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还之日》开始,正视当代作品


E伯爵的大名,在阅读本书之前,恕我孤陋寡闻,从未听过这名作者,或许与我很少阅读当代作家的作品有关系。我的阅读范围长时间限制在世界文学名著的框框里,不仅是我阅读狭隘的表现,更是对国内创作能力的严重低估。正如作家麦家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作家的作品相比获得“诺奖”作家的作品,丝毫不逊色。 《生还之日》是我参加一次活动中获得的赠品,且作者的签名本,若不是我上网站上看到本书编辑对此书的卖力推荐,叙说该书出版前后事宜和趣事,我大概不会提起兴趣,翻开这本原来打算扔到书架最高格的小说。 这部书包含一部中篇《生还之日》和一部短篇《黑灯》,从编辑的文字里,得知作者给这本书起名为《吞噬鱼》,其实也是很符合故事中有关“鱼”意向的运用的。或许是太过强调意向的原因,出版社给这本书苦思冥想出生还之日这个书名,看完整个故事,其实是很符合故事的叙事逻辑的。 悬疑类叙事文字,发端于美国文学大师爱伦·坡,诸如《红死魔》《泄密的心》《黑猫》,诡谲怪异的文字,气氛烘托带来的视听享受,已经超出文学本身的范畴,或者说将文学带给人直观文字之美,上升到视听之美。 作者从主人公孟之渝开始,这个绰号为“大鱼”的男人,从睡梦中醒来,却发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首先是镜子里的自己,并不是原本的自己,进而从客厅多出的鱼缸里,发现了鱼的数目在减少,死去的人突然出现在眼前,其他人活在不同的时间片段里,这一切的一切,彷佛是暗处有人在操纵着,进而他肯定了自己的怀疑,进而一步步寻找真相,最终真相大白。 且不说整个故事设置的厉害之处,作者E伯爵的文字营造的氛围,也是一流的,用鱼数量的变化,来提醒读者真相的来临,那种紧张期待,弥漫在每一页文字里。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代文学作品的地位。《生还之日》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与《生还之日》不同,短篇小说《黑灯》更像是一个解谜的游戏,从一名死者的遗物中,主人公找寻学生时代发生的事件的真相,当然人性的善的一面,令主人公坦然面对了过往,并选择了原谅,不仅是给加害者,更是给自己。 面对各色翻译文本的冲击,异国文化的隔阂,需要我们更多的将目光转向母语文学,放弃偏见,或许才不至于错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