,《迷宫饭》是我难得的一直追到现在的漫画之一啦,不过也要接近完结了,哎……说着开心的事,突然这一转折。
“一直抱持欲望就好。只要还有欲望,我就能给予力量。”
“我喜欢的料理,某人可能很讨厌,没有一道料理能满足所有人。长寿的秘诀:均衡的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还有适度的运动!!只要注意这三点,就能锻炼出强健的身体!!”莱欧斯小队他们喊出这几句话时,觉得好热血啊!!
7、《星期四,喝可可》:

b站上一位读书up主推荐的治愈系作品。不属于我阅读的风格,可我还是忍不住伸出手去触碰不会去碰的东西。
8、《雕刻大地》:

我是先看了《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纪录片豆瓣评分9.2),被她的横溢的才华和坚毅的性格感染,于是找来她的《雕刻大地》来读。
林璎是美籍华裔建筑大师,林徽因的侄女。“林徽因的侄女”这个身份,应该是她最不重要的标签。
作为建筑师,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曾入选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她颁发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早在21岁时,林璎就因设计越战纪念碑一夜成名。无论是通过纪录片还是书里详尽的描写,她的作品让人觉得亲切,她是一位让人深思又觉得感动的艺术家!
9、《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部:在少女的花影下》:
读第一部《去斯万家那边》时,简直爱不释手,读反复反复读,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才开始读第二部,但是开始读《在少女的花影下》后,拿起来放下,再拿起来,再放下……如此反复了三次才终于读完。
一上来差点让人怀疑,第二部的斯万和第一部不是一个人。
好书需要慢~慢~反刍。尤其是读了一部分的好书,暂时地放下,你会发现,你时时刻刻、心心念念的想着他,在刷牙的凝神的瞬间,在望向天空中的云朵和月牙的某刻,在读着其他书的间歇像遇见完美恋人与前任的比较,emmmm…普鲁斯特就不会这样…你回味这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刻意把这美妙延长。直到你再次拿起书,再次投入一场完美爱情。
读普鲁斯特是遇见爱情,是美好。
重读第一部分,因为第一次读时是在火车上,空调特别冷,我套着郭大爷的衣服反复咀嚼这些句子,又因为读之前看过了后浪漫的绘本,以至于这一次再读,那些句子就像汩汩的溪水一样,从脑海里源源流了出来。再次遇见的完美恋人,还是熟悉的脸庞、眉眼,手掌相握的触感似曾相识的感觉。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会伤感地想到,我们的爱,只要它是对某个活生生的人的爱,那就可能不是很真实的东西,因为,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欢欣成痛苦的梦也许会把这种爱跟一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以为它是命定由她激发的,但是,一旦我们反过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了这种联系,这种爱,既然它完全自发地源于我们自己,就会再次萌生,献给另一个女人。”
“爱情的回忆还得服从记忆的一般规律,而记忆的一般规律又受习惯的更一般规律所支配。由于习惯会使一切变淡变弱,最能让我们记起一个人的,恰恰是我们曾经忘记的事情(因为那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我们就听凭它保留了它的全部能量)。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的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都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存在于一缕带着雨丝的清风中,存在于一个房间幽闭的气息或一点初起的火苗的气味里;但凡我们能从自己身上发现智力由于不屑而懒得去探究的东西的地方,都有这些美好的记忆存在,它们是往最后的保留,是其中最美好的我们的泪泉看似已经干涸之时,还能让我们潸然泪下的东西。它当真是在我们自身之外吗?更确切地说,它是在我们心中,但避开了我们的视线,藏进了或长或短的忘川之中。而也只是靠了这种遗忘,我们才能不时找到我们曾经是过的那个人,才能像这个人曾经做过的那样去面对各种事物,也才会重新感到痛苦,因为我们已不再是我们,而是他,我们现在觉得无所谓的东西,却是他所爱的。在习惯性记忆的强光下,往昔的图像渐渐变得愈来愈淡,最后什么也没留下,我们再也找不到他了。或者更准确地说,要不是有些个词儿(比如邮政局司长)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忘川之中,我们恐怕就再也找不到他了,这就好比国立图书馆里的一本书,要是一不小心没归架的话,以后恐怕就别想找到了。”
“有时候,久居一地会使时日停滞,赢得时间的最好办法,就是换个地方。”
“旅行特有的乐趣并不在于可以顺道而下,累了就歇,而在于尽可能让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差异变得清晰可见。”
“然而无论什么物品,我们时代的风气,就是非要把它和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一起拿出来让人看,这一来,就抹去了本质的东西,亦即将它从所处环境中分离出来的精神活动。一幅油画被放在同时代的家具、摆设和壁毯中间展示,就成了俗套的装饰,一个家庭主妇早些天还对此一窍不通,在档案馆和图书馆里泡了两天过后,现在居然可以在宅邸里很娴熟地摆弄这些玩意儿了。殊不知,坐在这些装饰中间边进餐边看画,是根本无法领略在博物馆大厅见到它时那种令人心醉的欣喜的,而博物馆大厅那没有任何装饰、近乎光秃秃的环境,恰恰更好地凸现了艺术家在其中驰骋想象进行创作的内心空间。”
“我的端坐不动,以及稍后袭来的睡意都带有一种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憩息的清新印象;倘若我有一刹那能化身为一条倦意朦胧的鱼儿,半睡半醒地在海面上随波逐浪,或者化身为一头苍鹰,任凭风狂雨骤,兀自被风力托举在半空,我想必也会在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到这种清新的印象。”
2021.5.6
又一次捧起普鲁斯特,不同于第一部的一口气读完,第二部跌跌撞撞读得仿佛一个梦,不对,是一段一段的梦。而且无法引起共鸣,以至于我像在观看一个备受折磨的精神病患者。
“在这种女人身上,所有的欲望,对不了解的生活方式的好奇,以及博得新认识的人好感的希望,全都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佯装的轻蔑,是故作姿态的喜悦,而这些代用品自有它们的不便之处:从此她们就非得把不开心说成开心,非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说谎不可了一一有了这两条,她们也就甭想有舒心日子过喽。”
圣卢的这个舅舅终于出来了,我可太爱了!
读普鲁斯特,会让人觉得再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了。这起承转合。
2023.3.27,跨度三年,终于读完。
后记:

每个月的读书小结都因为各种琐事以及我的磨磨蹭蹭而拖到下个月中才能完成,反思一下。
4月初有个培训,虽然只有两天半,可一换地方睡眠不好,再加上课程紧,导致接下来一周都在休息恢复。
在那之前我在读《成为波伏瓦》,那段时间,波伏瓦在我的世界一直没长大……在很忙很累很吵的环境中,只想躲一边读会书。在一整天的脑袋嗡嗡状态下,也只有读会书,人才会觉得放松。
埃科说:“唯有书籍可抵御时间的损害。”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是的,书籍就是我的降噪耳机、我的蒸汽眼罩,书中乾坤大,自有日夜长,共勉吧。
希尔达达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5.3,周六,晴,如果找对了书,你就无所不能。 (2人喜欢)
- 2025.5.2,周五,晴,穿过逆境,抵达繁星 (3人喜欢)
- 2025.5.1,晴,假期第一天 (3人喜欢)
- 2025.4.30,周三,晴
- 2025.4.28,周一,晴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