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缘起还是被书名中这两个我都喜爱的事物吸引了。过程有些美妙,因为看着他笔下的文字,脑海中却交织着自己过往旅行的一幕幕,仿佛同时交叉着的两个平行🟰时空。
从来没正儿八经写过游记。一些地方去过了,有些就此沉落海底,有些会莫名浮上海面。现在才知道,书里的文字竟有这种钩钓记忆的神奇。
作者那章描写自己在印度即便怀着万分小心却依旧各种被骗的经历:从一开始旅行宣传单上子虚乌有的烹饪课、到心目中的香料市场被调换成专宰游客的茶叶店(竟然被店主带入戏,刷完卡才恍觉收据上带那么多零的数字与想象中的大不相同)、再到从吟诵奥玛·开俨的地毯商人手中买下的丝毯(当然,不出所料,在印度旅行十天后,作者发现丝毯的价格已经是“诗人”的十分之一)......
可见,情怀这种东西总是和物价呈正比。
当然在之后那章火苗闪动,活色生香的《在印度厨房里》,被错认为大人物的他意外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酒店后厨之旅:空气仿佛被印度特有的香料包裹,忙碌紧张有序的后厨里烤炖烹煮煎炸,他都有幸第一口品尝冒着热气的各色菜品。之前受骗的不快经历当然一扫而空,而自己即便万般解释非大人物,却也不被接受。
看来,骗、被骗与不欺骗都如此不可控。
读着他笔下的印度,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南法的格拉斯。
那一日,我们自驾到达法国香水第一产地的格拉斯小镇。这个位于地中海与南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小城似乎还保存着中世纪风格。时值八月盛夏,阳光暴烈,空气干燥。
为了躲避骄阳,我们进入当地最大的香水工厂Parfumerie Fragonard参观。见识了各式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煮锅、滚筒、蒸馏锅这些用来压榨、提炼、萃取香油的器具。
得知一吨茉莉花只能得到一升的精华,而一公顷田里的薰衣草才能榨出15磅的香油。在工厂里转了一圈,灌了一耳朵外国语,又裹了一身各种香气,发现居然有供游客自己调制香水的体验项目。但被遗憾地告知"需要预约"。自由行中碰运气总是必选项,加之这里有60多家香水工厂啊,大不了多转几家。于是,开车到了第二大工厂Parfumerie Molinard。这家香水厂建造于1849年,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工厂坐落于一栋美丽的普罗旺斯风格别墅中。工作人员热情专业。而令我们惊喜的是:香水制作竟然无需预约,还配有专业人员一对一指导。
于是,在这里,没有任何曲折经历,小女生从容为我调制了一款独一无二的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