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 提前做功课 | 刺绣专题:沈寿与《雪宦绣谱》
为了参观深圳博物馆的《苏绣艺术文献展》,准备把刺绣系统了解一下。 到了图书馆,抓到的第一本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沈寿的《雪宦绣谱》。

沈寿,1874年出生于江苏吴县(今属苏州)阊门海红坊,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宦,因绣斋名“天香阁”,故别号天香阁主人。 父亲经营古董生意,七岁开始捻针学艺,十四五岁便绣名远播,后与浙江举人余觉结婚,画绣相辅,相得益彰。 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余觉从沈寿父亲收藏的名画中选定了《八仙上寿》(颜纯生(1859~1934)作)等画幅共11件,亲自描摹,让沈寿与数位刺绣能手历时三个月完成。后选了其中的八幅制成绣寿屏进献,太后大喜,亲笔写下“福”“寿”二字,分赠余觉夫妇,余觉由是改名为余福、云芝更名为沈寿。清廷同时任命余觉为农工商部绣工科总理,沈寿为总教习。同年夫妇一起赴日考察美术学校,前后三个月,沈寿参照日本的美术表现手法,制作绣品,融合西画用外光来表现物体明暗的手法,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仿真绣”。沈寿是中国刺绣史上第一位出国考察的刺绣艺术家。 辛亥革命后,沈寿在天津自办女红传习所,后被张謇(晚清状元,北洋政府实业部长)聘至南通任女子师范学校女红传习所教员。1921年积劳成疾,病逝时仅48岁。

张謇在沈寿生病期间,“益惧其艺之不传而事之无终也”,于是在其病榻前时时叩问针法,加以记录,成书《雪宦绣谱》。1919年,《雪宦绣谱》由翰墨林书局出版,尔后被翻译成英文本。

沈寿的“仿真绣”,逐渐取代了“顾绣”。仿真绣能将线条、虚实、阴阳、色彩表现在绣品中,她独创了旋针法,即把针法旋转后绣平针,这比一般的平针绣难得多,但可以呈现出很强的肌理和立体效果。 1906年,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被清政府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轰动该国朝廷。

某次,沈寿拜访著名画家颜元先生,前几年她向慈禧贺寿敬献的那幅绣屏《八仙上寿图》就是绣自颜老先生创作的画稿。在颜宅还见到他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儿子,谈话中得知沈寿手头暂无刺绣作品,平时勤劳惯了的她正闷得慌。这位青年油画家颜文梁遂从西方名画《荆棘冕冠》中选了主要人物耶稣的头像,画成绣稿交给沈寿。 这幅油画作品描绘了耶稣蒙难的故事,图中耶稣头戴荆棘冕冠,额头被荆棘刺破,血液下淌,皮肤苍白,两眼向上翻视,痛苦而悲壮地注视着上帝的所在。沈寿在得到这幅绣稿后作了认真的研究,精心设计了一套刺绣方案,根据人物肌肤纹理运针,创造性地运用旋针等方法,绣成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刺绣色线也很有特色,针对油画用色丰富,色彩过渡变化微妙的特点,采取拼色技法,一针之孔同时穿上几种线色进行刺绣,整件作品竞用了色线111种之多。 沈寿的耶稣临难像,无论从任何角度观看,都不会因丝线反光而影响视线。沈寿还将这件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不出大家所料,《耶稣像》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被评为这届博览会的一等大奖,使得这届世博会成为当时对中国影响非常大的一届世博会。

刘海粟曾经感叹:“中国第一个画素描的是沈寿不是我刘海粟。她是用针画出的素描。” 《雪宦绣谱》共分八章: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总结了十八种针法。附有的线色类目表中,有八十八种色线,“因染而别”又有七百四十五种。这本书既是沈寿数十年刺绣经验的积累,也是对包括明代“顾绣”在内的刺绣经验的积累,堪为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著。张謇在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 中国历史上刺绣虽然有绵长而悠久的历史,但直到近世才有专书出现,1821年清道光年间,云间丁佩的《绣谱》付梓成书,成为刺绣史上第一本专著,百年后,《雪宦绣谱》问世。 沈寿逝世后,由其姐沈立继任女红传习所所长,直至1938年日军入侵南通才停办,前后25年,共办15期,培养的刺绣人才遍布大江南北。


坊间还有一些情事方面的传闻。传余觉与沈寿不睦,疑心张謇与其有私,在南通呆了三年后就独自去了上海。沈寿忧思神伤,抑郁早逝后,余觉与张謇互相指摘、交恶,为绣品遗产打官司。余觉还写过一篇《余觉沈寿夫妇痛史》,痛诉张謇强霸其妻,而张謇日记中,侧诉满对这个自己亲自教习词诗的女弟子的关切之情。沈寿曾以自己的发丝绣成张謇手书“谦亭”(张謇为沈寿安置的住所),也被用于证明沈寿对张謇亦有情的证明之一。

苏州石湖余庄其实是余觉在沈寿逝世后十三年才建成,但其中福寿堂中的福寿二字即是当年慈禧太后亲笔,可惜这夫妻俩既无福也无寿。 往事已矣,除了当事人,没人知道所谓的真相到底如何,但沈寿和她的《雪宦绣谱》,确成了中国刺绣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沈寿的绣品则是藏于南京、上海博物馆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