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看不见的城市
三月忙着画画打卡,只读了一本书——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在这之前读过他的《树上的男爵》,是我心目中虚构小说应该有的样子,荒诞又带着寓言的气质。
书本的封面上挑明了本书的意义: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的确,从每篇短小的篇幅来看,好像是一首首小诗。但作者通过十一个不同的系列将城市归类,再将不同系列的城市穿插放在章节里,让读者在阅读之时忍不住一直往前回溯,让这些小小的诗变成了一本有结构的小说。
这十一个系列分别是:城市与记忆、欲望、符号、轻盈、贸易、眼睛、名字、死者、天空、连绵、隐蔽。

而串联这些章节的,则是借由马可·波罗向皇帝忽必烈所作的一系列旅行汇报。忽必烈征服的疆土横跨亚欧大陆,但他本人却无法一一见识那些遥远的城市,这种空虚感,在书中被形容为“在黄昏时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木香”。
马可波罗口中描述的城市是真实存在的吗?亦或是想象呢?我们不得而知。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总能从这些城市的描述中看见熟悉的影子。
这些城市非常吸引人,我甚至在想:如果给这本书加上插图,该怎么用画面呈现那些瑰丽诡谲的城市风貌。
挑几个特别喜欢的城市说说:
扎伊拉城。城市就像一块海绵,我们在描述它的时候,还应该包含它的整个过去。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而卡尔维诺巧妙地将这些过去和空间度量联系起来,读来让人感觉瞬间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灯柱的高度,被吊死的篡位者来回摆动着的双脚与地面的距离;系在灯柱与对面栅栏之间的绳索,在女王大婚仪仗队行经时如何披红结彩;栅栏的高度和偷情的汉子如何在黎明时分爬过栅栏;鱼网的破口,三个老人如何坐在码头上一面补网,一面重复着已经讲了上百次的篡位者的故事,有人说他是女王的私生子,在襁褓时就被遗弃在码头上。
宝琪。这是一个避世的城市,它位于树林深处走上七天的位置,你会看见一根根细长支架直穿云霄,登上去便到了宝琪。这里的居民有三种假设:他们憎恨地球;他们敬畏地球,乃至尽量避免与地面的任何接触;他们喜欢自己出生之前的地球。以至利用各种望远镜不知疲倦地观察着每一片树叶,每一块石子、每一只蚂蚁,着迷地冥思自己杳然的存在。
菲利德。在你仅仅看上一眼便不得不离开这座城市时,你会惋惜,因为有太多可观赏的景致;反之,当你必须在菲利德度过自己的余生,眼前的城市很快就会褪色。这座城市是一张白纸,你的脚步追随的不是双眼所见的事物,而是内心的、已被掩埋、被抹掉了的事物。
莱奥尼亚。这是一个每天都在更新物品、丢弃物品的城市,这些垃圾不断地被清洁工搬运到城外,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像一座座山岭耸立在城市四周。垃圾堆积得越高,倒塌的危险越大。而附近那些已经准备好压路机的城市,则等待着平整这块土地,拓大疆域,让自己的清洁工走向更远的地方。
莱萨。在莱萨,生活并不幸福。可是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把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连接起来,瞬间后又松开,然后又将两个移动着的点拉紧,迅速勾画出新的图案,这样,这座不幸的城市每时每刻都包含着一座快乐的城市,而她自己却并未觉察到自身的存在。
城市是什么?
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大型的人类聚居地。它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永久的、人口稠密的地方,具有行政界定的边界,其成员主要从事非农业任务。
在卡尔维诺的书中,城市是一段记忆,不同人对它有不同的记忆,它有时间沉淀下变与不变的历史;城市是欲望的目的和结果,人们每天花八小时辛苦为欲望造出形态,你以为你在享受城市,其实你只不过是城市的奴隶;城市是一个符号,它被固化、被放大,我们只有放下事先的预见,才能理解城市;一个城市少不了贸易,不论是物质、肉体、人情;城市也是一张白纸,情感给它镀上了不同的色彩,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它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它又是另一种模样。
感觉如果仿照书中形式,自己去写一段想象中的城市应该会很有意思。