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路 | 找到你自己的地鼠
约学长聊选导师的事情,我没想到他第一句话是,“你这一年感觉怎么样?”仿佛进入了心理咨询模式,重要的是我的体验与收获,而非悬而未决的advisor。于是细细回顾起我上的课,做的研究,打过交道的老师,感兴趣的议题……原来我7年的学科训练就像是风筝线,让我一颗蠢蠢欲动跨学科的心,无论飞多高,都被线头扯住。我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对社会学和政治学那么感兴趣。我已经形成了一个坐标系,相比之下,别的学科对我而言要么太宏大,要么太技术,我很难有动力彻底地把自己拔出来,投入到新的天地。
他的第二个问题是,你之后要去哪里工作?我在职业生涯上的想法向来天马行空,去内罗毕可,慕尼黑也行,走遍世界,游戏人间。反正学术工作自由,去哪里,都不会断。但是当这件事和我当下要做的议题,要找的老师联系起来,就从天上降落到地上,成为实际的问题。我刚来念博士时,他也问过这个问题。我发现我此刻的答案,和当时有些不同了。
然后讲到他的博士生涯,非此专业的本科,来美读硕,发现培养太水,换了学院。申请博士的时候,只收到一个offer,就去了。他那时候对这个学科,几乎一无所知,念博士也是因为不想硕士毕业就去工作。学期末的论文,他写得不错,院里的大佬问他是否愿意去自己课题组。这种情况下,谁又能说不?但是大佬无暇顾及他,两人一学期说不了几句话。他受硕士期间认识的朋友影响,对实验感兴趣,和朋友一起做研究。
他的研究设计投中了行业顶会,大佬说,我给你钱,你继续做这个。他说,学术界是个讲证据的地方,空口和老师聊,当然没什么效果;有了研究想法,再和老师聊,会好些;但如果能给老师传递出信号——这个东西值得,对方当然更愿意投入去帮。所谓advisor,主要给的就是做事方法、数据和钱。
然而不幸的是,因为意外,他必须换导师。他去找另外一个老师,实验重新做。这个老师是资深学者,在方法上帮不到他什么,但是把他当孩子一样认真对待。他在新老师这里,学会了怎么在学术界为人处事。他们合作的一篇论文,接连遭到拒绝,他甚至失望到想结束生命,后来去迪士尼玩了一圈,好了。人的韧性比自己想象中的要更强。自己呕心沥血发出来的论文,像是养大的孩子,会很珍惜,时不时回过头去看。
第三个问题是,你是想要放养的老师还是手把手教的?当然这并不是个二分变量。就是说,找工作风格和自己需求一致的老师尤为重要。大佬会在关键节点给你有形无形的帮助,年轻老师可能会带你手把手写论文。当然这也不是个二选一的事情,组博士论文委员会的时候,要想每个人的角色是什么,每个角色都要有大用。
不要把时间消耗在想,老师是否喜欢我,我去找他对他而言是否是负担,帮助学生是老师的责任。况且,在学术界,口碑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只做有利可图的事情,只管自己带的学生,那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人mean。老师的时间是固定的,你不用,就是别的学生的了。要去思考的是,我可以从老师的时间/资源中获取什么,让自己be supported。如果老师真不愿意花这个时间,会有办法拒绝掉,但是不要自己一开始就把路堵死。
面对海量文献,拎出来一个研究问题会很难,重要的是想清楚,你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其实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关系,很多人还没有去研究。他之前读文献,发现大家都在关注A和B的关系,有个学者研究A和C,但是没有发现因果关系,他突然想,C会不会影响A?这是他投稿最顺利的一篇文章。例如在创新扩散的研究中,大家都在关注组织层面的因素,但是有个学者想到了个人的ideology,然后去测,写了一篇高引论文。Ideology和扩散的关系,大家都能想到,但是组织层面没法测,大家也就不管,但是这个学者就想到了去测个人层面的变量。
我们领域在热门议题里,各种框架和说法纷繁复杂,其实都来自原典里的半页纸。认真去读经典的文献,“不吸二手烟”。你是更了解行业八卦还是学术文献?对经典和前沿是如数家珍还是知之甚少? 和别人聊的时候,也可以因此感受到对方是否“在场”。我自己蛮羞愧的,我自己大概就是对八卦的了解多于经典著作,看东西浮光掠影。但是好在看到感兴趣的文献,会打开瞅一瞅。所谓的emo时刻,往往因为觉得自己在各方面溃败。一个好玩的事情是,我担忧过钱、性格、健康、容貌、人际关系……但是我最深刻的焦虑和动力,都来自于,我可以做出什么东西,我的智识和思考有没有进步。所以略感欣慰,始终有去“在场”的动力。
和学院建设教师队伍一样,自己的学术交往,也最好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与资深老师、年轻老师、学长姐、同级、学弟妹,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年纪大的人可能会给出一针见血的意见,年纪轻的人会更有时间一起头脑风暴。和同学们建一个阅读小组,是他博士期间做得特别对的事情之一。
这个领域不像是经济学,大家共同研究几个经典问题,花式追问。我们学科像是打地鼠,你要找到自己的地鼠。这个领域也不是数学,没有天才,所以扎实地付出时间,才可能站出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be happy,等你再过几年,会觉得博一博二是金子般的时光。
秦革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站在原地,送你入人海 (3人喜欢)
- 听与说:站在东西方社会规范之间 (23人喜欢)
- 我不是大女主,在越过山丘之前 (29人喜欢)
- 美国大四学生的“求职季” (22人喜欢)
- 心理咨询等候室:我们不说话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