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美男作家的粉丝群

喜欢了好些年的葛亮老师,最近出新书了。
向来在网络神隐的他,也难得频繁上线营业。
做买卖的亘古真理只有一个,那便是吆喝,纯文学也不可免俗。
路演、座谈、直播,当那个写出《北鸢》《朱雀》等文史鸿篇的儒生,从三尺讲台闯入滤镜厚重游艇飘飞的竖屏直播间,似将一把新出土的古琴,摆上DJ打碟台,嘈嘈切切,切克闹闹。
没曾想,平日安静如鸡的粉丝群,在作者出书的宣传期也能炸出几十艘潜水艇,争相晒出通告日程和宣传物料。
可能在深厚文化底蕴之外,还有颜值加持,所以葛亮老师有规模可观的粉丝团,社交平台也有真人粉在互动。
真·颜粉时代啊!

只是这奔着颜值而来的粉,难免良莠不齐。
有在粉丝群里成天晒签名书照片的;
有在微博天天晒作者帅照的;
有在特定时令晒小说段落的;
更有早晚打卡每日刷超话的……
因为媒体技术的发展,新书《燕食记》的发布会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举办。
又因地域的种种限制,线下追星(作家)无望,索性在线上蹲一个跟神隐的葛帅来发生点儿交集,哪怕是,路过他的路,追逐过他的追逐。
于是,在他宣传新书的微博评论区,看到系统展示的第一条热评:
“终于有三个字的书名了(狗头表情)”

作为并非葛老师新手的书粉,为给葛老师的围脖贡献点儿互动值,俺随手回复了这位热评书粉一句“小山河了解一下?(手动狗头)”
稍微了解葛亮的读者都知道,此前他所著作品,在内地出版时多以“二字”书名见长:
比如《朱雀》《北鸢》《谜鸦》《浣熊》《七声》《绘色》《戏年》《问米》《瓦猫》等等。
而《小山河》这本随笔集,收录了小说之外的散文、札记、序言、书评、对谈录等“周边文”,书名也是少见的三个字(新出版的《燕食记》除外)。
不曾想,这位热评书粉秒回开怼:“小山河是随笔吧,小说三个字的数的出来”。

显然,这位胖友没有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把小说、散文、随笔全部归类为“书”,而我也正是细读了他所言“书名”的无前置限定,作了回复——因为《小山河》是书,且是出版社白纸黑字印刷在封面上的三字书名,这个反驳无论从定义上,或者逻辑翻围上都说得通。
然而,葛亮老师的这位颜粉,开始了杠精的本色表演——
对方秒回我:小山河是随笔集吧,小说三个字的数的出来。
这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
他说的大前提是书名,我针对书名字数,给予合理范围的回复,结果人家立刻精分,开始了貌似专业的文学常识科普——原来书,是分小说和随笔的。
并且,作为一个号称书迷的人,这位书粉连“的地得”都用错而浑不自知。
我好脾气地按照首评的大前提好意提醒他“小山河是书名”,并不想做过多的解释。
结果对方发了串代表无语的省略号,显然,他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辞不严谨,也没有意识到我在用尊重双方常识和智商的平等方式,在跟他严肃对话。毕竟,身为严肃文学作者的葛亮老师的书迷,从常理上判断多少是懂基本语言逻辑的吧。
然而,现实教育我,不是阳春白雪落下的地方就纯洁无瑕,哪怕在经典的文学领悟,甚至延展到任何高端科学文化领域,史蒂芬霍金的评论区也有白丁,鲁奖获得者葛亮教授的粉丝群也有煞笔。
对不起,我不该主观美化这参差多态的网络世界,我向自己的天真和较真诚恳道歉。

后续的评论区交战,显然已无必要,对于智商、逻辑、常识,均不在同一水平的虚拟对话者,对话也如蚂蚁粪——既没有营养,又微若无物,大可视而不见。
遇到网络喷子,当下的愤怒是显而易见的,原打算在浮躁的互联网的信息噪音中,攫取一丝丝美文里的清凉和平静,反而因一个小小的讨论,引发了滚雪球似的恶意言语。
之前安慰那些遭遇网暴的朋友,还说这世界总有人因为颜值、才华、人缘或者家庭条件的限制,在现实中缕缕挫败,各种情感和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抑郁躁郁继而精神扭曲。
这类人唯有披着网络的马甲,钻进社交媒体的洞穴,无孔不入地窥伺着言语攻击他人的机会,以获得破坏他人好心情和幸福人生的报复式的酣畅。

钱钟书曾对“书迷”说,你吃到一个好吃的鸡蛋,不必去见下蛋的母鸡。
意思是,喜欢一位作家,尽情去啃食消化他的作品就好了,没有必要知晓创作者真实的景况。
而互联网让人在遭受网络“扁平化”价值对冲之余,也激发了人人心中沉睡的八卦欲。
作家的胖瘦美丑,不仅影响着作品的传播范围,还勾连着作品的销量和作家的版税,于是大批以假乱真的照片、传言甚至炮制的新闻就出现了。
万一一个才黄横溢的作家,恰好长在时代的审美上,那就精彩了:
首先,他会立即拥有一大批颜粉,被荷尔蒙操控着高喊“颜性恋”口号;
其次,他会招来一小撮黑粉,无孔不入盯着早言论、私生活,时刻巴望塌房;
最后,他会滋养出无限增长的看客,既不关注作品,也不着眼外在,单靠刷榜消磨太长的乏味人生。
这些人相遇在网络上,聚集成社群,也就构成了美男美女作家的粉丝团。
每个团内的群聊,既鲜活又撕裂。而这,不正是所有饭圈的常态吗?

网络时代,让吃到美味鸡蛋的食客们得见下蛋母鸡的真容,为“鸡生蛋”爱好者们提供了交流平台,成为幕后八卦持续的信息挖掘机和故事创作器。
葛亮《燕食记》上榜首届花城文学榜“十大好书”时坦言:“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气息,是一股和风,和风拂林,甘雨润物。我希望把这股风,吹入每位读者的心田。”
然而这股风早已弥乱了读者心中对作品与作者的界限,有的人看似爱读书,实则追崇拥有文艺内在美的美人。他们爱美人,更胜爱美文。只因世上美人千千万,爱几个有内涵的美人,才显得自己高级且不凡。
身为读者悬浮于世,精神生活也随之浮华,油腻了起来,真实的善良和美显得过于冷静,打动不了被快餐时代宠坏的味蕾。
网络社交时代的作家粉丝团,更像是一道从上古幸存至今的世界文化遗产,人人争相奔赴、亲触、细望,只是有人拍下对影合照,有人持刃刻下到此一游。

P.S. 由于本人惯于拖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间跨度10个月。近一年间,世界黑白黑白地换了若干面向,葛亮也推出新作《梨与枣》,引发好评绰绰。
本文写到结尾时,粉丝群又涌现出一批人,对作家网络公开课抢座表现出决胜意志,发誓要用屠榜的方式,自证一颗满分的文学匠心。
索性,将粉丝群聊设置为消息免打扰,顺祝《梨与枣》继续摘奖,继续大麦。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凸肚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4 07:37:09
凸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1999年的自己:记忆滤镜与世纪末的童话 (1人喜欢)
- 徐怀钰:年近50仍少女,冻龄天后的“超新星”蜕变 (1人喜欢)
- 鹿晗“情变”:这三类“北京爷们儿”爱不持久 (1人喜欢)
- “逃兵”王大陆被捕!这些男星也曾是“漏网之鱼” (1人喜欢)
- 王菲:离开金牌作词人,只配唱“粪曲”? (3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